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论文摘要

题目:试论刘少奇党建思想的特色

关键词:刘少奇 党建思想 特色 历史地位 现实意义

  摘要

刘少奇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卓越的领导人之一。他无论处在什么岗位,都非常重视党的建设,并在理论上对党的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他的理论贡献就是他依据马列主义建党学说的基本原理,对中国共产党党的建设的理论与实践进行了一系列探索,从而取得了探索的理论成果——刘少奇党建思想,这一理论成果凝聚在刘少奇所写的大量有关党建的科学著作中,比如,《论共产党员的修养》(1939年7月)、《做一个好的党员,建设一个好的党》(1940年7月)、《论党内斗争》(1941年7月)、《论党》(1945年5月)、《为更高的共产党员的条件而斗争》(1951年4月)、《在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政治报告》(1956年9月)等。刘少奇党建思想是马列主义建党学说中国化的产物,它与党中央其他领导同志的党建思想合为一体,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建党思想,因而是毛泽东建党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党的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刘少奇党建思想的形成虽然离不开中国革命和建设这个大背景,但它毕竟是刘少奇亲自领导党的建设丰富经验的总结,尤其是他提出的一系列独创性理论见解,体现了刘少奇个人高度的马克思主义修养、中国传统文化素养及非凡的认识能力,与党中央其他领导人的党建思想相比,有着自己的鲜明特色。
本文在论述刘少奇党建思想的基础上,尝试着对刘少奇党建思想的特色进行研究,力求在这方面做一些探索。
全文四万多字,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刘少奇党建思想的形成及发展。这部分是文章立论的基础,从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前进、发展中对刘少奇党建思想进行总体考察,并将其形成及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从建党初期至1937年是初步形成时期;从1938年至1945年是逐渐成熟时期;从1946年至1966年是进一步发展和对执政党建设理论的初步总结时期,这一阶段可分为4小段,即从党的七大到新中国成立前,是刘少奇党建思想的继续丰富和发展,并为研究执政党建设理论作思想准备的阶段;从新中国成立到党的八大,是执政党建设形成新思路的阶段;从八大后到60年代初是刘少奇对执政党建设理论进行深入思考和艰辛探索的阶段;从“七千人大会”至“文化大革命”前是刘少奇对执政党建设理论进行初步总结的时期。
第二部分,刘少奇党建思想的特色。这部分是文章的重心。本部分在对刘少奇党建思想进行论述的基础上,采用比较分析的研究方法,以问题为中心从原著中提炼、归纳和总结出刘少奇党建思想的特色,并依次进行全面论述,这就是:第一,观点的深刻性。它包括:深刻阐述了毛泽东建党路线;指出中国共产党最大的弱点是理论准备不足;提出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路线;提出民主集中制是党的组织规律;明确指出执政党应该更加提高党员的条件。第二,鲜明的独创性。它包括:创立了共产党员修养的理论;创立了完整的党内斗争理论。第三,高度的理论性。它包括:科学地揭示了党建的一些基本规律;正确地阐述了涉及党建方面一些概念的内涵;科学地论述了党建的诸多矛盾范畴;系统化地概括了一系列党建的基本原理。第四,强烈的现实性。它包括:加强理论准备是新时期党的建设的首要内容;党性修养是今天广大共产党员的一项重要任务;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理论是当今党正确处理党群关系的重要准则。第五,批判的继承性。它包括:对儒家修养论的批判继承,创立了共产党人的修养理论;对儒家人生观的吸收改造,塑造了共产党人的高尚品质;对儒家方法论的新的阐释,形成了共产党人的优良作风。
第三部分,刘少奇党建思想的历史地位及现实意义。这部分是文章的落脚点。新世纪新阶段新形势要求我党重点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刘少奇党建思想作为历史经验的总结,对解决这一问题,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当然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和现实意义。此部分首先论述了刘少奇党建思想的历史地位,指出它是毛泽东建党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导中国共产党党的建设的一面旗帜。其次论述了刘少奇党建思想的现实意义,指出它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渊源;为新形势下党的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