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沈阳工业大学文法学院J679国际法(同等学力加试)复试笔试最后押题五套卷
● 摘要
一、概念题
1. 外层空间法
【答案】外层空间法pouterspacelaw ),简称“空间法”或“外空法”,是调整各国探测和利用外层空间活动的国际法原则和规则的总和。外层空间法属于国际法,是现代国际法的一个重要分支。其特点表现为,它是空间国家与非空间国家、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共同制定的,以现有的五项外空条约构成的空间法基本框架,具有前瞻性且规定大都比较原则,因此其实施需要国内法作为中介和补充。
2. 国际劳工组织
【答案】国际劳下组织(International Labour Organization一一ILO ,是联合国专门机构之一,成立于在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召开的和平大会,该会议通过了《国际劳工组织章程》,国际劳工组织作为国际联盟系统内的一个自主机构成立。1946年12月同联合国签订协定,正式成为联合国的第一个专门机构。总部在瑞士日内瓦。
劳工组织的宗旨是,通过采取国际行动,改善劳动条件和生活水平; 促进经济和社会的稳定; 促进社会正义而为建立持久和平作出贡献。劳工组织的主要活动有两方面,一是通过或拟定有关劳工问题的公约和建议书; 二是开展技术援助和技术合作。
3. 船旗国
【答案】船旗国是指船尾所悬挂的国旗所属的国家,即对船舶进行注册登记授予船舶国籍的国家。《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每个国家,不论是沿海国或内陆国,均有权在公海上行驶悬挂其旗帜的船舶。每个国家应确定对船舶给予国籍、船舶在其领土内登记及船舶悬挂该国旗帜的条件。船舶具有其有权悬挂的旗帜所属国家的国籍。国家和船舶之间必须有真正联系。在公海上行驶的船舶,必须而且只允许悬挂一个国家的国旗,而且除国际条约或本公约明文规定的例外情形外,在公海上应受该国的专属管辖。除所有权确实转移或变更登记的情形外,船舶在航程中或在停泊港内不得更换其旗帜。
4. 条约的解释
【答案】条约的解释是指条约在制定和适用过程中,特别是因缔约国对约文理解不同而产生分歧时,需要按照一定的规则或方法,阐明有关条款最符合条约目的和当事方共同意图的真正含义所引起的问题。
条约是当事国缔结的,应由各当事国来解释,因为只有当事国最清楚缔约的意图及各项条款所包含的内容。缔约国的解释通常表现为双方协议的“解释性声明”或“解释性议定书或换文”,
或在另一条约中载入“解释条款”等形式。对条约的解释,无论是国际法的理论或是实践,都没有提供一套完整的、精细的规则。《维也纳条约法公约》第31--33条规定体现了四个规则,即善意原则、整体原则、目的原则和通常意义原则。
5. Evidence of International Customary Law
【答案】国际习惯法的证据,即形成习惯法需要具备的两大因素。具体包括:国家实践的一般性因素或所谓“物质因素”,即在某一方面的国家实践实际上一致而且参加实践的国家广泛而有代表性,包括了最有利害关系的国家; 以及“法律确信”(opiniojuris )或所谓“心理因素”,即这种实践是基于对一项法律规则或法律义务的一般承认(ageneralrecognition )。
6. 纽伦堡原则
【答案】纽伦堡原则是确定哪些行为构成战争罪的一系列指导性原则。此文件由联合国国际法委员会制定,将二战后针对纳粹党成员的纽伦堡审判所依据的法律原则编撰为法典。从国际法意义上讲,纽伦堡审判开创了追究战争罪犯个人刑事责任的先例。
7. 国际法的实在法学派
【答案】实在法学派是对国际法学“国际法的效力根据”等基本问题的回答而形成的诸代表学派之一,该学说把国际法主要地建立在习惯和条约基础之上,即强调人造法,人定法,而不是自然立法,认为国际条约和国际习惯是国际法的卞要形式。这二者都是实在的,由这二者所构成的国际法是人所造成的,是经国家同意的。所以,国际法效力的根据是体现于习惯或条约的国家的共同同意。
8. 协议管辖
【答案】协议管辖是国际法院对事管辖权的一种,是指在《联合国宪章》和现行条约中约定特别规定的事件或争端条约中的争端解决条款、与条约同时签订的任择议定书,现行有效的双边或多边条约的缔约国,根据条约的规定,同意今后把它们之间因条约所载事项所发生的争端,提交国际法院解决。条约或协定的缔约国如果根据争端解决条款或解决争端的任择议定书事先接受了法院的管辖权,将来在其接受法院管辖权的范围内因条约的解释或适用发生争端时,一方向法院起诉,另一方就不能拒绝法院的管辖。
