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安徽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651文学考研冲刺密押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抒情歌谣集》

【答案】《抒情歌谣集》是华兹华斯与柯勒律治的诗歌合集。但其中柯勒律的诗仅有三首。这部问世之初遭到苛评的诗集开创了一代诗风,成为英国文学史上尤其是诗歌领域里的一座里程碑。它摆脱了多数18世纪诗人所悟守的简洁、典雅、机智、明晰等古典主义的创作原则; 在形式上摒弃了在蒲柏手里达到登峰造极地步并垄断了当时诗坛的英雄双韵体; 在内容上则以平民百姓日常使用的语言描绘大自然的景色和处身于大自然中的人们的生活,抒发了诗人的感受和沉思,开创了探索和发掘人的内心世界的现代诗风。

2. 荷马史诗形成的“小歌说”

【答案】荷马史诗形成的“小歌说”是近代以来,学者们开始对荷马史诗的创作过程和是否系一人所作提出了怀疑,因而分为两大派。一派为“统一说”,认为史诗具有统一的艺术风格和特色,是一人所作,作者即荷马。另一派为“分解说”,即“小歌说”,认为如此宏伟完美的史诗不可能一赋而成,由一人创作,而且史诗中有许多事实前后矛盾,不相一致。每部史诗皆可明显地分解成若干小歌,是一些零篇编集而成,有的为后人追加,并经过窜改。

3. 神话

【答案】神话是民间文学的一种。它是远古人民对自然及文化现象的理解与想象的故事,是人类早期的不自觉的艺术创作。神话并非现实生活的科学反映,而是由于远古时代生产力的水平低,人们不能科学地解释世界、自然现象和原始社会文化生活的起源和变化,以及他们贫乏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借助想象和幻想把自然力和客观世界拟人化的结果。神话大致分为五类:创世神话、始祖神话、洪水神话、英雄神话和发明创造神话,其中以创世神话最为重要。

4. 意识流派

【答案】意识流派是指20世纪初西方兴起的现代主义文学流派。意识流派不重视描摹客观世界,而着力于表现人的内心真实,尤其是人的意识流程,常利用心理时间来组织叙事,大量运用象征暗示、内心独白、自由联想等艺术手法来追踪人的意识流程,展示人迷离恍惚的精神世界。特别是意识流小说在20世纪20至30年代一度掀起高潮。40年代,经过意识流小说所锤炼的各种创作方法和观念仍然在产生持续不断的影响。其代表作家有乔伊斯、伍尔夫、普鲁斯特和福克

纳等。

5. 新小说

【答案】新小说是20世纪50~60年代盛行于法国文学界的一种小说创作思潮,又称“反小说”。在哲学上,新小说深受弗洛伊德心理分析、柏格森生命力学说和直觉主义以及胡塞尔的现象学的影响。新小说没有统一的美学纲领,其作家强烈地反对传统,要求全面革新小说艺术; 贬低文学的思想性和倾向性,关切小说的技巧和表现手法,并为此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如取消人物的中心

,使读者由被地位,颠覆作品结构的完整性与逻辑性,打破语法规则的约束,给文本留下“空缺”

动的接受变为主动的创造者与参与者。阿兰·罗伯一格里叶、克洛德·西蒙、娜塔丽·萨洛特等为代表作家。

6. 《第二十二条军规》

【答案】《第二十二条军规》是美国当代作家约瑟夫·海勒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是黑色幽默派的代表作。约瑟夫·海勒以二战为背景,描写了一支驻扎在意大利附近的美国空军部队的军营生活,无情地嘲讽和抨击了黑暗的现实,揭示了深刻的社会危机,表达了人必须作出人生选择的思想。小说以喜剧的方式表现悲剧性的内容与主题。小说利用荒诞不经的情节,反讽俏皮的语言,描写人难以摆脱的困境,揭示了现实生活的荒诞不经,在笑声中嘲笑了社会,但是饱含着辛酸与无奈。小说成功塑造了“反英雄”形象; 通过“人像展览式”的戏剧性结构构建了一个荒诞的世界,整体上显得凌乱破碎,但呼应了小说的荒诞氛围。

7. 俳句

【答案】俳句是日本古代重要的诗歌样式之一,也是日本文学最短小的诗歌形式。它源于日本的连歌及俳谐两种诗歌形式,在中古后期发展起来。俳句以三句十七音组成,首句五音,次句七音,末句五音,故又称十七音诗。按照规定,其中一般有一个表示春、夏、秋、冬及新年的季节用语,在音韵上具有自然悦耳的特征。它善于以短小的形式表达诗人瞬间的感受,多采用比喻和象征的手法,语言含蓄凝练,风格淡雅闲寂。最有名的俳句诗人是松尾芭蕉,他因不断发展创新而被称为“俳圣”。

