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河北大学文学院822外国文学与文论之外国文学史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恶之花》的现代性。
【答案】波德莱尔的代表作是诗集《恶之花》,在西方文学史上,它不仅是法国传统与现当代文学的分水岭,还是整个两方现代派文学的宣言书。它的出现,宣布了西方现代派文学的正式诞生,宣布了西方一个新的文学时代的开始。它的现代性主要表现在:
(1)波德莱尔主张以丑为美,化丑为美,从恶中去发觉美,将丑入诗
波德莱尔打破古典主义的美学原则,冲出“真善美”相统一的理论原则的樊笼,提出了与之完全背道而驰的新的美学原则,主张以丑为美,化丑为美,从恶中去发掘美,将丑入诗。这种美学观点是20世纪现代派文学遵循的原则之一。波德莱尔把社会之恶、人性之恶作为审美的对象来描写。他歌颂的是恶之花。在《恶之花》中,波德莱尔第一次把大都会的生活和丑恶事物带进丁诗歌王国,其主要的描绘对象,是大城市中形神扭曲,受欺凌、被遗弃的社会“贱民”波德莱尔。同时,诗人还主张深入到人类的恶中去,到那盛开着“恶之花”的地方去探险,即到人的灵魂深处去挖掘。这也是整个西方现代派文学实行笔触大转移,“外转内”的开始。
(2)波德莱尔提出了通感理论
通感理论是在《恶之花》的一首著名的、被称为“象征主义宪章”的是《通感》中提出来的。在这首诗中,诗人从两方面明确地阐述了他的通感理论。
①诗歌以一种几乎神秘的笔调描述了人同自然的关系。自然界中万物彼此联系,互为象征,组成一座象征的森林,并向人们发出信息,于是,人和自然界,精神和物质之间就产生一种信心相应的通感。然而,这种信息是模糊的,不可解的,只有诗人才能心领神会,通过深入其中才可能有机会洞察到。
②《通感》一诗还揭示了人的各种感官之间的互相感应的关系。人的各种感官的作用彼此代替沟通,波德莱尔以其伟大诗人所独具的慧眼和本领,将其作为通向“混沌而深邃的统一体中”,去破译那“象征的森林”所发出的模糊而不可解的信息的契机,并进而使之成为他的一个重要的美学观点和他全部诗歌理论的基础。波德莱尔认为各种艺术种类之间也有通感,这一观点使得艺术表现手法也得到了大大地丰富。
(3)波德莱尔认为应当以象征去表现通感
象征是一个广义的说法,其中包含了丰富的内容,以致现代派文学各流派都从中吸取养分。《恶之花》犹如创作手法的百科全书,现代派的各种创作手法几乎都可以从中找到源头。如波德莱尔认为想象是各种才能的母后,它能创造一个新世界; 暗示可以让幽微难明的内心世界得到表现,让诗歌形象鲜明却并不具体,寓无限于有限,创造一种“缩小的无限”; 语言不仅仅是一种工
具,也同时是一种目的,语言创造了一个世界,即“第二现实”; 音乐有一种不靠文字仅凭音响就能够发出暗示、激起联想、创造幻境的特殊功能。《恶之花》极富有音乐性。
2. 请结合巴尔扎克的创作,概述其《人间喜剧》所反映的社会历史内容。
【答案】《人间喜剧》展示了法国社会的整个面貌,其社会历史内容可以归纳为贵族衰亡、资产者发迹、金钱罪恶三大主题。
(1)第一主题:贵族衰亡
《人间喜剧》写出了资产阶级以充满铜臭味的金钱为炮弹,在三个战场上,发起对封建阶级的猛攻,使贵族连遭惨败。
第一战场:老一代被金钱打倒。代表作有《古物陈列室》、《农民》。
第二战场:新一代被金钱腐蚀。代表作有《高老头》。
第三战场:妇女被金钱轰走。表现为太太们情场失意,小姐们婚姻不幸这两个方面。代表作有《弃妇》、《苏城舞会》。
巴尔扎克的阶级同情,是在注定要灭亡的贵族一边的,然而他同情的泪水挡不住他现实主义的目光,他不得不违背自己的阶级同情和政治偏爱,如泣如诉地描绘了贵族阶级的必然没落而不配有更好的命运。
(2)第二主题:资产者发迹
在《人间喜剧》中,巴尔扎克成功地塑造出一系列取代贵族而入主社会的资产者形象,大致由三类人构成:
①具有资本原始积累时期特点的老一代资产者形象。代表人物《高利贷者》中高布赛克。剥削方式单一,经营手段落后; 生活方式陈旧,极端吝啬,这是资本主义早期剥削者的特点。
②具有过渡时期,即自由竞争时期特点的资产者形象。代表人物《欧耶妮·葛朗台》中的老葛朗台。剥削方式具有多样性,经营手段带有投机性; 生活方式仍带有早期资产者极度吝音的特点。
