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昆明医科大学人文学院347心理学专业综合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问题情境
【答案】问题情境是指个人所而临的刺激模式与个人的知识结构所形成的差异,是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努力克服,而又是力所能及的学习情境。一般来讲,刺激模式与个人认知结构越接近,问题越容易解决。
2. 自我效能感
【答案】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对自己在特定情境中是否有能力胜任该任务的预期。班杜拉在他的动机理论中指出,人的行为受行为的结果因素和先行因素的影响。他进一步把预期分为结果预期和效能预期。效能预期是指自己是否具有引发某一结果的能力的信念。自我效能感本质上就是效能预期,表现为个体对自己能力的自信程度。自我效能感决定人们对活动的选择及对该活动
的坚持性,影响人们在困难而前的态度,影响新行为的获得和习得行为的表现; 影响活动的情绪。
3. 程序性记忆
【答案】程序性记忆是指如何做事情的记忆,包括对知觉技能、认知技能和运动技能的记忆。该类记忆需多次记忆方能获得,并且可无意识地被提取。
4. 高原期
【答案】高原期是指在学习过程中的一定阶段,此阶段,产生学习效率降低,学习进步的速度减慢甚至停滞的现象。高原期是练习成绩一时性的停顿现象,它与生理的极限和工作效率的绝对顶点是不同的,并不是所有的技能学习中都必然存在。人类在任何学习中,都会产生程度不同的“高原期”。产生原因主要有:心理障碍、方法障碍、知识障碍、思维障碍等,研究发现,旧的技能结构的限制可能是引起高原期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
5. 编码特定原则(encoding specificity principle )
【答案】编码特定原则是指学习时对整个情境特征一起编码贮存的心理现象,即在学习时进
,如果检索时的内外在情境和编码时的情境行编码工作后(包括学习材料及学习时的内外在情境)
相似,则情境可提供额外线索,记忆较容易提取。
6. 元认知知识
【答案】元认知知识是元认知的组成成分,指主体通过经验积累起来的、关于认知活动的一般性知识,即对影响认知活动的因素、各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作用的结果等方而的认识。一般储存在个体的长时记忆中,具有比较稳定的特点,以意识化或非意识化的方式对认知活动施以
影响。包括以下三个方面:①关于认知主体的知识,即主体关于自己和他人作为认知加工者的所有知识; ②关于认知任务的知识. 即主体关于认知活动的任务要求等方面的知识; ③关于认知策略的知识,即主体对于完成某项认知任务需要的认知方法的各方面的知识。
7. 神经元
,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指具有细长突起的细【答案】神经元亦称“神经细胞”
胞,分为细胞体、树突和轴突三部分。细胞体由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组成。通过细胞突起,与其他神经元或效应器官相接触。神经元的基本作用是接受和传递信息。神经元之间通过接受和传递神经冲动来进行交往,这种传递包括电传导和化学传导。
8. 表象
【答案】表象是指事物不在面前时,人们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从信息加工的角度来讲,表象是物体或事件的一种知识表征,这种表征具有鲜明的形象性。表象具有直观性、概括性和可操作性等特点。表象为概念的形成提供了感性基础,并有利于对事物进行概括的认识; 同时,表象也促进了问题解决。
9. 创造性
【答案】创造性又称创造力,是指个体不受常规的束缚而能灵活运用知识、经验,产生新思想,或发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它是成功完成某种创造性活动所必需的心理品质。作为其重要成分的发散思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创造能力的高低。人在进行创造性活动时,既需发散思维,也需聚合思维,任何成功的创造性都是这两种思维整合的结果。
10.All —or —none law
【答案】全或无法则是神经传导的基本特性,指引起神经元兴奋的刺激强度未达某一限度时,并无神经冲动之发生; 但强度达于某种限度而能引起冲动时,冲动立即达到最大限度。此后刺激即使再加强,对己引起冲动的强度,并无影响。
二、简答题
11.什么足记忆恢复现象?
,是记忆心理现象,指识记某种材料后延缓回忆L 【答案】(1)记忆恢复现象,亦称“复记”
匕即时回忆效果更好的现象。
(2)巴拉德1913年最早发现。他让12岁儿童识记一首诗,未提供被试任何复习机会,结果是识记后一两天的回忆成绩好于立即回忆的成绩。此种现象常见于学习较有难度的材料或有意义材料时。儿童比成人更普遍。记忆恢复的内容多处于学习材料的中间部位。此有两种解释:抑制解除说和整体联系说。
12.请简述影响短时记忆编码的因素。
【答案】短时记忆对信息的保持时间大约为一分钟左右,作为三级记忆系统的中间环短时记忆是信息从感觉记忆到长时记忆之间的一个过渡阶段。影响短时记忆编码的因素有:
(1)觉醒状态
即大脑皮质的兴奋水平,直接影响到记忆编码的效果。
(2)组块
短时记忆的信息容量可用组块作为单位来测量。所谓组块是指人们在过去经验中已变为相当熟悉的一个刺激独立体,如一个字母、一个单词、一个数字、一个成语等。米勒认为短时记忆的信息容量为个组块,这个数量是相对恒定的。这就是短时记忆的组块理论。组块可以提高记忆的容量和效率。
(3)加工深度
认知加工深度也是影响短时记忆编码的因素。加工深度越大,越易于短时记忆编码。
13.请举例说明感觉和知觉之间的关系。
【答案】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则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感觉和知觉是紧密联系而又相互区别的心理过程。
(1)感觉和知觉的联系
它们都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产生的。感觉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是感觉的深入和发展。对某个物体感觉到的个别属性越丰富、越精确,对该事物的知觉也就越完整、越正确。
比如,我们在判断一个物体是“红旗”时,我们的感觉加工的是关于“红色”、“长方形”等与“红旗”有关的各种个别属性,而我们的知觉就是整合感觉加工的有关“红旗”的个别属性,然后根据己有的知识经验判断其是“红旗”。
(2)感觉和知觉的区别
感觉和知觉虽有密切联系,但又是两个本质不同的概念。
①感觉和知觉是两种不同的心理过程。感觉的产生与感觉器官的生理活动过程以及客观刺激的物理特性有密切关系,相同的客观刺激会引起相同的感觉。而知觉的产生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对物体的各种属性加以综合和解释的心理活动过程,有人的主观因素的参与。
②由感觉到知觉,其间要经历一个主观选择的过程,即个体依赖于自身已有的知识经验,有选择的对感觉加工的各种属性进行整合,形成对事物的一个整体印象。个体整合感觉信息的过程受其当时的兴趣、需要、动机和情绪的影响。同时,人的态度和需要也会使知觉具有一定的倾向性。
③从感觉和知觉的生理机制来看,感觉是单一分析器活动的结果,而知觉则是多种分析器协同活动的结果。知觉并不是感觉信息的简单相加。比如,我们看到一个正方形,它的成分是四条直线。但是,把对四条直线的感觉相加在一起,并不等于知觉到一个正方形。我们日常看到的不是个别的光点、色调或线段,也不是一大堆杂乱无章的刺激特性,而是由这些特性组成的有结构的整体,如房屋、树木、花草、人物等。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