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北京语言大学国际政治专业(不包括国际经济方向)复试之简明国际关系史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布雷顿森林体系
【答案】布雷顿森林体系是指美国建立的国际货币体系,是资本主义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基础。1944年,美国在布雷顿森林召开国际货币金融会议,商讨有关建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及国际复兴开发银行问题。会议通过丁《布雷顿森林协议》,其目的是建立以美元为支柱的国际货币制度。该体系是美国一手建立的以美元为支柱的国际货币体系,是资本主义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基础,美国由此掌握了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命脉,为美国建立世界性霸权奠定了基础。
2. 大规模报复战略
【答案】大规模报复战略是指美国艾森豪威尔政府推行的一种军事战略。1953年艾森豪威尔担任美国总统不久即着手制定“大规模报复战略”。1954年1月12日,国务卿杜勒斯发表演说,公开而详尽地对“大规模报复战略”进行阐述。宣称,美国目前的基本决定主要依靠一支庞大的报复力量,它能够用选择的武器对选择的地方马上进行报复。这一战略主张削减常规兵力,重点扩充导弹核力量和战略空军; 在外交上提出要执行比杜鲁门的遏制政策更有力、更主动的“解放”政策,即把社会主义国家从共产党的领导下“解放”出来。该战略建立在美国具有核垄断和核优势基础之上。随着核垄断地位的丧失和苏联核力量的迅速增长,美国自己也被置于核武器的威胁之下。60年代初,该战略为“灵活反应战略”所取代。
3. 日本东方会议
【答案】日本东方会议是指田中内阁为制定侵略中国的方针政策于1927年6月27日召开的重要决策会议。会议分析了中国的形势,表示支持蒋介石、汪精卫反对中国共产党和人民革命。主张必要时派兵镇压中国革命势力,把东北三省变为日本的殖民地,最后以田中的总结报告《对华政策纲领》作为结论。日本当局以此为据,制造了旨在把中国东北和内蒙古地区分离出去的“满蒙特殊论”,成为后来日本侵略中国和亚洲的理论根据。
4. 基辛格
【答案】亨利·基辛格,是美国著名国际政治学家、外交家和国务活动家。基辛格的卞要思想体现在保守主义的政治哲学思想、均势理论、有限战争理论、关于未来世界新秩序的构想方面。基辛格于1957年出版了两本立身之作《重建的世界:梅特涅、卡斯尔雷与和平问题(1812~1822)》和《核武器与对外政策》,由此成为知名的军事战略家和外交政策权威家。基辛格入阁后,以均势思想和有限核战争理论为指导,在美苏中三大国中纵横捭阖,结束越南战争,推动中东和平进程,于1973年获诺贝尔和平奖。基辛格退出政坛后仍从事国际关系和外交政策研究。1971年7月,
基辛格作为尼克松总统秘密特使访华,为中美关系大门的开启做出了历史性贡献。1972年2月陪同尼克松总统访华,他多年来一直关心和支持中美关系的发展。
5. 勃兰特
【答案】维利·勃兰特(19131992),德国政治家,1969~1974年任西德总理。16岁加入社会民主党。1931年加入社会主义工人党,并出任该党吕贝克党组织主席。1937年他以战地记者的身份参加了西班牙内战,在马德里保卫战中采访报道。1940年德国入侵挪威,勃兰特又辗转逃亡到瑞典并入了瑞典籍。1957年10月3日,勃兰特恢复德国国籍后被选为西柏林市市长。他以白己杰出的才干和出色的政绩赢得了众多的赞誉。1958年勃兰特当选西柏林社会民主党主席。1966年12月,勃兰特出任联邦德国外交部长。1969年大选后,勃兰特任总理。1970年3月勃兰特访问了民主德国,之后签订了两国关系的基础条约。此后他又访问了苏联、波兰、捷克,先后与这些国家签订了包括放弃使用武力、承认战后边界和领土现状、促进相互关系正常化等内容的条约,统称“东方条约”。从此,西德和苏联以及其他东欧国家的关系大大改善。1971年,勃兰特获得了当年度的诺贝尔和平奖。1974年辞职,辞职后的勃兰特仍旧活跃在国际舞台上。他先后担任德国社会民主党主席、名誉主席等职。1976年他又被选为社会党国际主席。他上任后对社会党国际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修改了社会党国际章程,为社会党国际规定了三大新任务:为争取缓和与裁军而斗争,为在南北关系上建立起新的世界经济秩序而斗争,以及为人权而斗争。勃兰特还经常以社会党主席和社会党国际主席的身份访问世界各国,足迹遍及欧、美、亚、非。舆论称他为一位“和平使者”。
