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广西大学新闻传播学院629新闻与传播基础之外国新闻传播史导论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略叙述意大利法西斯新闻体制建立的步骤。

【答案】意大利法西斯新闻体制建立的步骤如下:

(1)在新闻事业中,新政府颁布了新闻法,限制和打击反对派报纸。依据此法,意大利全国的报纸被命令予以合并,规定一个地区只能有一家报纸。通过“合并”方式,法西斯政府消灭了不少反对派报纸,达到了言论的一致。1924年7月,墨索里尼政府规定,新创报刊必须经法院检察核准,而且必须经当地行政长官同意力一可创办,从而把管控各地新闻传媒的大权掌握在了法西斯官员手中。

(2)1925年,墨索里尼公布《新闻记者登记法》,同时组织全国性的记者工会和报纸发行人协会,在意大利彻底实行新闻事业的法西斯化体制。

(3)法西斯政府最高新闻管理机构是内政部新闻管理处,该处后被分出,升格成立为新闻宣传部,由墨索里尼的女婿希阿诺担任部长。该部逐日对各报用口头、文字或电话的方式颁发指示,这些指示大至新闻政策,小至具体的新闻标题、记叙内容,一应俱有,详细周全。

(4)对于外国报刊、电台、通讯社驻意大利的记者,墨索里尼政府也采取了强硬的控制措施。1924年以后,意大利政府对外籍新闻记者的新闻稿件也进行新闻检查,凡批评墨索里尼或对其政府表示不友好的电讯及消息均不得拍发国外。

这样,意大利法西斯政权通过对国内外新闻事业的控制,在世界上最早建立起了法西斯新闻体制。

2. 简述《真理报》在十月革命前两个阶段的情况以及它在俄国革命运动中的重大贡献。

【答案】(1)《真理报》在十月革命前两个阶段的情况

①在列宁亲自筹划下创办的大型群众性政治日报《真理报》于1912年5月5日(俄历4月22日)在彼得堡问世。1912年9月,斯大林获释回到彼得堡,重新参与《真理报》工作,并被任命为主编。但总的说来,《真理报》的工作一直是在列宁直接领导下进行的。当时列宁虽然侨居国外,但是有关报纸的一切问题,如宣传目标和策略的制定,编辑人员的变动,各种副刊、专栏的设定与改进,他都亲自过问并认真审定。此外他还为报纸撰稿,几乎每天一篇。

②1913年11月,布尔什维克通过《真理报》在彼得堡发动了有10万工人参加的大罢工,奥布哈夫工厂的罢工斗争持续了两个月之久。在组织工人斗争时,《真理报》告诉工人应当采取什么样的斗争方式,怎样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但在当时的情况下,有些话不能讲得过分明白,以免遭致敌人的镇压,于是编辑部往往采取灵活的策略,用暗示的方法与工人沟通。例如,当《真理报》提到“1905年的全部的不折不扣的要求”时,工人们便懂得这是指1905年俄国第一次革命

中布尔什维克提出的推翻沙皇制度,成立民主共和国,没收地主土地,实行8小时工作制的要求。他们就会按照这个要求去做。

③《真理报》在经济上全靠工人们的捐款维持。工人们除了为它募款、捐款外,还为它提供稿件,组织订阅,扩大发行。《真理报》通常每日印刷4万份,个别日子出10-13万份。一份报纸往往不是一个人、两个人在读,而是几十个人共同阅读。它的读者范围之广、影响面之大,是当时俄国的其他报纸无法比拟的。

(2)《真理报》在俄国革命中的贡献

①揭露临时政府的本质,宣传将革命进行到底的思想。

根据党中央通过的《策略任务》的决议,《真理报》旗帜鲜明地向劳动群众指出:临时政府是地主和资本家的政府,它正在反对革命,继续推行帝国主义政策。报纸反复说明:二月革命虽然取得了初步胜利,但是离革命的全面胜利还差得很远。因为政权仍然掌握在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手中,人民仍然得不到和平、土地和面包。要想取得革命的真正胜利,就必须前进一步,把政权交归苏维埃。《真理报》还发表大量论文和文章,谴责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人的投降主义立场及其与临时政府合作的主张,指出这种主张是非常有害的。

②宣传列宁的《四月提纲》,以此来统一全党思想。

1917年4月3日(俄历)列宁回到俄国,第二天在布尔什维克领导工作会议上作了《论无产阶级在这次革命中的任务》的报告,后来又在另一次会议上重述了这个报告的大纲,这就是有名的《四月提纲》。这个提纲回答了革命中一系列重要的问题,制定了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路线。在临时政府问题上,列宁考虑到当时的客观现实,提出了“不给临时政府以任何支持”的口号。《真理报》在4月7日以显著版面发表了《四月提纲》,其他布尔什维克报纸也都作了转载。资产阶级和妥协派报纸对这一提纲十分恼怒,大肆攻击。布尔什维克党内也有许多党员和领导干部对《提纲》是否现实表示怀疑。面对这一情况,《真理报》作了大量的宣传解释工作。它一面广泛发表各地工人反击和指责资产阶级和妥协派的报道,一面连续刊登列宁进一步阐述该《提纲》的文章。报纸还大力报道各地学习《提纲》的体会和支持《提纲》的行动,从而在很大程度上统一了全党的思想,推动了革命运动的发展。

