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大连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818企业管理学考研题库
●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述项目管理包括哪些知识领域和管理过程。
【答案】(1)项目管理包括九个知识领域:集成管理、范围管理、时间管理、费用管理、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沟通管理、风险管理和采购管理。
(2)项目范围管理包括项目选择与启动、范围乙l 一划编制、范围定义与工作分解结构、范围核实与确认以及范围变更等五个管理过程。
2. 试述知识与数据、信息的区别。
【答案】(1)知识与数据、信息的含义
知识是结构化的经验、价值、承前启后的信息以及专家洞察力的动态混合,并为新经验和新信息的评价和融合提供框架。数据是描述事物的结构化记录,经常被存储在信息系统的数据库中。信息往往以文件或通信为其表现形式。
(2)知识与数据、信息的区别
知识产生并应用于个人的头脑中。在组织中,它不仅存在于文件和知识库中,而且嵌入在组织的惯例、程序、实践和规范中。数据描述的仅仅是已经发生的事实,小能提供判断和解释。就数据本身而言,小能说明其重要与否,不能判断其适当与否,也没有目标性。信息小同于数据,具有目的性,并且是有含义的。信息取材于数据,是对数据处理的结果。
3. 什么是组织管理? 如何理解组织管理的基本目的和主要任务?
【答案】组织管理指通过建立组织结构,规定职务或职位,明确责权关系,以使组织中的成员互相协作配合、共同劳动,有效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组织管理是管理活动的一部分,也称组织职能。
组织管理的基本任务就是设计一个高效率运行的组织结构,将合适的人员配备到合适的岗位上去,使组织实体围绕其目标有效地运转起来,并在动态变化的环境中不断地成长发展。
如何构建一个完善的组织结构是组织高效率运行的基础。要使组织实体能高效率地运转,组织管理者还必须将合适的人员配备到合适的职位,使之按职责要求有效地展开工作,完成其工作任务。在此过程中,组织管理者必须关注组织人员的选聘、培养和绩效考评,使人员的素质能力与职务要求相匹配,与组织成长发展相适应。此外,组织管理者还必须随时关注组织外部环境的变化,针对外部环境的变化及影响,对组织结构的运行状态进行适当的调整和变革,使之能更好地适应环境变化,不断地成长发展。
4. 组织运行管理中涉及哪些力量的整合? 如何进行这些整合?
【答案】组织运行管理中的整合力量包括:
(1)集权与分权关系的整合
集权,即职权的集中化,也就是指决策权在很大程度上向处于较高管理层次的职位集中的组织状态和组织过程。分权,即职权的分散化,也就是决策权在很大程度上分散到处于较低管理层次的职位上。
确定一个组织中职权集中或分散的合理程度,需要考虑如下几方面影响因素:①经营环境条件和业务活动性质; ②组织的规模和空间分布广度:③决策的重要性和管理者的素质; ④方针政策一致性的要求和现代控制手段的使用情况; ⑤组织的历史和领导者个性的影响。
判断组织集权或分权程度的标志主要有:①所涉及决策的数目和类型; ②整个决策过程的集中程度; ③下属决策受控制的程度。
分权可以通过两种途径来实现:一是改变组织设计中对管理权限的制度分配; 二是促成主管人员在工作中充分授权。前者是对组织中职权关系的一种再设计,是在组织变革过程中实现的; 后者则是在组织运行中,通过各层领导者的权力委让行为,系统地将决策权授子中下层管理者,使他们切切实实地得到组织制度所规定的权力。
(2)直线指挥与职能参谋关系的整合
直线职权与参谋职权是两类不同的职权关系。直线关系本质上是指挥和命令的关系,直线人员所拥有的是一种决策和行动的权力; 相反,参谋关系则是一种服务和协助的关系,授予参谋人员的只是思考筹划和建议的权力。正确处理直线与参谋的关系,充分发挥参谋人员的合理作用,是组织设计和运作中有效地发挥各方面力量协同作用的一项重要内容。
