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古代汉语基础(加试)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说文解字》
【答案】《说文解字》是东汉许慎所著的我国第一部系统完备的字典。它收字9353个,另有重文1163个。每个字都是先列小篆形体,然后进行解说,先释字义,后说形体结构。许慎在《说文解字》中系统的阐述了“六书”理论,并首次提出540部首,将9353个字归入这些部首,为后世的部首检字法的发展提供了很大便利。
同时,《说文解字》也是中国语言学史上第一部分析字形、说解字义、辨识声读的字典。它创立了汉民族风格的语言学一一文献语言学,也是文献语言学的奠基之作,对传统语言学的形成和发展有巨大影响,后世所说的文字、音韵、训话之字,大体不出《说文》所涉及的范围。《说文解字》完整而系统地保存了小篆和部分糟文,是国人认识更古文字一一甲骨文和金文的桥梁; 同时它的训解更是国人注释古书、整理古籍的重要依据。因此《说文解字》在今天仍有巨大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
2. 脱文
【答案】脱文是训话学中的一种注解术语,简称“脱”,也称“脱字”。这个属于专指古籍中脱落了文字的现象。例如《诗经·周南·桃夭》孔颖达疏:“此云家人,家犹夫也,犹妇也。”阮元《校勘记》:“‘犹妇’上当脱‘人’字。”
3. 词义的更替
【答案】词义的更替,是指某词在产生新的意义的时候,同时排斥了旧的意义的一种词义演变现象。例如“脚,’,本义为小腿,变为指“足”后,就不再指小腿了。
4. 避讳
【答案】避讳是中国旧社会特有的现象,大约起于周,成于秦,盛于唐宋,至清代更趋完密,民国成立后废除。避讳是指人们不能直呼皇帝或尊长的名字,凡遇到和君主尊长的名字相同的字面,需用改字、缺笔等办法来回避,其结果往往造成语文上的若干混乱。例如避君讳:汉高祖名邦,
,汉石经残碑作“何必去父母之国”“邦”改成“国”。《论语·微子》“何必去父母之邦”。避讳常
见的方法是用意义相同或相近的别的字来代替要避讳的字。这样一来,中国历史上就出现了不少把人名地名或事物名称改头换面的奇怪现象。避讳给古代文献造成了一定的混乱,给今天的阅读造成诸多不便。
二、解释加点或划线词
5. 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先王之踵武。(《离骚》)
【答案】武:足迹。
6. 言未既,有笑于列者曰……(韩愈《进学解》)
【答案】既:完,结束。
7. 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之一生彘肩。(《史记·项羽本纪》)
【答案】于是,表承接。
8. 願無伐善,無施勞。
【答案】伐:夸耀。
9. 夫子式而听之 .
【答案】通“轼”,车前横木,这里用如动词。扶轼,古时乘车,遇有应表敬意的事,乘者即俯身扶轼。在这里,孔子是表示对妇人哭墓的注意和关怀。
10.雨贡苞茅不入,王祭不共,無以縮酒,寡人是徵。 .
【答案】征:索取。
三、简答题
11.什么是异体字? 异体字形体上的分歧有哪几种情况(要求举例说明)?
【答案】(1)异体字
异体字,说文解字中称为重文,是指读音、意义相同,但字形不同的汉字。
(2)异体字在形体上的分歧
①会意字与形声字之差,如“泪”与“淚’;
②改换意义相近的音符,如“嘆”和“歎”;
③改换声音相近的音符,如“線”和“綫”;
④有的变换声符和意符的位置,如“和”与“咊”,有的改变了声符或意符的写法,如“花”与“芲”。
四、分析题
12.根据“六书”理论,分析下列各字的字形结构和本义。
斤 阶 刃 戒 取 闻
【答案】(1)斤:象形。本意:砍树用的斧子。
(2)阶:从阜皆声。本义:台阶。
(3)刃:指事。本义:刀口,刀锋。
(4)戒:会意。从廾持戈。本义:警戒,戒备。
(5)取:会意。从又,从耳。本义:捕获到野兽或战俘时割下左耳。
(6)闻:形声。从耳,门声。本义:听到。
13.请具体分析下列句子中的特殊句法。
(1)岂不榖是为? 先君之好是继!
(2)大宛闻漠之饶才,欲通不得,见蹇,喜,问欲何之。
(3)日月逝矣,岁不我与。
(4)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答案】(1)两个分句都是宾语前置。古代汉语中为了强调宾语,会将宾语提前至谓语前,并紧跟宾语会有“之”或“是”来复指宾语。
(2)“何之”宾语前置。古代汉语中,疑问代词作宾语,需置于谓语之前。
(3)“岁不我与”宾语前置。古代汉语否定句中,代词宾语需要前置于谓语之前。
(4)“若属皆且为所虏”为省略句,完整的句子应为“若属皆且为(之)所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