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西华师范大学中外传媒史(同等学力加试)之外国新闻史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摘要

一、概念题

1. 《波士顿新闻信》

【答案】1704年4月,约翰·坎贝尔创办美国第一张连续发行的报纸一一《波士顿新闻信》。坎贝尔是波士顿第一任邮政局长,他利用职务之便,把官方消息、车船信息、街谈巷议等编写成新闻信,供给一些政府官员,包括殖民地几位总督阅览。该报每周出版一次,两面印刷,内容的三分之二报道英国政治、宫廷及欧洲战争新闻。其余则为短讯,如船舶到达、传教、官吏任命、气象等。最后一栏有少许广告。该报在报名下,注有“政府核准发行”字样。该报发行延续72年,在创刊初期还领过政府津贴。革命期间支持保皇党被捣毁,但仍不失为殖民地时期具有悠久历史的三大报之一。

2. 《俄国财富》

【答案】《俄国财富》是19世纪90年代俄国民粹主义繁荣时期民粹派宣传其主张的重要讲坛。该杂志是科学、文学和政治旬刊,1876年在莫斯科出版,同年迁至彼得堡,创刊之初刊登了许多研究经济问题的文章。俄国民粹派的代表人物米海伊洛夫斯基于1894年至1904年任主编。80年代以后,米海伊洛夫斯基逐渐由革命民粹主义者蜕变为自由民粹主义者,《俄国财富》也随之成为自由民粹派的机关报。从90年代起,该刊登载了一系列反马克思主义的文章,污蔑革命群众运动。1905-1907年革命后,《俄国财富》改变了编辑方针,政治上保持中立,1918年停刊。

3. 《人民论坛报》

【答案】《人民论坛报》是原波兰统一工人党中央委员会的机关报,1948年12月16日在华沙创刊。是波兰工人党和社会党(左翼)合并为波兰统一工人党后,在两党的机关报,即《人民之声报》和《工人报》合并的基础上建立的。日报,每周出版6次,星期日及大的节日休刊,每天10版。发行曾达97万份。该报是波兰统一工人党的喉舌,在战后波兰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1990年波兰统一工人党分裂和易名后,该报改称《论坛报》,并成为波兰社会民主党的机关报。

4. 半岛电视台

【答案】半岛电视台是一家位于卡塔尔首都多哈的阿拉伯语电视媒体,是一家用阿拉伯语24小时不间断播送全球消息和报道的新闻电视台,观众达4000万。在新闻报道方面有着许多不同的视角,它在节目中开创性地引入了电话采访,电视论战等,尤其在“9"11事件”之后,多次率先播放本·拉登和其他阿凯达组织领导人的录像声明,从而引起了全世界的广泛关注。半岛电视台在“9"11事件”之后声名鹊起,被称为中东的“CNN"o

5. 贝内特和《先驱报》

【答案】1835年5月6日,詹姆士·戈登·贝内特在纽约创办的《先驱报》获得了成功。为战胜《太阳报》,贝内特提出“人道主义”、“改革社会”、“自由民主主义”等口号,19世纪60年代该报发行量超过《太阳报》而居全国各报之首。这份报纸在欧洲也被广为订阅,成为最受欢迎的一家美国报纸。《先驱报》首次确立了报纸要以新闻报道为主体的原则,新闻报道的面广、速度快、文字通俗、议论辛辣。警署新闻经常引起社会轰动,首创的华尔街新闻引起纽约商界的重视。创办人贝内特因为使报纸闯入并干预了社会生活,被看作是美国第一个真正的记者。

6. 《新闻报》

【答案】《新闻报》是意大利现存历史最悠久的报纸,创刊于1867年,在都灵出版。二战后,一度改名为《新新闻报》。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该报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大力倡导清新活泼、简洁晓畅的文风,同时改革版面编排,使之更有条理。《新闻报》除星期一外,每天出版。该报历史上以发表有分量的政治评论蜚声报坛,至今仍重视评论。每天还辟有读者来信专页,反映和议论的内容包罗万象。《新闻报})立足都灵,面向全国,在意大利拥有广泛的读者。长期以来,它是意大利的第二大报,但1986年平均日销量增至64.1万份,超过《晚邮报》。

