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大连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部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专业硕士]之传播学教程考研强化模拟题

  摘要

一、概念题

1. 文化帝国主义

【答案】文化帝国主义又称媒介帝国主义(mediaimperialism ),是文化研究领域的重要概念之一。这一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赫伯特·席勒的《大众传播与美利坚帝国》和《传播和文化统治》,他描述了美国的媒介产品对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入侵”。文化帝国主义有三个特点:①它以强大的经济、资本实力为后盾,主要通过市场来进行扩张; ②它是一种文化价值的扩张,即通过含有文化价值的产品或商品的销售来实现全球性文化支配; ③由十信息产品的文化含量最高(或者说信息本身就是文化产品),所以这种文化扩张主要是通过信息产品的传播来实现的。

2. 沉默的螺旋理论

【答案】“沉默的螺旋”Cthespiralofsilence )理论由德国社会学家伊丽莎白·诺尔·诺依曼于1972年在其著作《重归大众传播的强力观》中首次提出,1980年在《沉默的螺旋:舆论一一我们社会的皮肤》中给予全面的概括。

该理论认为:

(1)个人意见的表明是一个社会心理过程,包括个人的孤立恐惧动机和意见气候。个人在表明观点前要对周围的意见环境进行观察,当发现自己属于“多数”或“优势”意见时,便倾向于积极大胆地表明自己的观点; 当发现自己属于“少数”或“劣势”意见时,一般就会屈于环境压力而转向“沉默”或者附和。

(2)意见的表明和“沉默”的扩散是一个螺旋式的社会传播过程。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的意见增势,受群体压力而改变态度的人越来越多,使得优势意见越来越强,迫使更多持不同意见的人继续保持沉默或转变态度追随支配意见。

(3)媒介通过营造意见环境来影响舆论。沉默的螺旋理论强调了大众传播对舆论的强大影响,支持了大众传播的强效果论; 把对舆论形成过程的考察引向了以往研究忽略的社会心理分析的领域; 把民意视为社会控制的手段。但后来的研究者对沉默的螺旋出现的条件提出了质疑,议题性质(是否与个人利益相关)、人格差异(中坚分子)可能使其失效,孤立恐惧动机和大众传播效果也遭受了批评。

3. 芝加哥社会学派

【答案】芝加哥社会学派源于1892年美国芝加哥大学建立的世界上第一个社会学系,这里造就了一大批名闻遐迩的社会学家:斯莫尔、米德、托马斯、帕克、伯吉斯等,他们因具有相对一致的学术旨趣、长期的制度支持、占主流地位的出版物和“将社会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的经验论方

法”而被人们尊称为社会学“芝加哥学派”。芝加哥社会学派的贡献首先体现在它为社会学这门在欧洲孕育多年的学科奠定了最初的学科化和制度化基础,并且真正开始赋予社会学以经验和实践的品质。

4. “使用与满足”理论

【答案】使用与满足理论是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的一个有关受众对媒介的使用动机的传播理论。传播学家E. 卡茨的《个人对大众传播的使用》是这一理论的代表作。

使用与满足理论把受众成员看做是有特定需求的人,把他们的媒介接触活动看做是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介,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

该理论认为,受众面对大众传播并不是被动的,实际上,受众总是主动地选择自己所偏爱和需要的媒介内容和讯息,而且不同的受众还可以通过同一媒介讯息来满足不同的需要,达到不同的目的。因此,不是媒介在操纵人,而是人在使用媒介。而人使用媒介只是为了满足其需要而已。使用与满足理论从受众角度出发,通过分析受众的媒介接触动机以及这些接触满足了他们的什么需求,来考察大众传播给人们带来心理和行为上的效用,开创了从受众角度考察大众传播过程的先河。

5. 知沟理论

【答案】知沟理论是关于信息社会中大众传播与社会阶层化问题的理论,由美国学者蒂奇诺等人于1970年提出。这一理论假说认为,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者通常能比社会经济地位低者更快地获得信息,因此,大众媒介传送的信息越多,这两者之间的知识鸿沟也就越有扩大的趋势。这就是“知沟”理论的诞生。“知沟”理论提出了信息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信息富有者”和“信息贫困者”之问的两极分化问题。

