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431金融学综合[专业硕士]之金融学考研冲刺密押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述我国当期金融体系的构成。
【答案】目前我国形成了以中国人民银行领导,商业性银行为主体,政策性银行与多种非银行金融机构并存,合资金融机构与外资金融机构存在的金融体系。
(1)中国人民银行
中国人民银行是我国的中央银行,是国务院领导下的负责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的国家机关。中国人民银行担负着中央银行的专业金融管理职能,具有各国中央银行所具有的一般特征,是我国的货币发行的银行、银行的银行、政府的银行。
(2)商业银行
我国的商业银行体系由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以及外资和中外合资的商业银行等构成。
①国有制商业银行。四家国有制商业银行,即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及中国建设银行是我国金融体系的主体。
②股份制商业银行。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是以股份制形式筹资成立的,在全国各地设立分支机构开展银行业务活动的商业银行。目前有交通银行,中信银行、光大银行、华夏银行等。区域性股份制商业银行是以股份制形式筹资建立在一定区域内设置分支机构开展银行业务的商业银行。
③外资商业银行。在我国外资银行机构可以通过五种形式进入银行业市场:成立外资独资银行、建立合资银行、设立分支机构、购买中国银行的股份、与中国银行机构开展业务合作。
(3)政策性银行
1994年,我国相继建立了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三家政策性银行。
(4)非银行金融机构我国的非银行金融机构主要由保险公司、证券公司、信托投资公司、投资基金等。
2. 简述金融功能观对于金融系统功能的概括。
【答案】对于金融系统的基本的、核心的功能,金融功能观归纳为以下几点:
(l )在时间和空间上转移资源。
(2)提供分散、转移和管理风险的途径。
金融体系能够将风险合理地配置到有承担能力且愿意承担的部门和经济行为主体。
(3)提供清算和结算的途径以完结商品、服务和各种资产的交易。
各类金融中介提供的服务使形形色色的货币支付日益便捷、安全、快速、节省。这就保证了经济的润滑进行,节省了经济发展的社会成本。
(4)提供了集中资本和股份分割的机制。
股份公司、银行、投资基金等等,都是集中小额资金、短期资金以解决巨额资本需求的形式。而巨大的营运资本可以通过股票形式把所有权细分; 巨大的债权则可以通过基金形式把债权分割,等等。
(5)提供价格信息。
金融领域的价格信息,如利率、汇率、股市行情等,对于投资决策、经营决策的重要性人所共知。而金融体系则提供了这些金融信息形成的机制。
(6)提供解决“激励”问题的方法。
这是金融体系在涉及金融工具设计、公司治理等多个方面的功能。
3. 简述公开市场业务的政策效应及其优缺点。
【答案】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金额市场上公开买卖有价证券,以调节货币供给的一种业务。中央银行买卖的有价证券主要是政府公债、国库券和银行承兑汇票等。当中央银行认为金融市场资金短缺,需要扩大货币供应量时就买进债券,投入基础货币; 反之,则卖出债券,以同笼货币,收缩信贷规模,减少货币供应量。
公开市场业务有以下优点:①公开市场业务是按照中央银行的主观意愿进行的,它不像再贴现政策那样,中央银行只能用贷款条件的调整去影响商业银行的再贴现需求,从而间接影响货币供给。②中央银行通过买卖政府债券把商业银行的准备金有效地控制在自己期望的规模内,从而实现基础货币量的稳定。③公开市场业务的规模可大可小,交易方法和步骤随意安排,保证了法定准备率调整的准确性。④公开市场业务不像法定准备率及再贴现政策那样,具有很大惯性。中央银行根据市场情况认为有必要改变调节方向时,业务逆转极易进行。⑤中央银行可以根据货币政策目标每天在公开市场上买卖证券,对货币量进行微调,不像存款准备率与再贴现政策那样,对货币供给产生很大的冲击。③公开市场业务每天都在进行,不会导致人们的预期心理,货币政策可以易于达到理想的效应。