二、简答题
9. 从法律角度对东海划界问题发表你的看法和意见。
【答案】(1)对东海划界问题的看法
大陆架划界原则、钓角岛主权归属的争执和冲绳海槽的地位是中日东海划界争议中争议最大的问题。日本政府无视中日两国大陆架的自然延伸以冲绳海槽中心线为界这一事实,提出中日两国是共架国,要求以“等距离中间线”原则划分大陆架,并进而主张以其实际控制的钓鱼岛为基点与我国划定中间线,妄图将东海油田的大部收入囊中,这必将严重损害我国的国家利益。
(2)对东海划界问题的意见
①《海洋法公约》于1994年11月16日正式生效。该公约已成为现代海洋法的主要渊源和权威文件,被誉为一部真正的海洋宪法。我国和日本都是((海洋法公约》的成员国,因此两国在大陆架问题上应遵守《海洋法公约》的规定。
②《海洋法公约》第76条对大陆架的定义和外部界限做了详细规定。从大陆架法律制度的产生过程来看,大陆架法律概念产生之初就是建立在自然延伸基础上的,各国最初也是基于本国陆地领土自然延伸对大陆架提出权利主张。1958年《大陆架公约》在规定大陆架定义时用了“邻接海岸”一词。从《海洋法公约》的条文看,它并不是把200海里距离概念同陆地领土的自然延伸原则等量齐观,而是主次分明,首先肯定了自然延伸原则,只是在特殊情况下才考虑使用距离标准。200海里距离标准应被视为仅仅是对自然延伸原则的补充,只是在沿海国按照自然延伸原则确定的大陆架的外部界限,从测算其领海宽度的基线量起距离不到200海里的情况下才予适用。因此,自然延伸原则和200海里距离标准之间不是互相独立的、并行不悖的关系,而有主次之分。毫无疑问,在解决大陆架的范围问题时,对于自然延伸原则的考虑应优先于对于200海里距离标准的考虑。同样,在中日东海划界问题上也应遵循此原则。
10.对国家的承认和对政府的承认有什么不同? 各国在与我国建交时承认中华人民和国政府为中国唯一的合法政府是属于国家承认还是政府承认?
【答案】(1)对国家承认和对政府承认的不同
国家的承认是指既存国家对新产生的国家给予的认可并接受由此而产生的法律后果,与新国家建立关系的行为。新国家获得既存国家的承认就是它与承认国家进行交往的开端。
政府的承认是指一国通过某种方式表示认可另一国产生的新政府有代表其国家的地位或资格。政府的承认发生在一个国家的内部出现社会革命或叛乱,导致该国发生非宪法程序的政权更迭,建立了新政府的场合。这个新政府全然改变旧政府的对内统治秩序,甚至改变了国家的社会制度、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改变了旧政府对外关系的方针、政策和国际关系。因而发生既存国家承认这个新政府的问题。
两者的区别在于:①国家承认是在新国家成立时发生的,属于承认一个新的国际法主体,而政府承认是在国家和国际法主体资格不变而一国的政府发生非宪法程序更迭的情况下发生的,是承认新政府具有代表国家的资格。②国家承认的条件是新产生的政治实体具备国家的要素,并符合国际法原则。政府承认的条件是新政府己经在其国家的全部或大部分领土内实行了有效统治,并得到了人民的拥护和服从。
(2)外国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承认属于政府承认。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相继得到了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承认。这些国家在作出承认决定时,有的宣布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有的宣布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从国际法的角度来看,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承认是对新政府的承认,而不是对新国家的承认,所以,应该适用政府承认的规则,因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取代“中华民国政府”和“中华民国”改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并没有影响中国国际法主体资格的延续。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