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专业硕士]之中国新闻传播史考研仿真模拟题

  摘要

一、论述题

1. 试论述五四时期新闻业务工作的重要变革及其意义。

【答案】(1)五四时期新闻业务工作的重要变革

在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推动下,我国新闻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新闻工作也在多方面进行了重大改革。

①开创自由讨论的风气。

“五四”时期出现了一个百家争鸣的局面,报刊成为争鸣的主要园地。形形色色的观点展现在人们面前,有些相互辉映,互为补充; 更多的是互有矛盾、相互排斥,思想交锋,甚至激烈的思想论战时有出现。这一切都是在自由讨论的气氛中展开的。当时有三种情况:一是新旧思潮的激战,即拥护与反对新文化运动的双方争论; 二是论战,有著名的三大论战(问题与主义、科学社会主义与非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与无政府主义); 三是学术、文化、思想等各方面具体问题的时论。三者特点与性质各异,但报刊让各方充分发表看法,还把反映各种观点的材料汇集起来供读者分析。

②政论传统的恢复与发展。

从19世纪70年代末到20世纪初,我国报刊政论得到充分的运用与发展,树立了优良的政论传统。到“五四”时期,自由讨论之风兴起,也带来了政论的活跃与繁荣。

《新青年》发起新文化运动后,广泛采用社论、专论、代论、来论、外论等段。《新青年》等宣传新文化的报刊,正是通过政论提倡民主、科学,批判旧思想、旧文化多种形式,打破民国以来报刊万马齐嘻的沉闷局面,政论重新受到重视并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新青年》发表大量批判尊孔复辟的文字,有力动摇了封建统治。《每周评论》、《湘江论》等常用的述评形式,政论和新闻报道相结合,夹叙夹议,及时评论国内大事,是一大发明。《新青年》的《随感录》专栏发表的短小锋利的时评,又称杂文,是一种“匕首”、“投枪”式的评论文体,后来逐渐发展成为常用文体之一。

③新文风的出现。

《新青年》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使我国报刊文风一新。新文化运动前,我国报刊文字绝大多数是文言文,戊戌维新前后,曾出现少量白话报刊。《新青年》出版前后,报刊、教科书、应用文仍然几乎全部是用文言文写作,因而《新青年》第1卷也全部是文言文。自第2卷开始,《新青年》开始发表胡适用白话翻译的小说和他写的白话诗。在1917年8月1日出版的第3卷第6号《通信栏})中,钱玄同提倡:“我们既然绝对主张用白话体做文章,则自己在《新青年》里做的,便应该渐渐的改用白话。”在《新青年》的影响下,五四运动中涌现的数百种报刊纷纷采用白话文,如《每周评论》、《湘江评论》等。一些全用文言的大报,如《国民公报》、《晨报》、《东方

杂志》等也开始部分采用白话,有的办了白话文副刊,有的出现了白话文的短评、通讯,还有的在一部分消息和社论中也采用白话文。

在推广白话文的同时,《新青年》还提倡使用新式标点符号。过去报刊上的文字,既不分段落,也不加标点,只在句读处加圈或者空一格。《新青年》突破陈规,从第4卷起带头采用标点符号,许多报刊也相继采用。

④副刊的革新。

“五四”以前,我国报纸副刊多是休闲性的读物,格调不高,有的还充斥低级趣味的内容。在新文化运动的冲击下,重视副刊成为报界的普遍现象,有的报纸副刊比正刊更出名。报纸副刊革新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上海的《时事新报》最先对副刊进行改革。1918年3月4日,该报创办起《学灯》副刊,主要介绍西方国家的学术文化,也曾刊登过李大钊、陈望道的文章和郭沫若早期的诗作。还有北京《晨报》具有副刊性质的第7版,在李大钊的指导和帮助下进行改革,主要是增加了介绍“新修养、新知识、新思想”的《自由讨论》和《马克思研究》等栏目。

创刊于1924年12月5日的《京报》副刊,继承了副刊革新的传统,它同《晨报》副刊、《学灯》、《觉悟》一起,被称为五四前后的“四大副刊”,鲁迅是它的经常撰稿人。

⑤报纸版面编排和新闻采写业务的改进。

在报纸版面编排方面,头版头条己是最新发生的国内外重大新闻,原先作为头版头条的“大总统命令”已被排在不重要的位置,甚至当作补自性材料来充填版面。报纸版面分为4栏、5栏、6栏、7栏、8栏等多种形式,专栏增多,且注意创新。标题的制作努力做到醒目引人。

在新闻采写方面,不少报纸设特派记者,开辟国内外新闻来源,重视直接采访报道,使国内外消息、通讯比重增加,并出现了一批有价值的新闻作品。如邵飘萍在担任《申报》驻北京特派记者期间采写的大量独家新闻和北京通讯,在当时具有广泛的影响。有些报纸还聘请国外兼职通讯员、特派员,从而丰富了报纸的国际新闻通讯。

