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山东大学(威海)中外新闻事业史(同等学力加试)之外国新闻事业史教程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 摘要
一、概念题
1. 德拉吉报道(TheDrudgeReport )
【答案】德拉吉报道(TheDrudgeReport )是指美国个体新闻T 作者麦特·德拉吉独自创办经营的邮件列表。1998年1月,德拉吉通过《德拉吉报道》抢先在传统平面媒体之前,向几万订户发送了有关克林顿总统与白宫实习生莱温斯基性丑闻的报道,无意中掀起了美国新闻史上前所未有的一次“纠卜闻报道狂潮”,一时民意汹涌,舆论兴奋,由此推动的漫长诉讼几乎将美国总统逼到了悬崖边缘。这次事件是以互联网为手段进行政治表达的典型案例。
2. 文化帝国主义
【答案】文化帝国主义又称媒介帝国主义(mediaimperialism ),是文化研究领域的重要概念之一。这一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赫伯特·席勒的《大众传播与美利坚帝国》和《传播和文化统治》,他描述了美国的媒介产品对其他资本卞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入侵”。文化帝国主义有三个特点:
①它以强大的经济、资本实力为后盾,主要通过市场来进行扩张;
②它是一种文化价值的扩张,即通过含有文化价值的产品或商品的销售来实现全球性文化支配;
③由于信息产品的文化含量最高(或者说信息本身就是文化产品),所以这种文化扩张主要是通过信息产品的传播来实现的。
3. NII 计划
【答案】NII 计划又称“信息高速公路”计划。它是克林顿在当选美国总统期间,于1993年11月提出的旨在建立全国综合信息业务网的一项LI 一划。NII 的本质是电脑与通信的结合,其基础是Internet 。它以光纤为通道,以多媒体为终端,以大型电脑为中心,旨在组成一个全国性乃至全球性的巨大信息交流系统。
4. 新闻框架
【答案】20世纪80年代开始,框架理论开始引进到新闻与传播研究领域,并由此诞生了“新闻框架”(newsframe )的学术概念。
新闻框架是新闻媒体对新闻事实进行选择性处理的特定原则(或准则),这些原则来自于新闻媒体的立场、编辑方针以及与新闻事件的利益关系,同时又受到新闻活动的特殊规律(如新闻价值规律)的制约,它们规定着一家媒体对新闻事件的基本态度和本质判断。
在新闻报道中,框架的存在是一种必然。一般而言,新闻事件大都具有复杂的多种属性,由
于时效性和新闻文本特性的要求,新闻记者不可能在一篇报道中事无巨细地罗列这些属性,而只能抓住事件的若干主要属性,并把它纳入到一定的框架之中(即所谓“打包,’)。
5. 《读卖新闻》
【答案】日本的三大综合性日文对开报纸之一。1874年11月2日创刊于东京,创始人子安峻。初为市井小报,持“俗谈平话”的编辑方针,以刊载通俗小说为主要特色。办报方针是:“要敢于同左右两翼独裁思想作斗争”。《读卖新闻》(THEYOMIURISHIMBUN )是日本的第一大报,自1994年该报的日发行量突破1000万份后,1995年日刊与晚刊共发行1450万份,曾被《世界吉尼斯大全》列为全世界发行量最大的日报,近两年仍雄踞世界报业协会公布的“世界日报发订量百强”榜首。
6. 《温哥华太阳报》
【答案】《温哥华太阳报》属霍林格国际公司,是该公司发行量最大的报纸,在全国发行榜上位列第五。最初名称是《新闻一一广告报》,后改名《太阳晨报》,1944年出版商唐纳德·克罗米将其改名为《温哥华太阳报》。他坚持进行有分量的报道,强调地方新闻的鲜明性和可读性,雇用了一批专栏作家,向世界各地派驻记者,使该报的势力日增。
7. 《官版·巴达维亚新闻》
【答案】《官版·巴达维亚新闻》是日本出版的最甲一的日文报纸,1862年1月由官方“洋书调所”的工作人员竖川三之桥和万屋兵四郎印刷发行,先后印发了23卷。“新闻”一词系日文“报纸”的意思。此报翻译自在荷属印尼巴达维亚(今雅加达)出版的荷兰东印度公司的机关报《爪吐新闻》,以《巴达维亚新闻》为名公开发行,因系官办,故冠以“官版”二字。报纸形式、印刷手段还很落后,曾使用过荷兰人于1849年赠送给幕府的一台手摇印刷机。