公开市场业务虽然具备许多优点,但并不是所有国家的中央银行都可以采用这一货币政策工具的。开展公开市场业务必须具备以下条件:①中央银行必须是强大的,具有调控整个金融市场的力量; ②金融市场发达,证券种类,特别是债券种类齐全并达到一定的规模; ③必须有其他政策工具配合。
二、论述题
4. 简述金融监管必要性理论和对金融监管有效性争议的主要内容。
【答案】(1)金融监管(Financial Supervision )指国家政府根据经济金融体系稳定、有效运行的客观需要以及经济主体的共同利益要求,通过一定的金融主管机关,依据法律准则和法定程序,对金融体系中各金融主体和金融市场实行的检查、稽核、组织和协调。
(2)金融监管必要性理论。一般认为,市场失灵主要由市场垄断、外部性、公共产品、信息不完全及不对称等原因产生,而通过政府管制可以消除这些问题,从而纠正市场失灵、实现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效率。同时,金融市场也因上述原因而出现失灵,并且存在的外部性、脆弱性等比其他行业更加明显,从而使金融市场的失灵比其他行业的失灵更加严重,所以几乎所有的国家都对银行业实行了比其他任何行业更加严格的监管。
①金融市场的垄断性。通常认为,金融部门的垄断会对社会产生负面影响,降低金融业的服务质量和有效产出,造成社会福利的损失,所以应该通过监管消除垄断。
②银行破产的外部性。目前比较普遍的看法是,银行业是一个特殊行业,因为银行破产的社会成本明显地高于银行自身的成本,并且个别银行的破产因多米诺骨牌效应有可能导致整个银行
系统的崩溃而引发金融危机,从而需要政府监管来消除这些外部性,防止多米诺骨牌效应的发生。
③银行体系的脆弱性。银行的利润最大化目标促使他们在系统内增加风险性业务和活动,导致系统的内在不稳定性,因而需要对银行的经营行为进行监管。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由十三方面的原因而存在较大脆弱性:短借长贷和部分准备金制度导致了金融机构内在的非流动性; 在资产负债表中,主要是金融资产而不是实物资产,主要是金融负债而不是资产净值; 存款合同的等值和流动性形成在萧条时期提取存款的激励。银行比其他企业更容易受到外界影响而失败,银行业也比其他产业更加脆弱、更容易被传染,主要原因有三个:第一,比较低的资本与资产比率或比较高的杠杆率,能够为损失提供补偿的空间很小; 第二,比较低的现金资产比率,通常要变卖能获得利润的资产来弥补存款债务:第三,较高的债务需求和较高的短期债务在总债务中的比重。所以银行业的确存在着较高的脆弱性和传染性,并且全球金融一体化使这一特性进一步增强。
④金融市场的不完全信息。银行等金融中介的存在,一方面有效地解决了信用过程中授信主体之间信息严重不对称问题; 另一方面又形成了存款人与银行、及银行与贷款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从而导致金融市场中的信贷配给及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问题,造成金融市场失灵。信息不对称程度越大,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问题就越严重,市场失灵也就越明显。价格体系不再有效地传递有用信息,引起市场参与者较高的信息成本,无法实现信息效率市场的均衡,造成金融市场的低效率。如果缺乏政府监管,金融机构提供的特定信息数量将明显地少于最优资源配置所需要的信息数量,造成金融系统低效率。
(3)金融监管的有效性问题。有理论认为宏观经济状况及其政策与金融监管的有效性是防范金融危机的基础,而宏观经济状况及其政策又是金融监管有效性能否发挥的前提。金融危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当银行倒闭是由于宏观经济状况的恶化造成的,很可能是系统性的,金融监管防范风险的有效性难以发挥。只有在单个银行由于流动性或支付的问题而倒闭,可能会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时,金融监管的有效性和中央银行的最后贷款人作用才能很好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