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716文学概论之外国文学史考研核心题库
● 摘要
一、术语解释
1. 古希腊悲剧
【答案】古希腊悲剧起源于祭祀酒神狄奥尼索斯的庆典活动。戏剧大都取材于神话、英雄传说和史诗,所以题材通常都很严肃古希腊悲剧主要不是写悲,而是在于表现崇高壮烈的英雄主义思想。亚里士多德认为古希腊悲剧“描写的是严肃的事件,是对有一定长度的动作的摹仿; 目的在于引起怜悯和恐惧,并导致这些情感的净化; 主人公往往出乎意料的遭到不幸,从而成悲剧,因而悲剧的冲突成了人和命运的冲突”。悲剧的目的是要引起观众对剧中人物的怜悯和对变幻无常之命运的恐惧,由此使感情得到净化。悲剧中描写的冲突往往是难以调和的,具有宿命论色彩。
2. 能乐
【答案】“能乐”是日本的一种成熟的戏剧样式,是由一种名为“猿乐”的歌舞发展而来的。“能乐”已经具备了戏剧文学、表演艺术、音乐、舞蹈、舞台美术等各种因素,但它主要还属于一种歌舞剧,台词、对白较少,而以歌舞为主。“能乐”的文学剧本称为“谣曲”。能乐最著名的剧作家、表演艺术家和戏剧理论家奠基人是世阿弥,他的名剧是《熊野》和《赖政》。
3. 迷惘的一代
【答案】迷惘的一代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一个文学流派。语出美国女作家格·斯泰因对海明威的评价。后来成为以海明威为中心的文学流派的名称。迷惘的一代由一些美国作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组成,后来影响扩展到欧洲其它国家,以海明威和菲茨杰拉德为代表。这些作家大多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应征入伍的年轻人,在战争期问饱受身心创伤,在战争结束后失去了人生理想和生活目标,找不到出路,在孤独、迷惘、仿徨中以一种玩世不恭的态度进行消极反抗。“迷惘的一代”的创作,真实地反映了战后年轻人迷惘苦闷的精神状况。海明威的作品《太阳照样升起》为“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迷惘的一代”在创作形式上勇于创新,语言具有简约主义和口语化倾向,在美国文学史上的影响深远。
4. 黑色幽默
【答案】黑色幽默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重要的一个文学流派。1965年3月,弗里德曼编了一本短篇小说集,收入12个作家的作品,题名为《黑色幽默》,“黑色幽默”一词即由此而来。黑色幽默是指意志坚强的个人对可怕而又滑稽的社会现实的冷酷嘲笑,它对现代世界文学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其小说家突出描写人物周围世界的荒谬和社会对个人的压迫,以一种无可奈何的嘲讽态度表现环境和个人之间的互不协调,井把这种互不协调的现象加以放大,扭曲,变成畸
形,使它们显得更加荒诞不经,滑稽可笑,同时又令人感到沉重和苦闷。主要作家有约瑟夫·海勒、克特·小伏尼格、托马斯·平钦、约翰·巴斯、詹姆斯·拍迪、布鲁斯·杰伊·弗里德曼、唐纳德·巴赛尔姆、科马克·麦卡锡等。这一流派影响最大的三部作品是海勒的《第二十二条军规》、冯尼格的《第五号屠场》以及托马斯·品钦的《万有引力之虹》。
二、简答题
5. 圣经对西方文学的影响。
【答案】圣经文学对欧美文学的影响:
(1)欧洲文学的书面源头
除古希腊文学外,圣经《旧约》文学是欧洲文学的另一重要母体和源头。《旧约》被翻译成希腊文,成为基督教《圣经》的组成部分后,对欧洲的社会生活和文学都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成为欧洲文学的书面源流之一。
(2)欧洲文学的一大特点
《旧约》的宗教思想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不仅成为欧洲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而且成为欧洲文学的一大特点。中世纪,欧洲以新旧约《圣经》为蓝本,形成了很有影响的宗教文学。世俗文学英雄史诗也受到圣经文学的影响。英雄史诗大多借基督教反对异教斗争的形式,表现其寻求统一,抵御外侮的英雄气概。骑士传奇弥漫宗教的神秘气氛和掺杂着许多怪异的故事。宗教戏剧的情节都取自《圣经》和圣母、圣者的传说。
(3)欧美文学的源泉