③宣传四月代表会议精神,促进苏维埃改组。

1917年4月24日(俄历)布尔什维克党召开丁第七次代表会议(四月代表会议)。会议讨论了关于战争与革命的各项基本问题。列宁在会议报告中进一步阐述了《四月提纲》的原则,并且提出“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日号作为党的最近任务。《真理报》广泛报道了四月会议的精神,发表详细的工作报告,把列宁提出的“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作为报纸的宣传中心。为了把社会革命党人和孟什维克从苏维埃政权中驱逐出去,使苏维埃真正成为布尔什维克党的坚固的阵地,《真理报》于5月倡导并发起“改选苏维埃代表”的群众活动。报纸刊登了党中央关于《改选苏维埃代表的章程》,彼得格勒等地按照这个章程改选了苏维埃代表以后,报纸立即作了报道,从而加速了苏维埃改组的进程。为了加强工人阶级的组织性和纪律性,

④直接宣传和推动十月武装起义。

1917年7月,顽固推行帝国主义战争政策的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在前线战败,引起民众极大愤慨。彼得格勒50万工人和士兵举行示威游行,被反动军队打死打伤400余人。“七月事件”之后,俄国政治形势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原来那种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工兵代表苏维埃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己无法继续。这时候布尔什维克秘密召开了第六次党代表大会,全力准备发动武装起义。

3. 简析美国纽约《太阳报》的成功对于媒介产业发展的意义。

【答案】《太阳报》是美国第一份成功的廉价报纸,是本杰明·戴于1833年9月3日在纽约创办的。在它创办前,就已有了三家廉价报纸,但刊行不久就夭折了。《太阳报》却获得了明显的成功:创刊时印行1000份,四个月后,销售5000份,居纽约各报之首; 一年后达10000份,三年后30000份,发行量空前巨大,震动了报界。它的出现和成功是资产阶级报纸向廉价报纸发展的转折点。

《太阳报》的成功是传媒经济勃兴的标志,传媒产业化运作的开端,是传媒产业发展史上一个具有十分重大历史意义的事件,对传媒产业的发展影响极其深远。

(1)正由于该报的创办并运作成功,传媒的产业属性才被发现、产业身份才被确定

大众传媒产业一产生,传媒经济就开始了,因为其产生的原因就是为了获取经济效益,只是虽然传媒经济运作己经开始,但由于社会各个方面条件的限制,并没有发展起来,传媒作为一个行业有巨人赢利潜能的事实也没有被发现,但就在《太阳报》创办并运作成功后,传媒产业巨大的盈利潜能被发现,整个社会忽然认识到:这原来是一个可以挣钱的行业,是一个有利可图的行业,于是它获得了社会各界新的审视和更高关注。资本追踪而来,传媒产业的大规模产业化运作开始。这是对传媒产业认识的一次社会思想上的革命,是传媒产业运作观念上的巨大解放,从而使传媒经济获得前所未有的巨大增长。

(2)创造了现代传媒产业的基本盈利模式一一二次销售

二次销售是当前传媒产业中最受重视的盈利模式。《太阳报》正是采用这种盈利模式,并获得经济上的成功。《太阳报》的创刊词称:“本报的目的是办一份人人都买得起的报纸,为公众报道当天的新闻,同时提供有利的广告媒介。”“人人都买得起”表明其廉价,“提供有利的广告媒介”表明其销售广告资源。

(3)在内容产品的开发上有所创新

①消费者定位的创新。其发刊词宣称“人人都买得起”,这与政党报刊时期受众是政党成员以及受政党影响的少数群众不同,反映出的理念是满足社会上最大多数人的需求,最终尽量扩大其发行量,实现广告资源价值最大化,以最大限度获利。

②内容定位的创新。以前政党报刊时期,报纸以政论为主,宣传本政党的观点,是观点报纸。《太阳报》则实现了从观点纸向新闻纸的转变,全报无一篇评论,全部是新闻,而且多为社会新闻,包括大量的黄色新闻,这样在当时能够做到最大量销售。

(4)经营业务的创新

①在发行上,廉价是《太阳报》非常重要的一个表征,一份报纸只售1便十,也即1美分,是美元最小币值,社会上大部分人都能接受; 而且对发行商折扣,折扣率为33%,此折扣率延续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