从理论上说,设置作为直线主管助手的参谋职务,不仅有利于适应复杂管理活动对多种专业知识的要求,同时也应该能够保证直线系统的统一指挥。然而在实践中,直线与参谋的矛盾冲突,往往成为造成组织运行缺乏效率的重要原因之一。
合理利用和正确发挥参谋人员的作用,需要注意如下几点:首先,要明确直线与参谋的关系,分清双方的职权关系与存在价值,形成相互尊重、相互配合的良好基础; 其次,必要时授予参谋机构在一定专业领域内的职能职权,以提高参谋人员工作的积极性; 最后,直线经理人员要为参谋人员提供必要的信息条件,以便从参谋人员处获得有价值的支持。概言之,处理好直线与参谋之间的矛盾关系,一方面要求参谋人员经常提醒自己“不要越权”、“不要篡权”; 另一方面,也要求直线经理尊重参谋人员所拥有的专业知识,自觉利用他们的工作,取长补短。
(3)分工与协调关系的整合
对工作分工与协调关系的处理是组织管理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传统组织设计强调工作的专业化分工,认为分工是大生产的标志,不仅作业活动要进行分工,管理活动也要实行分工,通过分工提高各方面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专业化分工成为传统组织设计的一条基本原则。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分工的缺点也日益暴露出来. 如:①分工带来了本位主义,助长了专业管理人员的片面观点; ②分工造成了工作的单调乏味,影响了员工的工作热情和创造性思维; ③分工还引起办事程序和手续的繁琐复杂,增大部门之间的协调工作量; 等等。
因此,分工并不是越细越好,而应该有一个合适的“度”。对这个“度”的把握,就需要全面
考虑分工带来的益处是否足以抵补员工工作积极性下降和工作过程中协调成本上升等缺陷。
(4)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关系的整合
正式组织是组织设计工作的结果,是由管理者通过正式的筹划,并借助组织结构图和职务说明书等文件予以明确规定的。正式组织有明确的目标、任务、结构、职能以及由此形成成员之间的责权关系,因此对成员行为具有相当程度的强制力。正式组织的基本特征是目的性、正规性、稳定性。
与正式组织相比,非正式组织是未经正式筹划而由人们在交往中自发形成的一种个人关系和社会关系的网络。在非正式组织中,成员之间的关系是一种自然的人际关系,他们不是经由刻意的安排,而是由于日常接触、感情交融、情趣相投或价值取向相近而发生联系。与正式组织的特征相对应,非正式组织的基本特征是自发性、内聚性和不稳定性。
由于非正式组织的存在是一个客观的现象,也由于非正式组织对正式组织具有正负两方面的作用,所以,管理者不能采取简单的禁止或取缔态度,而应该对它加以妥善地管理
一方面,管理者必须认识到,正式组织目标的实现要求有效地利用和发挥非正式组织的积极作用。为此,管理者必须正视非正式组织存在的客观必然性和必要性,允许乃至鼓励非正式组织的存在,为非正式组织的形成提供条件,并努力使之与正式组织相吻合。
另一方面,考虑到非正式组织可能具有的不利影响,管理者需要通过建立、宣传正确的组织文化,以影响与改变非正式组织的行为规范,从而更好地引导非正式组织做出积极的贡献。
5. 简述卓越绩效评价准则。
【答案】卓越绩效模式以顾客为导向,追求卓越绩效管理理念。它不是目标,而是提供一种评价方法。其核心是强化组织的顾客满意意识和创新活动,追求卓越的经营绩效。卓越绩效模式提供了评价标准,企业可以采用这一标准集成的现代质量管理的理念和方法,不断评价自己的管理业绩走向卓越。
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共包括七大类目:"1领导”、"2战略”、"3顾客与市场”、+"资源”、"5过程管理”、"6测量、分析与改进”和“7经营结果”,其逻辑关系如下图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