⑥新闻教育和新闻学研究的开端。

1918年10月14日,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成立,这是我国第一个新闻学研究团体,标志着我国新闻教育事业的开端,该会出有《新闻周刊》,是我国第一个新闻学业务刊物。学会聘有两名导师:徐宝磺、邵飘萍。徐宝磺是我国早期著名新闻教育家、新闻学者,所著《新闻学》是我国第一本新闻学著作。邵飘萍的《实际应用新闻学》是我国最早的新闻采访学专著。

⑦国际新闻采访和报道的出现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世界革命运动高涨,中国与国际政治斗争的联系日益密切,人们非常关注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各大报馆开始重视向国外派遣特派员或聘请留学生担任特约通讯员。这种大规模的向国外派遣记者,是中国新闻界的一大创举。

(2)五四时期新闻业务工作的重要变革的意义

①五四时期的报刊呈现出的思想活跃、百家争鸣的局面,如“新旧思潮的大激战”,为传播马克思主义而进行的反对资产阶级实用主义、伪社会主义和无政府主义三次思想大论战等,都是通过先进思想和错误思想的交锋辩驳,使真理战胜了谬误。《每周评论》、《新青年》等在进行学理讨

论中,把不同观点的文章全文或摘要同时编发,让读者比较、讨论。这种做法,使报刊充分发挥了引导社会舆论的作用,可以帮助读者明辨是非。

②五四时期报刊恢复政论传统,采用了社论、专论、代论、来论、外论等多种形式。这些都标志着报刊政论的迅速发展,打破了民国以来报刊万马齐暗的沉闷局面,充分发挥了报刊政论的战斗作用。

③许多报纸的副刊改变了以前消闲低级趣味性质,变成介绍新思想、新知识、新文艺和反对封建思想文化的阵地,有的还传播了马列卞义。

④新闻专业化的形成。中国从《申报》等近代商业报刊兴起以后,新闻业已逐渐成为一种职业,而新闻教育、新闻学会、新闻研究的出现和发展,就成为中国新闻专业化的重要标志。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的新闻专业化,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逐渐完善的。

2. 从1815年到1911年,作为近代报刊的外报,同邸报、京报等中国古代报纸,并存了将近一个世纪。试论述外报与中国古代报纸的不同之处。

【答案】从1815年到1911年,作为近代报刊的外报,同邸报、京报等中国古代报纸,并存了将近一个世纪。作为新闻传播工具,外报和邸报、京报等中国古代报纸的基本功能是相同的。但从根本上说,两者是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新闻传播工具,在许多方面各有不同的特点。

(1)在办报思想上,每一家外报都有明确的、具体的宗旨,并公之于世。

①如米怜写的《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序》、《申报》发表的《本馆告白》和《申江新报缘起》,都就办报的目的、方法、内容以及其他有关问题,向读者作了说明。

②反观中国古代报纸,却找不出一篇直接阐述办报思想与办报方针的文章。邸报刊载的是可以抄传的官方文书,而这不过是朝廷有关官员的一项工作; 刻印与发行京报,也只是报房用以谋利的手段,至于它的宣传口的、社会作用,报房主人是不用考虑的。

(2)在内容和版式上,外报逐渐形成以新闻、评论、文艺作品(副刊)、广告为基本内容的格局,而邸报、京报始终以官方文书为基本内容。

早期的外报可以归纳为两类,一类为《察世俗》、《东西洋考》等,以刊载文章为主,也有新闻报道; 另一类,如《各国消息》等,以刊载新闻为主,或只刊载新闻。在19世纪40-}-60年代的外报上,新闻报道和广告日益增多,插图也屡有出现。在70年代以后,随着日报的兴起,插图和广告更多,大多数外报都刊载文艺作品。1897年,《字林沪报》附出《消闲报》创刊,成为最早的中文报纸副刊。早期外报大多数为书册式,70年代创刊的日报改为单页式。简单的标题和粗略的分栏,是早期日报版面的一个特点。起初只有“选录京报”、“中外新闻”、“近日杂报”一类栏日式综合标题。当然,版式、插图、副刊,这些都是邸报、京报等中国古代报纸所没有的。

(3)在机构设置与专业分工上,外报的报馆是独立的机构,办报成为独立的社会职业。 ①报馆内部有明确的分工,从出报到营销能有序地运作。从最早的外报起,就有专门的编辑工作人员,他们除了处理稿件外,还要制作标题、设计版面。由于采访新闻的需要,专做外勤的“访事人”(访员)也应运而生。新闻工作者的社会地位和新闻传播媒介的社会作用,也由此日益显露出来。报馆内部设有编辑部门、经理部门等,采写、编辑、校对、印刷、发行、广告等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