《圣经》对欧洲文学的影响一直延续到近现代。14世纪英国诗人乔雯《坎特伯雷故事集》,16世纪莎士比亚戏剧《威尼斯商人》,17世纪英国弥尔顿的《力士参孙》、《失乐园》,班扬的《天路历程》,当代德国作家托马斯. 曼《约瑟和他的兄弟们》都取材《圣经》。《圣经》成了欧美文学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直到今天,许多作家的作品都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与宗教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4)早期人道主义精神
新旧约中的“平等互助”、“爱人如己”,同情弱者的思想,对欧洲许多作家的创作倾向产生了影响,体现了早期的人道主义精神。它促进了文艺复兴时期资产阶级文艺思想的形成。
(5)欧美文学受圣经文学的影响表现为三种类型:模仿、改编和借用
对《圣经》的模仿改编以中世纪的宗教文学最为突出。对《圣经》的借用各时代文学均有。借用分为两种,一是借用名词典故充实自己的作品。例如哈代《裘德》卷首语引用“圣经”:“文字叫人死”。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卷首语:“伸冤在我,我必报应。”二是借用故事情节来表现时代精神,例如弥尔顿《力士参孙》,托马斯. 曼《约瑟和他的兄弟们》。
6. 简析“多余人”形象。
【答案】(1)“多余人”的概念
“多余人”是19世纪俄国文学中所描绘的贵族知识分子的一种典型。最旱是在普希金的《叶甫盖尼·奥涅金》里的主人公“奥涅金”身上体现的,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多余人”的鼻祖,而这一形象真正的广为流传是在屠格涅夫1850年发表的中篇小说《多余人日记》之后才更加深入人心的。之后又有赫尔岑《谁的罪过》中“别尔托夫”,莱蒙托夫《当代英雄》中的“毕巧林”,屠格涅夫《罗亭》中的“罗亭”,冈察洛夫《奥博洛莫夫》中“奥博洛莫夫”等。
(2)“多余人”的形象“多余人”是出身贵族,生活在优裕的环境中,受过良好的文化教育。他们虽有高尚的理想,却远离人民; 虽不满现实,却缺少行动,他们是“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只能在愤世嫉俗中白白地浪费自己的才华。他们既不愿站在政府的一边,与上流社会同流合污,又不能和人民站在一起,反对专制制度和农奴制度。他们很是心仪西方的自由思想,他们也很不满俄国的现状,又无能为力改变这种现状,然而他们又是大贵族和权势者的代表人物,不可能与底层人民相结合以改变俄国的现状。
7. 简述哈姆莱特延宕其复仇行为的原因。
【答案】哈姆莱特延宕其复仇行为的原因主要有:
(1)深刻的社会原因在复仇的过程中哈姆莱特意识到自己的行动已不单是为父报仇,而是要重整乾坤。在重整乾坤的伟大目标前,哈姆莱特想要行动,但又不知如何行动,这就造成了他行动的拖延。
(2)恶势力过于强大时代与人文主义的局限性又决定他不可能去依靠群众、发动群众。因此只能孤军奋战,最后终于被恶势力吞没。哈姆莱特的悲剧己不仅仅是个人的悲剧,而是人文主义者和整个时代的悲剧。是哈姆莱特所代表的人文主义者的局限性所致。
(3)哈姆莱特的“恋母情结”哈姆莱特的母亲应该是爱克劳狄斯的,不然她也不会在其夫老哈姆莱特新亡、尸胃未寒之际选择嫁给克劳狄斯。而恰恰是因为哈姆莱特存有“恋母情结”,他爱自己的母亲,而自己的母亲爱自己的叔父,如果杀死叔父,其母亲就会很伤心,这对其复仇行为造成了很大的阻碍。
8. 谈谈屠格涅夫笔下的“多余人”。
【答案】“多余人”是俄国文学中的一种人物形象类型,反映的是俄国贵族知识分子的生活与精神特征。“多余人”这个专有名词在屠格涅夫《多余人日记》发表后广为流传,之后他还在中短篇小说《僻静的角落》、《雅科夫·巴生科夫》和《阿霞》中塑造了“多余人”形象韦列季耶夫、巴辛科夫和H •H ,进一步丰富了俄国文学的“多余人”形象画廊。而《罗亭》和《贵族之家》中罗亭与拉甫列茨基的出现,标志着屠格涅夫笔下的“多余人”形象塑造到达了新高度。
(1)《罗亭》中的多余人形象
《罗亭》中的主人公罗亭是一个多余人形象,具有多余人的性格和精神特征,但是他更多地表现出多余人的积极思想和进步意义。他性格中突出的特征就是言语和行动的矛盾,因此被称为“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反映了知识分子理想与现实的脱离。他赢得了美丽勇敢的娜塔利亚的芳心,却为了遵从娜塔利亚母亲的意志而放弃幸福,他曾创办农业、水利、教育等20多种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