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改革开放取得丰硕的成果,也使弱势群体问题日益凸显。新世纪,党和国家提出要建设和谐社会,这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政治、经济和文化建设的诸多方面,需要全面考虑,综合平衡,关注弱势群体成为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重中之重。体育不但塑造人健康的体魄、培养人健全的精神,还被称为现代社会的“安全阀”可以起到缓解、宣泄、减少弱势群体矛盾的作用;群众体育既是一项基本权利,又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标志,更是民生,全民族的身体健康应该是民生之本。同时,作为力主和平发展的共产主义大国,中国的日益强大势必遭到许多资本主义反华势力的嫉妒和阻碍,我们决不能让弱势群体问题成为他们实施阴谋诡计的工具。本文正是在这样的思路指引下提出了对陕西省城市弱势群体健身保障的研究。旨在通过探讨陕西省城市弱势群体健身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力求为陕西省城市弱势群体体育健身的社会保障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和有益的建议。
本文综合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实地考察法、数理统计法等,首先阐明了本研究的必要性;界定了研究的相关概念;分析并阐述了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成果。
其次,对陕西省城市弱势群体的健康现状和健身现状进行了描述性研究,结果显示:这部分人经济贫困,文化层次普遍偏低,健康状况十分不乐观,心理上也多伴有悲观、失望和社会剥夺感;体育动机和体育价值观的层次低,参与体育健身活动的状况很不理想,不仅参加的人数少,而且参加的频度低,每次锻炼时间短,以不花钱、技术简单、无需专门场地设施的活动内容为主,公园、街道、家里以及健身路径是他们进行体育锻炼的主要场所,年健身消费低,家庭拥有的健身器材少;周边的健身组织和健身伙伴少,社会提供的健身保障不健全。
然后,对造成这他们健身现状的原因从主客观方面进行了综合分析,认为:主观方面,东西方体育场域中自古形成的“君贵民轻”、“穷文富武”、“无富不体育”等惯习深刻影响了他们的体育健身价值观,加上陕西特有的地域文化促进了这种体育惯习的尊崇,而且本来较低的文化教育程度和知识、信息获取途径的局限更强化了他们对这种体育价值观的判断。客观上,他们的经济收入与文化教育程度是他们对体育健身活动进行取舍的决定力量;经济是体育活动的基础,无论是从宏观的健身环境和氛围,还是从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和经济学鼻祖亚当·斯密的“理性经济人理论”来看,经济收入的低下严重影响了陕西省城市弱势群体的健身参与和消费;如果说体育场域的惯习是人们体育动机和体育价值观形成的土壤,那么后天的文化教育可以改变这种认知或强化原有的认知,最终形成个人的体育动机和体育价值观,同时受教育程度的高低一定程度决定了人们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水平,从布迪厄的“文化资本论”来看也能表明陕西省城市弱势群体的文化程度是制约他们体育健身参与的重要因素;同时,体育责任主体的缺失、公共体育场地设施不足以及健身指导和宣传不足也是影响其体育健身参与的客观原因。
最后,根据现状和原因提出了构建陕西省城市弱势群体健身保障体系的应对策略。对城市弱势群体体育健身的保障体系构建要遵循公平公正原则、无偿性原则、实效性原则和社会支持与增加收入相结合原则;应采取动力与激励机制、控制与整合机制、保障机制、服务机制四个相互联系和制约的层次保障体系按照运行目标(即既定模式)运行;加强体系的组织管理和监督;形成一个以政府为主导,政府、企业、民间体育组织、社区和个人社会关系网共同参与形成合力的综合保障系统,从物质、精神、健身指导、文化教育、政策、法律、舆论宣传等多个层面对城市弱势群体健身给予支持和帮助,维护其健身权利,改变其健身惯习,增强其社会适应能力,从而促进城市弱势群体的健身参与,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此外,尝试建立城市弱势群体健身保障与医疗、社保等保障机制相结合的社会保障新模型,从制度建设以及思想意识方面来促进人们把健身活动作为生活之重要部分,这样既节约资源,又利国利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