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在新课程标准下的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设计
唐红侠
摘要: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带来了全球信息资源不可逆转的网络化发展趋势,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新世纪我国现代化建设面临更伟大、更艰巨的任务,迫切需要加强全民数学基础教育,尤其是在中学数学课堂上急需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学数学教学的主阵地是课堂,它占据着师生最主要的时间和智力。课堂教学的组织与水平决定着学生学习的效率和学习效果。只有课堂教学最优化,才能实现教学目标又能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与保障。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是封闭的、甚至是僵化的教学过程,学生只是听众,教师是演员,师生之间不能很好的互动;而新课程标准则强调教师只是一个合作者,引导者,课堂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在实施新课程标准的今天,教师怎样重新设计我们的教学程序?怎样让教学面向全体学生?怎样正确地选择教学策略与方法?怎样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使课堂真正地成为学生发展的舞台?本文就是我在中学数学教学实践中对这些问题进行的思考与探索。
全文分六个部分,第一部分论述研究的背景。主要针对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精神,以及在教学实践中的切身体会,通过对传统的课堂教学和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课堂教学进行对比,确认在这一方面有研究的价值。第二部分:讲述研究的历史和现状,介绍有关概念。数学教学设计是应用系统科学的方法对数学教学系统的各个要素、结构和功能进行整体研究,从而揭示教学诸要素之间必然的、规律性的联系,达到数学教学过程的优化控制和有效教学的系统过程。这里谈及的数学教学设计指对一节课或单元的教学活动进行预先计划、设计和评价的过程。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教学理念指导下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基础上,运用一定的策略和方法形成具体可操作的实践活动方式。引入研究的问题是在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研究的方法:是行动研究和调查问卷。研究的意义:有助于教师素质的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有利于提高数学课堂的效率和质量;有助于教学设计的进一步完善。第三部分是理论依据。这一部分从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奥苏贝尔的 “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及情感教育理论对课堂教学本质的阐述;认为情感作为主要的非认知因素,指导着认知学习。实践也证明了良好的情感可以激发想象力,使创造性思维得到充分发挥。结合数学教学过程及新课程标准对三维目标的具体要求,为数学课堂的教学设计提供理论支持。第四部分为实践的模式:将改变传统教学中,因教师的教学策略及教学组织形式不当给课堂教学所带来的影响及教师教的累,学生学的苦的现象,作为改变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的着力点,结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提出五环节六部曲的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具体实践方案。第五部分实践概况:3位老师以高中二年级的六个班的全体学生为对象进行为期一年多的对比实验。实验结果:学生的成绩在各自原由的基础上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实验班的学生测验成绩、学习数学的兴趣、信心明显高于控制班。表明了只有经过精心设计的教学对学生的发展才会产生优质、高效的促进作用,这就是课堂教学的高质量。第六部分结束语。新的课堂教学能够改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参与性、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但还存在一些问题等待解决,就需要教师和学生一起来培育,一起来创造,一起来开拓,使教学设计逐步的发展与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