8. 垄断竞争
【答案】垄断竞争是传媒市场竞争的一种模式,指许多企业生产和销售有差别的同类产品,在这种市场结构中,企业数量很多,每个企业的产量只占较小的市场份额,一个企业的行为小会对整个市场造成太大的影响; 企业进出这个行业是自由的; 各企业生产的同种产品是有差别的,企业间竞争激烈。因此,这种市场结构下强调的是产品的差异性,成熟的媒介市场必然是一个垄断竟争的市场。
二、简答题
9. 请简述巴西报刊业的历史沿革。
【答案】巴西报刊业起步于19世纪初,目前已有200多年的历史:
(1)1808年9月葡萄牙国王若昂六世为躲避拿破仑的入侵流亡巴西,创办了官方日报《里约热内卢报》,这是巴西历史上第一家报纸,主要刊登政府公告和战争消息。
(2)1808年,独立运动领导人何赛·马丁在伦敦创办了政治性的《巴西邮报》和文学性的《文
学艺术报》,前者后来迁回国内出版,一直出版至今,该报是巴西历史悠久的报纸。
(3)1831年,巴西己有报纸50多家。在保皇派和共和派的斗争中,报纸的党派性愈发明显。
(4)1875年,著名的《圣保罗州报》创刊,它因提倡废除奴隶制度,赢得很高声誉。
(5)1891年,《巴西日报》在首都里约热内卢创刊,以内容丰富、评论符合民众口味而受到读者欢迎。
(6)进入20世纪后,巴西报业的发展步伐明显加快。诞生了几家比较重要的报纸,如:《晨邮报》01901, 《公报》(1906), 《日报》(1919), 《圣保罗报》(1921)等。
(7)_战后,巴西出现了30多家无产阶级报纸,其中影响较大的有1945年创刊的《今日报》,冷战开始后势力渐微。
(8)70年代左右,商业性报纸己居于报坛主体地位。如1974年创办的《巴西利亚报》,观点独立,内容严肃,在政界、知识界有一定影响。
(9)随着报业的发展,巴西的三大报业中心逐步形成,即巴西利亚、圣保罗以及里约热内卢。受历史因素影响,巴西的重要报纸均为葡语,较为著名的有《圣保罗州报》、((巴西日报》、《环球报》和《商业新闻报》。
10.简述日本“二元化”新闻传播体制的形成。
【答案】日本的近代二元化新闻传播事业是在传统和近代双重因素磨合的背景之下,在明治政府的指导、监督下逐渐创立的。
(1)第一次起伏—新一轮的政论一政党报刊
明治新政权建立之后,日本近代报刊得到政府的大力扶持,如雨后春笋般快速发展起来。然而,一旦新闻传播媒介得以壮大,在外来文化和西方新闻传播事业的刺激下,便自然地要求报刊走上自由发展的逻辑轨道,必然与明治政府一厢情愿的国家工具要求有所冲突。19世纪70年代,以日本朝野关于“征韩”问题所引发的分歧和随之兴起的自由民权运动为开端,新一轮的日本近代政论一政党报刊兴起,并走上了批评政府,要求新闻自由,谋求同西方一样的新闻传播事业社会独立地位的道路。新闻传播媒介的大对垒、大争论,使得一个政论报刊大发展的时代来临了。随着政党的繁荣衰落,政党报刊不断分化组合,最终停刊、独立或转向中立。
(2)第二次起伏—从商业化廉价报纸到产业化经营报纸
19世纪70年代,日本近代报刊事业分化发展为“大报”和“小报”两大类型。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是日本新闻传播事业从以往的政治性“大报”和猎奇性的社会“小报”向赢利性的企业化经营报刊—“中报”转变、确立的时期。其背景和过程可概括为:在日本社会中资本主义工商业的逐步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的背景下,在经历了政论一政党报刊的衰落和民间“小报”的兴起的衍变过程中,在日本集权政府严厉监督、限制其发展方向和势力的矫正性“指导”下逐步完全的。
(3)第三次起伏—“大政时代”的新闻自由浪潮
日本近代报刊事业在多种社会因素的诱导推动下,在向现代报刊事业的转化过程中,逐步确立了商业经营性传播体制。一旦新闻事业进入了以商业经营为宗旨的新阶段并从中获得了强大的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