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专业硕士]之中国新闻传播史考研冲刺密押题
● 摘要
一、论述题
1. 试析中国共产党早期出版物的特点。
【答案】中国共产党早期出版物的特点主要包括:
(1)把党的报刊作为党的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贯彻党性原则,在党中央和各级党委领导下开展新闻宣传工作,是中共早期报刊的主要特点之一。
中国共产党的报刊,是在共产国际帮助下,借鉴列宁党报刊思想和俄国党报经验创办起来的。中共“一大”通过的第一个决议中,对于出版党的报刊作了原则的规定,如“应由党员直接经办和编辑”,“不能刊载违背党的方针、政策和决定的文章”等。中共“二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加入第三国际决议案》,完全采纳了共产国际对党的报刊的要求,如规定党的报刊应由“确实忠于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可靠的共产党人来主持”,“应该完全服从党中央委员会”。党的主要负责人陈独秀、李大钊、瞿秋白等,都亲自领导党的报刊工作,经常为党的报刊撰稿。《向导》曾经公开向读者宣布:“《向导》是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机关报”,“是中国民众的喉舌”,“本报所发表的主张,是有数千同志依着进行的”。
(2)继承与发扬“五四”时期报刊的革命精神,以宣传马列主义和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指导革命斗争为基本任务。
在《新青年》季刊的创刊号上,发表了瞿秋白执笔的《(新青年)之新宣言》,其中指出:“《新青年》的职志,要与社会以正确的指导,要与中国平民以知识的武器,《新青年》乃不得不成为无产阶级革命的罗针。”在文风上,党的报刊也坚持了“五四”时期倡导白话文的正确方向。
(3)在以广大工人为读者对象的同时,要面向民众,面向社会,扩大影响范围。
中国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需要实现“民众的大联合”,党的报刊不仅要报道与评论民众所关心的一切方面,而且应争取在社会各阶层中拥有自己的读者。
中国共产党报刊的出现,在中国新闻史上揭开了新的一页,在开拓具有中国特色新闻事业的发展道路上迈出了第一步。
2. 试述1949年以来香港报业经历了怎样的发展阶段?
【答案】香港是业洲人均读报最多的地区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大的中文刊物出版中心之一。这里的报纸种类繁多,综合性中、英文报纸大行其道,报纸每日的总发行量达180多万份,平均
每3人占有一份报纸。香港不少大报还通过航空运销到世界各地的华侨、华人地区,或者在美国、加拿大、英国和澳大利亚印行外地版,影响深远。从太平洋战争结束到2008年,香港报业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太平洋战争结束到20世纪60年代末为第一阶段,70年代到80年代末为第二阶段,90年代至今为第三阶段。
(1)太平洋战争结束到60年代末的香港报业
这一时期的香港报业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
①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香港的新闻事业逐渐复苏,50年代中期以后得到发展。这一时期政治的因素对香港报业格局的形成起了很大的作用。由于办报人的政治观点不同,其新闻报道与言论立场也大相径庭,香港人将当时的报纸分为“左”、“中’,、“右”三种。“左”派报纸是指拥护中华人民共和国态度鲜明的《大公报》、《文汇报》等,而台湾国民党主办与倾向国民党的报纸如《香港时报》属于“右”派报纸,其余的多为中间报纸,在解放后尤其是60年代创刊的报纸大都走中间路线,人们用“两头小中间大”来形容香港的报纸结构。这一时期“左”派报纸与“右”派报纸都获得了一定的发展。
②50年代,香港政府加强了对新闻出版事业的管理,1951年通过的《刊物管理综合条例》对刊物的出版、发行、印刷、登记等都作了详细的规定,这个条例被认为是香港有史以来最严厉的管理条例,一定程度卜限制了报业的发展。
3050年代末到60年代中期,香港集中出现了一批综合性的大报,主要有查良铺、沈宝新创办的《明报》,出版商罗斌出资经营的《新报》,二天堂药厂韦氏兄弟的《天天日报》和胡仙投资的《快报》。这一时期晚报在香港的发展极为引人注目。1946年香港有5家晚报,1950年多达十几家。《星岛晚报》与《华侨晚报》是战后晚报中销量较大的报纸,前者更是长期雄踞晚报榜首。1960年7月29日,《新闻夜报》成为香港第一张夜报,于是出现了一大批夜报,与晚报争夺市场。