6. “门罗宣言”
“门罗宣言”,又称“门罗主义”,是指对1823年12月2日,门罗总统向国会提交的由国务卿亚当斯拟定的国情咨文中有关外交方面的主要内容的统称。1815年拿破仑战争结束后,欧洲大陆恢复了正统秩序,英国的海上霸权如日中天。19世纪初拉丁美洲爆发了声势浩大的独立解放运动,衰落己久的西班牙殖民帝国迅速解体,欧洲列强趁机向美洲地区渗透扩张。面对沙皇俄国在北美地区的南下政策、欧洲神圣同盟1823年冬对拉丁美洲的武装干涉、英国向拉美渗透的逼人气势,“门罗主义”应运而生。
“门罗宣言”主要包括三个基本原则:①“反对欧洲国家再在美洲夺取殖民地”原则; ②“不干涉”原则; ③“美洲体系”原则。尽管“门罗宣言”的三个基本原则客观上支持了拉美各国的独立,阻碍了英法俄等欧洲列强对拉美的野心,是年轻的、实力尚未强大的美国在外交上的一次胜利。但它实际上也等于宣布了拉丁美洲是美国的实力范围。“门罗宣言”成为美国对拉丁美洲政策的指导思想和方针,具有防御和进攻的双重性质。
【答案】
7. 印巴克什米尔争端
【答案】印巴克什米尔争端是指二战后印度与巴基斯坦之间围绕克什米尔地区的归属问题发
生的争端。克什米尔原属印度的一个土邦,包括查谟和克什米尔两部分,因该区地处南亚次大陆北部山区,战略地位极为重要。1947年关于印巴分治的“蒙巴顿方案”规定克什米尔可以自由决定加入印度或巴基斯坦,或者保持独立。克什米尔帮绝大多数居民是穆斯林,倾向于巴基斯坦,而当时克什米尔邦土王是印度教徒,倾向印度。因此,印巴分治时,克什米尔的归属问题未得到解决,日后不断引起争端。印巴两国多次在克什米尔问题上发生冲突,并导致三次印巴战争(1947,1965,1971)。第一次印巴战争中,联合国印巴委员会先后通过关于克什米尔停火和公民投票的决议,印巴双方均表示接受。1949年7月双方正式停火后,印度占领克什米尔月3/5的土地,拥有3/4人口,其余归巴基斯坦领有。1953年两国总理曾发表联合公报宣布,解决克什米尔问题的“最实际方法是举行公正无私的公民投票”。但后来印度反对举行公民投票。克什米尔争端是历史遗留问题,也是阻碍印巴两国关系正常化的主要症结之一。印巴两国战后就克什米尔问题曾多次举行会谈,一直毫无结果。至今该争端仍为南亚次大陆局势不稳的重要根源。
8. 里根主义
【答案】里根主义是指里根政府时期美国要承担抵抗苏联及由它支持的在世界任何地方的“侵略”,支持反共产主义的起义并击退共产主义,在第三世界建立美国式的民主的一系列对外政策纲领。作为里根主义的核心,就是要把“共产主义的扩张势力”推回去。里根主义的针对性是极为明确的,这就是抵制苏联在中美洲的渗透,是为了巩固美国的后院而不让苏联染指。其主要内容是:①地区安全关系到美国的切身利益,“只有在一个其他民族也能在不受国内外的高压或暴政压迫的情况下、由自己来决定自己的命运”,美国未来的和平与繁荣才能得到最可靠的保证。苏联在发展中国家继续冒险是对全球安全的威胁; ②苏联在全世界的扩张使美国的安全受到严重威胁。美国要为苏联实现其野心设置障碍,并鼓励苏联自我克制; ③美国“反对以任何形式出现的暴政,不管它是左的暴政还是右的暴政”,谴责“苏联式的独裁政权对世界和平构成的一个几乎是独一无二的威胁”; ④美国要用军事力量和经济活力“支持自由战士”,作“友邦的后盾”,防止地区冲突的扩大,遏制共产主义的扩张。作为美国里根政府同苏联争夺第三世界,特别是争夺拉丁美洲的政策,里根主义是在美国的力量与信心得到恢复和发展之后提出与实施的,它是里根对苏联推行新遏制政策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
二、简答题
9. 简述乔治·凯南“遏制理论”的基本内容。
【答案】“遏制理论”的基本内容
(1)苏联行为动机的根源,是俄国人传统的本能和不安全感这种不安全感来自于“对西方更能干,更强大,组织得更好的社会抱有畏惧心理”。因此俄国人谋求安全的唯一做法,是为了彻底毁灭同自己竞争的国家而进行耐心和殊死的斗争,决不会同哪个国家达成妥协。
(2)苏联行为的理论根据
凯南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是苏联维持国内“独裁制度”和同外部资本主义世界进行斗争的理论依据,对内虚弱的政权获得外部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