8. “片夫卡式”

【答案】“卡夫卡式”是人们对20世纪现代主义作家卡夫卡作品风格的概括。它如同“莎士

,已成为一个美学概念。在内容和主题上,比亚化”和“席勒式”“卡夫卡式”意指作品大多描写

人的内心状态,揭示现代西方人个性丧失、人性异化的主题,展现物化状态下人们的精神痛苦和孤独无依。在艺术上,“卡夫卡式”追求荒诞框架下的细节真实,具有象征、悖谬、怪诞、神秘性和多义性的特点。

二、简答题

9. 试以一个剧本为例,谈谈莎士比亚戏剧的艺术成就。

【答案】《哈姆莱特》位列莎士比亚“四人悲剧”之首,代表着莎士比亚戏剧艺术的最高成就。这部悲剧写于17世纪初,以中世纪的丹麦宫廷为背景,通过哈姆莱特为父报仇的故事,真实描绘了文艺复兴时期英国和欧洲社会的真实面貌,表现了莎士比亚对文艺复兴运动的深刻反思以及对人的命运与前途的深切关注。

《哈姆莱特》可以说是欧洲戏剧史上的奇观,具有不朽的艺术魅力,代表了莎士比亚戏剧创作超高的艺术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融合

莎士比亚通过创造性地运用历史题材,《哈姆莱特》体现了时代的人文主义思想和精神,广泛地展示了现实生活的图景,但同时它又着力表现了人物内心复杂的情感和激烈的思想斗一争,将残酷的宫廷斗一争、日常的家庭生活场景,与神秘怪异的鬼魂、墓地的戏谑、真疯和装疯结合在一起,表现出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双重特性。

(2)情节创设丰富生动

莎士比亚的戏剧常常包含几条平行的或者交错的情节。《哈姆莱特》中三条复仇的情节交织在一起,而以哈姆莱特为父复仇为主线,以雷欧提斯和小福丁布拉斯为副线,三条线相互联系,又彼此衬托,既突出了哈姆莱特复仇所具有的人文主义意义,也在互相转化中展开了广阔的社会画面。其他次要情节又都起着充实、推动主要情节的作用。

同时,他的戏剧情节丰富,表现了广阔的历史图景。《哈姆莱特》情节的丰富性表现在它描绘的生活面很广阔,从宫闺到家庭,从深闺到墓地,从军士守卫到民众造反等场面,——展现。莎士比亚常常突破古典戏剧的清规戒律,把喜剧因素和悲剧因素结合在一起。

(3)悲喜剧因素融合《哈姆莱特》是悲剧,但是作者打破了悲喜剧的严格界限,将喜剧因素融入其中,获得了丰富的美学效果。例如,掘墓人场景和波洛涅斯送别儿子场景,都具有喜剧气氛。

(4)人物形象丰满,性格鲜明

莎士比亚通过个性化的语言,运用对比的手法,塑造了众多个性突出、丰富饱满的人物形象。在反面人物中,克劳狄斯这个“脸上堆着笑的万恶的奸贼”,阴险狠毒,笑里藏刀,表面对人和气,善于笼络人心,实际无比凶狠奸诈。在正面人物中,特别是哈姆莱特,其性格的丰富性及其内心的层层矛盾,使其具有特殊的魅力。奥菲利娅天真柔弱,既真心爱哈姆莱特,又甘心做波洛涅斯的工具。霍拉旭理智冷静,同哈姆莱特一样,抱有人文主义的理想,富于正义感,但性格不同,又没有如哈姆莱特那样肩负起不共戴天的复仇任务,自然不会产生哈姆莱特那样激烈的内心斗争。除通过人物之间的对比来突出主人公的性格外,莎士比亚在《哈姆莱特》中还充分利用“独白”这一传统手法,来揭示主人公的内心活动,使得他的性格更加深刻和丰富。

(5)语言多姿多彩,形象生动,富有艺术表现力

莎士比亚将无韵诗体与散文、有韵诗、抒情歌谣等融为一体,不同的文体在剧中起着不同的作用。他根据人物的身份和处境的不同而使用不同的语言,或雅或俗、亦庄亦谐,目的都是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