(2)70年代末到80年代末的香港报业进入70年代后,香港经济开始起飞,在远东以及世界市场上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大众化报纸发展飞速,而且经济类报纸开始出现。随着香港成为东南亚的主要股票市场,股票市场与赌博业的兴旺带动了大量马经报的出规。
①1976年美国财经报纸《华尔街日报》在香港发行英文亚洲版,名为《亚洲华尔街日报》,这也是《华尔街日报》在美国本土以外发行的第一份子报,显示出其对于香港在亚太地区重要地位的认可。一些大报也将原来的经济新闻开辟为经济专版,增加经济报道的内容与分量,70年代经济版的扩张更使一些报纸延伸出独立的经济附刊。
②香港的大众化报纸一直以《成报》办得最为成功,1954到1977长达20多年销量一直居于香港报纸榜首,而打破其垄断局面的是1969年1月22日创刊的《东方日报》。
③香港的报业上市开始于70年代香港股市疯狂发展的时候,这也标志着报业企业化的发展进入新的阶段。
④70年代出现的电视对晚报造成很大的冲击,1990年晚报只余下两家,即《星岛晚报》与《新晚报》,电视节目几乎取代了晚报的生存空间。1996年底,《星岛晚报》停刊,1997年7月27日,香港的最后一家晚报《新晚报》宣告关闭,晚报退出了香港报业的历史舞台。
⑤1984年中英正式签署了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香港基本法经过五年的起草,于1990年4月颁布,“一国两制”的方针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下来。再加上从1984年的两会开始,中国政协和中国人大向港澳记者开放,为港澳记者报道祖国大陆的大政方针提供了便利。“九七新闻”、“前途新闻”、“基本法新闻”几乎成为香港传媒报道不尽的热点与重点,香港传媒围绕香港回归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所进行的报道持续时间之久、报道范围之大、参与讨论并发表各种意见的人之多、在版面上所占比例之大,在香港新闻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3)香港20世纪90年代至今的报业发展
①1994年,随着全球纸价上涨,香港报业开始进入衰退期,大量报纸杂志停刊倒闭。1994年11月,创办刚刚一年的《现代日报》由于亏损宣布停刊。1995年1月,香港一份历史最悠久、创办了近七十年的大报《华侨日报》也宣布停刊。到1995年年底,娱乐性日报《电视日报》、综合性日报《快报》、《香港联合报》与《华南经济新闻》因发行量日减,也先后宣布停刊。1995年,香港还有4家大型杂志,时事政论杂志《当代》、资讯娱乐综合性杂志《星期天周刊》、《清秀周刊》以及时事周刊《中国时报周刊》,由于严重亏损,先后宣布停刊倒闭。
②随着生存压力的增大,香港报业在这一时期进入一个恶性竞争的阶段,并加速了“黄色新闻”潮流的扩展,这股毒流在香港一直影响至今。1990年3月15日商人黎智英在香港创办了《壹周刊》,该杂志集生活娱乐、财经投资、名人轶事、时事新闻于一体。它抓住香港市民喜好发财致富、窥探名人隐私的心态大肆贩炒各种“耸人听闻”的故事。不久这份周刊打开市场,1993年开始扭亏为盈。1995年发行量达16万份。它的报道手法屡次受到社会各界的批评。《壹周刊》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香港报业黄色新闻的泛滥,1992年10月由东方集团创办的《东周刊》内容与风格与《壹周刊》极为相似,发行量也很快突破10万册。
③1995年,在香港报业一片惨淡的情景下,黎智英又投资数亿元于6月20日创办了《苹果日报》。《苹果日报》“内容上追求煽情、挖隐私,题材上声色犬马,政经副刊,无所不包”。黎智英还大搞减价战略来提高市场占有率。香港中文报纸多年来统一售价,1994年调整为每份5元,《苹果日报》头一个月实际上是以2元的价格售报,平均日销量为22万份,一个月便亏损6000万兀。5个月之后,《苹果日报》的销量达到31万份。其他大报只好应战,也纷纷降价,这次减价大战一开始便使7家上市的报业集团股价下挫,平均跌幅达10},出版达27年之久的《电视日报》、33年之久的《快报》以及台湾联合报系的《香港联合报》等报相继关门大吉。这场减价大战一直持续到1996年7月才平息下来,《苹果日报》以此抢得一方市场。
④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后,香港传媒业进入一个新纪元。1999年3月,大众化的《太阳报》问世,该报仿效《苹果日报》创刊初期的策略,以低价打入市场,引发减价大战,以巨额投资来换取市场占有率。
⑤进入21世纪以后,香港传统报业受到网络和免费报纸的双重冲击,报业生态发生了新的变化。网上报纸和免费报开始与传统报纸争夺市场。2000年后,互联网在香港迅速发展,宽带入户率很快在全球居于前列。4份网上报纸(etnet.com.hk , 财华新闻、股坛追击、scrap.com )相继创刊,传统报纸也都推出了自己的网络版和网络服务。2002年后,又有3份免费日报创刊,免费报纸对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