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摘要:自从我国2001年提出在基础教育中进行新课程体系以来,全国各地的中小学都积极开展了对传统教学方式的改革试点和推广工作,积极进行新的教学方式的构建工作。为了贯彻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进一步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教育部于2003年正式颁布了《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并要求到2005年秋季,中小学阶段各起始年级的学生原则上都将使用新课程,基础教育全面进入新课程实施阶段。我们碑林区从2004年开始。然而直到目前,我国基础教育的教学方式转变仍然没有完成,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思想品德课程的改革更是如此。学生普遍认为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内容空洞,教学方式单调,自己对思想品德课程学习兴趣不大。为此,我们应该积极探讨思想品德课程教学方式的转变问题,以使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能够符合新课程体系建设的要求,使中小学的思想品德教育在提高我国国民道德素质、和谐社会建设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为了建立符合新课程体系要求的思想品德课程教学方式,我们应该通过创新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等六个途径有效促进思想品德课教学的转变,教师首先应该以身作则,坚持做到学会尊重与信任等“十会”。思想品德实验与探索已经给了我们不少的启示:呼唤教师对原创的提升;要求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呼唤教师教学个性的张扬和教师素质的提升;评价一节课好坏的标准是其创新程度。全文共分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在梳理国内有关新课程体系下教学方式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要研究的问题,探索思想品德课教学方式转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部分研究了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方式转变的紧迫性。在分析我国目前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方式转变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探究了形成这些问题的深层次根源。
第三部分研究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方式转变的实现途径。本部分首先研究了在新课程体系背景下对思想品德课程教学的目标要求,然后探讨实现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方式转变的途径,指出具体的六条途径:创新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确立教师角色,转变教师教学行为;改革课堂教学管理制度;变革课堂教学模式;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积极探索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
第四部分以新授课和活动课作为两个典型案例,具体探讨了思想品德课程教学活动如何进行教学方式的转变。通过对具体教学内容、教学设计等的分析,得出新授课是在探索中寻求新知,活动课是在活动中感受新知。
第五部分对笔者新课程体系下教学方式转变研究进行了总结,得出五点启示,具体为:新课程呼唤教师对原创的提升;教师要使学生学会学习和创造,引导学生建构知识;新课程呼唤教师的教学个性,更要求教师素质的提升;教师不能用一种教学方法实施教学,要根据教学内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新课程评价一节好课的标准不应是面面俱到,而是创新。并提出需要进一步注意的四个问题,一是无节制的自主合作学习问题;二是无限度的学科整合问题;三是无限制的运用多媒体问题;四是无目的融合的“三维目标”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