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贵州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之中国教育史考研核心题库
● 摘要
一、单选题
1. 当儿童改正了不认真做作业的行为后,家长取消了不准看动画片的禁令。这种做法属于( )。
A. 正强化
B. 负强化
C. 正惩罚
D. 负惩罚
【答案】B
【解析】强化又称“阳性强化”。个体做出某种行为或反应,随后或同时得到某种奖励,从而使行为或反应强度、概率或速度增加的过程。负强化主要是通过消除或终止厌恶、不愉快刺激来增强反应频率。不准看动画片对儿童来说是厌恶的刺激,当儿童能够认真完成作业时,家长就取向了这个厌恶刺激来增加幼儿以后认真完成作业的频率,因此,属于负强化。
2. 提出“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一切儿童都可以教育成人”、“一切男女青年都应该进学校”的欧洲近代教育家是( )。
A. 卢梭
B. 夸美纽斯
C. 乌申斯基
D. 福禄培尔
【答案】B
【解析】夸美纽斯从“泛智”思想出发,提出了普及教育思想,所谓“泛智”是一种全面的、能为所有人所掌握的全部知识。泛智思想要求“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并且认为“一切儿童都可以教育成人”。夸美纽斯指责当时的学校只是为富人、贵人设立的,穷人、贱人被排斥在校门之外。他要求学校向全体人们敞开大门,不论富贵贫贱,一切男女青年都应进学校。
3. 在一项问卷调查中,有一个题目的选项X 和选项Y 的被选率都是35%。研究者在分析研究结果时,把符合其意向的选项X 表述为“高达35%",而把不符合其意向的选项Y 表述为“仅占35%"。这种做法违背了教育研究的( )。
A. 客观性原则
B. 创新性原则
C. 公共性原则
D. 伦理原则
【答案】A
【解析】教育研究的基本原则包括:客观性原则; 创新性原则;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伦理原则。其中,客观性原则是指在教育科学研究中,应当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排除因研究者自身价值观、好恶、愿望等各种主观因素所致偏差的影响,力求了解事实真相。创新性原则是指教育研究应当具有高度的创造性。无论是研究课题,还是研究的视角、采用的方法、得到的结论都应当是新颖的,前人未曾谈讨和未曾获得的新发现。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育研究应当从客观现实及其实际需要出发,在客观现象的复杂联系中,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得出符合实际的规律性认识,以此作为相关领域实践活动的指南,并在时间活动中进一步检验,修正完善已有的认识。伦理性原则是指在教育研究中,研究者必须尊重研究对象依法享有的一切权利,必须承担保护研究对象的责任,使其权益免受研究活动的侵害,必须保证研究结果被合法,正当的加以利用。题中所述的做法是研究者根据自己的意愿对研究结果进行表述。
4. 倾向于废除直接教学,废除考试的教学课程流派是( )。
A. 行为主义教学理论
B. 认知主义教学理论
C. 人本主义教学理论
D.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
【答案】C
【解析】以罗杰斯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心理学主张心理学应探讨完整的人,而不是把人分割成行为、认知等从属方面。认为真正的学习涉及到整个人,教学即促进学生成为一个完善的人。尤以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为代表。非指导性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情感为基调、教师是促进者、学生自我发起的学习与教学模式。
5. 下列不属于朱子读书法的是( )
A. 联系实际
B. 虚心涵泳
C. 切己体察
D. 熟读精思
【答案】A
6. 某学生很怕猫,老师先让他看猫的照片,与他谈论猫,再让他看关在笼子中的猫,最后让他摸猫、抱猫,帮助他逐步消除对猫的恐惧反应,这种改变行为的方法属于( )。
A. 行为塑造法
B. 系统脱敏法
C. 松弛训练法
D. 认知疗法
【答案】B
【解析】系统脱敏疗法(systematic desensitization)又称交互抑制法,是由美国学者沃尔帕创立和发展的。这种方法主要是诱导求治者缓慢地暴露出导致神经症焦虑、恐惧的情境,并通过心理的放松状态来对抗这种焦虑J 隋绪,从而达到消除焦虑或恐惧的目的。如果一个刺激所引起的焦虑或恐怖状态在求治者所能忍受的范围之内,经过多次反复的呈现,他便不再会对该刺激感到焦虑和恐怖,治疗目标也就达到了。这就是系统脱敏疗法的治疗原理。
7. 面对问题时,总是把问题考虑清楚后再作反应,看重问题解决的质量。具有这种特点的认知方式是( )
A. 场独立型
B. 场依存型
C. 冲动型
D. 沉思型
【答案】D
【解析】这道题考查的是对不同的认知方式的掌握理解程度。分类标准不同,则认知方式不同,根据人在知觉时是否受环境影响分为,场独立型和场依存型。根据认知速度的差异分为冲动型和沉思型。根据学生信息加工的深度分为深层加工型和表面加工型。从这道题的题目可以看出来,考查的既不是是否受环境影响也不是信息加工的深度而是认知的速度,题干表明说的是认知速度比较慢的用更多时间思考的,所以,排除ABC 。
8.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说认为,人的发展的根本动力是( )
A. 环境影响
B. 教育作用
C. 内在因素
D. 实践活动
【答案】D
【解析】环境和教育都是个体发展的外部环境,个体的遗传素质和外部环境因素只有通过活动的结合,才能将外部的资源转化为个体身心发展需要的能量。所以,实践活动是内因和外因对个体身心发展综合作用的汇合点,也是推动个体发展的根本动力。因此,答案选D 。
9. 随着书院发展而出现的教学方式是( )
A. 大都授
B. 下帷讲学
C. 讲论讲会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