6. 新闻与宣传

【答案】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其基本职能是告知人们所需要的信息。宣传是运用各种有意义的符号传播一定的观念,以影响人们的思想,引导人们的行动的一种社会行为,其基本职能是传播一种观念(理论、方针、政策、伦理道德、立场态度)。新闻传播信息,宣传传播观念,这是两者最基本的区别。新闻与宣传又是相互交叉,甚至相互渗透的。在现实生活中,新闻和宣传两种传播行为是紧密关联、相互交织的,新闻和宣传存在以下共同点与联系:新闻事业脱胎十宣传活动; 新闻与宣传同属于大众传播; 现代宣传主要通过新闻媒介来进行。

7. 传播学经验学派

【答案】传播学经验学派是美国传播学研究的主流学派,一也称传统学派。主要代表学者有拉斯韦尔、拉扎斯菲尔德、霍夫兰、克拉帕、施拉姆等。这个学派主要是从行为科学的角度出发,采用经验性实证方法研究传播现象,因而被称为经验学派。主要研究领域和理论有:传播过程模式研究、说服与态度改变研究、“传播流”研究、先有倾向理论、选择性接触理论、补强理论、意义领袖与两级传播理论等。由于该学派的主要理论观点强调大众传播效果和影响的有限性,又被称

为“有限效果理论”。20世纪70年代以后该学派受到了批判学派的激烈批评,研究视角有所改变,提出了“议程设置功能”等较强调传媒影响力的理论。

8. 个人差异论

【答案】个人差异论是由美国学者霍夫兰于1946年提出的一种受众理论,它建立在行为主义的“刺激一反应”论的基础之上,是从行为主义心理学派的角度出发来对受众加以研究的理论。其核心是:人的心理和性格虽然有遗传的因素,但主要还是后天形成的。每个人的成长环境和社会经历都不尽相同,他们的性格也就各有差异。因此,具体到大众传播学,并不存在整齐划一的受众。在大众传播提供的信息面前,每个人会因为心理、性格的差异而对信息做出不同的选择和理解,随之而来的态度和行为的改变也会因人而异。德福勒把差异归为五种:个人心理结构方面的,先天享赋与后天习性的,认知态度价值标准方面的,社会理论所形成的观点或主张方面的,文化素质方面的。由于受众存在差异,学者认为受众的阅读行为存在“选择注意”和“选择理解”两大特点,它们带有主体性行为。这种观点是对“靶子论”的有力反驳。

9. 群体意识

【答案】群体意识是指参加群体的成员所共有的意识。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①关于群体目标和群体规范的合意; ②群体感情,这里不仅指由各成员的密切接触和协作而产生的成员间的个人感情,更指群体成员主观境界的融合(精神上的一体化)所产生的“我们”感情; ③群体归属意识,即群体成员因从群体活动得到某种程度的需求满足而对群体所产生的认同感。这几个要素越具备,群体意识就越强,越欠缺则群体意识越薄弱。群体传播形成群体意识,这种意识一旦形成,也会对群体传播产生重要的影响。群体意识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成员个人的态度和行为的制约作用上。

10.单向传播

【答案】单向传播是指缺乏反馈或互动机制的传播,即信源发出的信息,经过传播渠道而抵达信宿的单向过程。在单向传播中,传播者与受传者只是单方面的“给予”和“接受”关系。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纯粹的单向传播是少见的。一般而言,人类的传播活动都是具有双向性和互动性,但这种双向性和互动性有强弱之分,大众传播由于缺乏反馈的及时性和灵活性,属于一种单项性较强的传播活动。

二、简答题

11.从哪儿个方面来理解人内传播?

【答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人内传播:

(1)人内传播虽然是人体内部的信息处理过程,但这个过程不是孤立的,它的两端都与外部过程保持着衔接关系; 作为个体系统,它的输入源泉是外部环境,输出的对象也是外部环境。这里的环境,包括自然的和社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