7. 《铁嘴报》

【答案】《铁嘴报》是法国大革命期间社会俱乐部的机关报,由修道院院长毛劳德·福适和记者尼古拉·邦维尔创办。该报秉承社会俱乐部的宗旨,宣传平均分配土地,限制过多财产,主张财产平均主义。社会俱乐部由第三等级的代表组成,被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与后来的共产主义运动一脉相承。

8. 《鸭鸣报》

【答案】《鸭鸣报》是法国重要的政治性杂志,同时也是最具法国特色的杂志。1916年由莫里斯·马雷夏尔创办。马雷夏尔信奉无政府主义,为此刊起的名字,意味着它是一份敢讲大实话的刊物。该刊以讽刺性著称,并有巨大的影响力。它以独立经营的办报方针、辛辣的讽刺、诙谐调侃的语气、揭露丑闻的勇气、报道时事的严肃态度以及旗帜鲜明的立场,赢得了广泛读者的信赖,享有很高的政治声望。

二、简答题

9. 谈谈甘地的新闻思想。

【答案】甘地在他的斗争生涯中创办或主持了多家报刊,如《印度舆论》、《青年印度》、《哈里詹斯》等。他在新闻理论方面有很多独特见解,可归纳如下几点:

(1)报纸的功能

①反映公众对问题的看法;

②唤起人民的值得向往的情绪;

③揭发缺点。

(2)废除新闻检查制度

在报纸上面不应有审判官。他说:“谁应是审判官? 有用的,无用的,善的,恶的都继续共存。人们必须对它们做出选择。”

(3)报纸是一支强大的力量,但也可能是破坏性力量

他说:“如果运用不好,它像一股洪水,淹没农村,毁坏庄稼。一支失控的笔只能造成破坏。”因此他主张对报刊实行内部控制。这种“内部控制论”比美国的“社会责任论”早提出二十多年。

(4)与持不同意见者进行公开论战是不明智的

他说:“我是乐观主义者,我不和反对者论战。我的刊物给反对者的篇幅和给改革者的篇幅一样多。”“如果改革者有耐心,今天的反对者到明天将变成改革者。”

(5)广告过多会影响报纸的独立性

因此他主张严格限制广告在报纸篇幅中的比例。

10.苏联社会主义报业是怎样逐步瓦解的? 这一过程留给我们什么深刻的教训?

【答案】(1)苏联社会主义报业的瓦解过程

①公开性原则带来的变化和争论

1985年3月,戈尔巴乔夫担任苏共中央总书记,拉开了全面改革的序幕。在1986年2月举行的苏共第二十七次代表大会上,戈尔巴乔夫提出了加速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认为形势迫使苏联“不能局限于局部的改进,必须进行根本的改革”,并且提出了经济改革的方针。“二十七大”以后,他又将政治体制改革提上了议事日程,强调要“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提倡“公开性原则”,认为“没有公开性,就没有也不可能有民主”。他尤其要求新闻界做出努力,“报纸应当支持公开性原则”,“应当将更多的事实公诸于众”,因为新闻媒介是“实行公开性的最有代表性和群众性的讲坛”。按照戈尔巴乔夫的要求,“二十七大”后苏联报界在宣传方针和内容上进行了重大调整,随之出现过一番活跃景象。

②从“革命性改造”到放弃党的领导

苏联报刊的变化后来逐渐走向了自己的反面。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公开性的旗帜下,特别是在“历史无空白”、“批评无禁区”等口号的庇护下,各种各样的社会思潮纷纷涌现,报刊舆论日趋混乱。报刊在揭露社会阴暗面的过程中,往往互相攀比,追求轰动效应,比谁揭露得最多,谁的消息最惊人,谁的用语最尖刻。报刊在刊登议论文章的过程中,往往越来越危言耸听,越来越背离社会主义的基本方向。

如果前一时期对斯大林的功过、对苏联的发展历史还保持全面分析的态度,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报刊上就更多地抨击斯大林时期形成的政治经济制度,进而否定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甚至有人认为社会主义是一种倒退,只有离开社会主义才是“向全人类进步方向的迈进”。还有的文章由批判斯大林而攻击列宁,否定他领导的十月革命。总体来看,由于苏共领导积弊过深而又不能正确地把握改革的方向,导致国内政局日益混乱。政治上的混乱带来了报刊舆论的混乱,报刊舆论的混乱又助长了政治上的混乱。这就为苏共瓦解、苏联解体埋下了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