③具有垄断时期金融寡头特征的新一代资产者形象。代表人物《纽沁根银行》中的纽沁根。剥削方式带有更大的冒险性和欺骗性,经营手段超越经营范围,向政权渗透; 生活方式现代化,纸醉金迷,穷奢极欲。他展示了经济命脉的掌管者同国家政权的掌管者开始勾结的垄断资本已初露端倪。
《人间喜剧》通过老一代的高布赛克、过渡时期的葛朗台和青春期的纽沁根这三代人追逐金钱的经营史,再现了资本主义剥削方式的演进史,这也是资本主义由崛起到成熟,到统治全世界的发迹史。
(3)第三主题:金钱罪恶
①毁灭人性、败坏良心。金钱调动起全社会所有成员的卑劣情欲,人人都毫无例外地追逐金钱,它把一切统统淹没在利己主义的冰水之中,导致良心萎缩、野心滋长、道德堕落、人欲横流。代表作有《高老头》、《贝姨》。
②毁灭爱情、败坏家庭。金钱成为夫妻结缘的唯一纽带。爱情、婚姻、家庭都是以金钱为轴
心而展开的,金钱导演出一幕幕悲剧、喜剧、丑剧和闹剧。代表作有《欧耶妮·葛朗台》、《夏倍上校》。
③毁灭社会、败坏国家。金钱犹如无孔不入的黄色魔鬼渗入到全社会的各个角落,收买了当权者的人心,使大人物堕落为“衣冠禽兽”。金钱毒染了整个上层建筑包括文学、艺术的神圣殿堂。金钱成为国家政治权利的杠杆,无所不能的真正的主牢。代表作有《幻灭》、《交际花盛衰记》。
综上所述,由90多部作品组成的《人间喜剧》,为读者提供了一部法国社会特别是巴黎上流社会的卓越的现实主义历史。巴尔扎克以系统、整体的思想看待社会,甘当法国社会的“书记”,重视对“物”的描写,全面反映历史,再现了封建贵族阶级的没落史,资产阶级的罪恶发家史,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里赤裸裸的金钱关系。《人间喜剧》体现了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与实绩,标志着现实主义文学的成熟。
3. 哈姆莱特是怎样一个形象?
【答案】《哈姆莱特》代表着莎士比亚戏剧艺术的最高成就,哈姆莱特是该剧的主人公,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塑造的一位性格丰满、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1)哈姆莱特是一个处于人文主义理想和严峻现实矛盾中的人文主义者形象
①他身为王子,却接受了人文主义教育
哈姆莱特以人为中心去认识世界,认识人生,他认为“人是万物的灵长、宇宙的精华”,“世界是美好的花园”; 他才艺出众,被视为“朝臣的眼睛、学者的辩舌、军人的利剑”; 他对特朋友以诚相待,平等对待霍拉旭。这些思想和观念都反映了人文主义思想对他的影响。
②其性格呈现出发展和不断丰富的特征
现实挫败了哈姆莱特的美好认识,他从快乐的王子变为忧郁的王子。父亲蹊跷离世,母亲快速改嫁,叔父继承了王位并且娶了他的母亲,现实的急剧变化让哈姆莱特跌入痛苦之中,对人生和世界感到失望。面对父亲鬼魂的嘱托,他辨析忠奸、寻找机会,一再在复仇行动中表现得犹疑不决,表现为一个延宕的王子。但是,一旦他确定了奸人,就变得果敢沉着,成为一个行动的王子,在与强大的邪恶势力斗争中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不仅为父亲复仇,也达到了重整社会秩序的目的。
(2)哈姆莱特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形象
①从客观上看,哈姆莱特的悲剧是因为正义和邪恶势力之间力量过于悬殊奸王克劳狄斯是社会邪恶势力的代表,他奸诈、阴险,并纠集了整个宫廷、利用各种手段来排除哈姆莱特对其构成的威胁。哈姆莱特与其的斗争,就是人文主义者与不义僧主的斗争,是刚刚兴起的人文主义者与强大的封建势力之间的斗争,是“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冲突”
②从主观上看,哈姆莱特自身思想的缺点及其对复仇的看法造成其悲剧结局他在学校接受了人文主义理想,面对残酷的现实,这种习得的理想就显得较为脆弱,必然导致哈姆莱特的仿徨与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