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论文摘要

题目:唐宋咏物诗歌人文意识研究

关键词:咏物诗,主体意识,人文姿态,艺术内质

  摘要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发现外物之美,发现世界之美,也正是人类发现自身的过程。在中国这个诗的国度,这个含蓄地表达着自己地民族,其实一直在用心灵的烛光洞察着外物,又在心灵化的客体上投射和反观着自己,追问着自己,一直不停地回看着自己地来处,超验地感觉着自己的归宿,在不断诗化的世界中灌溉守护着自己的精神家园。从这个意义上说,咏物文学承担着极为厚重的文化内涵。这一点,是我考察唐宋咏物诗人意识的重要切入点和立论的主要依据。   在论文的第一部分,我通过对先唐咏物文学的回溯,考察了主体意识在咏物文学创作早期的介入方式。从古人对物我之间存在某种感应关系的朦胧意识和伦理化表达向以审美的眼光观照自然的转化中,凸现出先民在物的世界"神圣地栖居"这一生存姿态获得和失落地过程。   在论文的第二部分,我首先考察了在唐宋咏物诗中透视士子们生存姿态和心灵舞蹈的可能性,然后从作品内部观照,静态描摹唐宋诗人丰富多彩而又强烈活跃的主体意识,凸现传统知识分子可贵的社会理想和终极关怀。归纳起来,集中表现为;(一)忧患进取意识;诗人们对那些"但求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功及苍生和"何当凌云霄,直上数千尺"欲拟飞腾得外物得热情吟咏,表现出对他们心怀天下和不屈不挠、奋发向上的忧患进取精神,这是青春时代的封建士子们呈露给社会的理想化人格追求。(二)时间生命意识:从对负载着时间变换和价值参照的种种美好的事物的吟咏中,我考察了在"时间畏惧"面前士子们从深永的哀伤、消极对抗、积极挽留到抛弃对时间消磨的意绪胶着换来时间意识升华这一过程,触摸了他们青春个性的张扬、个体价值无从实现带来的内心深处的孤独感,无可把握的人生过程中的漂泊感以及由于生命价值的失落带来的对命运归宿的探问和寻觅,这是生命意识的觉醒和深化。(三)自我规范意识:除了作为儒家传统社会角色的自觉承认和责任担当,士子们还有意追求一种圣贤人格和逍遥人格之外的自我规范,即无论是强大的外在压制还是寂寞清贫的内在消磨都要"坚持住自己",这是一种永不妥协的傲岸而高贵的生存姿态。   在论文地第三部分,我试图从艺术创作本身切入,从吟咏对象,观照方式和表现方式三个方面地嬗变来探寻传统士子人文姿态的转型。吟咏对象由广泛的分散的观照都有选择的集中的观照,其内涵由忧患进取意识转向关注生命本体,追求人格理想;观照方式由有距离娱物的单向投射到物我交融的双向互动;表现方式由触物生情--感物言志--托物喻志,都有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而他们的变化又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对生命本体的关注、对人格理想的追求决定了人们要采取相关的观照方式和表现方式来表达他们的情感思想和志意追求,后者的变化也在艺术方式上体现着他们内心情态所导致的审美追求的变化,三者同时反映了传统知识分子人文姿态新的转型。从跳跃着昂扬的青春旋律、洋溢着本真热情的诗性人生,到观照生命本体、追求人格完善的智性人生,都反映着传统士子们对个体的尊重和对生命价值不懈的追求,体现出他们趋向理想栖居方式的可贵探索精神和人文意识。   第四部分我试图揭示咏物诗的艺术内质在人文意识嬗变影响下表现出来的不同风貌。(一)行似与神似:外物在年青士子们闪烁不定的眸子里只是等着他们去发现去观赏、去娱乐、去裁决、纯粹的、不带任何主观色彩的客体,因此决定了这一时期的咏物之作大多呈现出对形貌的逼真肖似追求上;而当他们对林林种种外物的观照中,更专注于自己的心灵、情感、思想追求相契合的物体时,也决定了他们在传达对这一外物的观照更强调主体的表现,略去对形貌的刻画,表现自己在冥搜默想中或兴到神会之际摄取的物之"风神"。(二)无蔽与遮蔽:唐代咏物诗运用典故的特点就是典故本身的无遮蔽性和运用的非技巧性,典故只是作为一个意象"块"被砌接到诗人情思建构的旁边,并没有被激活;而宋代咏物诗的典故意象已成为其诗结构的主要元素,笼罩全诗意绪,同诗人要表达的情思水乳交融,并由于典故的遮蔽性功能被加强所产生的结构间的张力,使诗的意象都呈现出活跃而丰富的生长性。(三)主情与尚理:咏物诗可以说更能体现唐宋士人情理趋尚显著的差异。   诗的跋涉之途,是在外在世界中寻找心灵的栖托之所。从我们对唐宋咏物诗人文意识的考察过程中,清晰地感受到了外在世界所折射地诗人们多姿多彩地灵魂反光,感受到在"物"的世界里他们怎样从被束缚走向诗性人生最后走向智性存在的艰难追求。这种种沉淀下来的散发着人文主义光辉的民族文化人格和士人艺术品格正是其意义存在的见证。咏物诗的价值就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