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华中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342农业知识综合四之农业经济学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农业家庭经营为什么会出现兼业化?
【答案】农户兼业化的原因有:
(1)农业强烈的季节性、生产周期长以及劳动过程和生产过程的不一致是农户兼业经营的客观基础
①农业的季节性、周期性
当不利于生物生长的季节来临时,一般的农业生产活动就停止了。
②农业生产过程的不一致
即使是在农作物的生长季节,也因劳动投入过程与农作物生产过程交错进行,使农业劳动力和农业生产工具使用具有阶段性和间歇性。
③单纯经营农业的农户带来的不利影响
a. 农业劳动力和生产工具在使用上的忙闲不均,出现了农闲季节劳动力季节性剩余和生产工具的季节性闲置;
b. 只有农产品收获后才有一次性收入,平时只有投入没有收入;
c. 农业容易受到各种自然灾害的侵袭,单一经营农业风险很大。
农户为了充分地利用剩余的劳动力和闲置的生产工具,加速资金周转,取得均衡收入,提高抗灾能力,必然寻求农业兼业化的发展道路。
(2)农业贸易条件的恶化及比较利益的下降使得农户兼业化成为必然的选择
人们的收入越增加,恩格尔系数就越下降,人们对农产品的需求就相对减少; 而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农产品的供给却不断增加。这使得农产品的贸易条件必然不断恶化,农业的比较利益降低,务工经商的收入一般要高于农业收入。
(3)保有土地是‘种较为可靠的生活保障和一笔不断增加的财富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当危机到来时,农户兼业的劳动力就可以回到土地上去经营农业。在土地私有制的条件下,随着城市的扩展,非农产业发展对土地需求急剧增加,土地价格不断攀升,土地就成为价值不断扩大的财产,这样就增加了农民对土地的惜售心理,不愿放弃。
(4)农业外部条件的改善使得农户的兼业成为可能
①在非农产业就业,实行做五休二制;
②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农业各种投入物质的丰富;
③农业科学技术的进步,务农的劳动强度降低,使得退休者、体弱的人和劳力不足的农户也
可以经营农业;
④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人口开始向农村分散,农村环境优美、安静、空气新鲜,是居住的理想场所。
2. 什么是农业劳动生产率? 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意义有哪些?
【答案】(1)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概念
农业劳动生产率指农业劳动者在单位劳动时一间内生产的农产品数量,或者生产单位农产品所消耗的劳动时间。
(2)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重要意义
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为农业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奠定了基础,资源的限制和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必然要求人们不断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具有以下重要意义:
①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是发展农业生产的根本途径
通过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可以在不增加甚至减少农业劳动力的条件下生产出更多的农产品; 在增加活劳动和物化劳动的条件下,可使其产生更大的效果。
②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是增加积累和提高农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决定条件
只有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才能降低单位农产品的成本、增加利润、提高积累,才能为农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奠定物质基础,才能使广大农民群众腾出更多的时间学习科技和文化以及从事体育、娱乐活动,从而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科技文化素质。
③农业劳动生产率是衡量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根本标志
农业劳动生产率高,代表农业科学技术水平、农业机械化、水利化水平、农业经营管理水平以及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高,即农业现代化的程度较高。
④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是加快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
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一方面可以使农业劳动者提供更多的剩余农产品,更好地满足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需要,促进其发展:另一方面可从农业中解放出大量劳动力,满足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需要。
3. 现代农业保护政策改革的方向与基本趋势是子! 么?
【答案】现代农业保护政策改革的方向与基本趋势有:
(1)农业保护政策主要目标的重要程度发生了重大变化
传统的农业保护政策以价格保护措施为核心,以提高农民收入和增加农产品供给为主要目标。这种政策容易产生供给过剩,且在提高农民收入方面所起的作用有限。
乌拉圭回合之后,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食品安全、环境保护等政策目标的重要程度迅速提升。
发达国家在农民收入问题和农产品量的供给问题己得到解决的基础上,农业保护政策目标体系整合程度提高,有助于促进农业和谐可持续发展,但政策目标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增加。
发展中国家在提高农民收入和增加农产品供给之间问题还未得到很好解决的情况下,其他目
标也提到重要的议事日程,面临更为艰巨的农业保护任务。
(2)农业保护政策措施实现了从“黄箱”向“绿箱”的转变
《农业协议》签订后,“黄箱”政策衰落。“绿箱”农业政策措施具有长期效应,较少直接引起贸易严重扭曲。“绿箱”政策建立在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的基础上,既减少厂资源的扭曲配置,又保护了农业,逼近了社会公平。“绿箱”政策针对市场机制在农业中的失误,重点解决农业的公共产品供给、农业的外部性和区域社会发展不平衡等问题,成为不受约束的农业保护政策领域。
(3)农产品贸易自由化在加速,非关税贸易壁垒更为森严
WTO 农业协议的达成大幅度地推进了农产品贸易的自由化。多哈回合又使农产品贸易自由化向前推进了一步。在关税壁垒被削减或受限制的情况下,技术性贸易壁垒正在成为贸易保护的重要手段。技术性贸易壁垒本意保障人类健康和动植物福利及生态环境,但有可能被贸易保护主义者利用。
4.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是什么? 有哪些基本特征?
【答案】(1)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登博斯宣言》对可持续农业界定为:管理和保护自然资源基础,并调整技术和机构改革方向,以便确保获得和持续满足目前几代人和今后世世代代人需要。这种(农业、林业和渔业部门)持续发展能保护土地、水资源、植物和动物遗传资源,而且不会造成环境退化,同时技术上适当、经济上可行,能够被社会接受。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是:在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损害后代满足其需要的发展条件下,采用不会耗尽资源或危害环境的生产方式,实行技术变革和机制性改革,减少农业生产对环境的破坏,维护土地、水、生物、环境不退化、技术运用适当、经济上可行以及社会可接受的农业发展战略。
不造成环境退化是指希望人类与自然之间、社会与自然环境之间达到和谐相处,建立一种非对抗性、破坏性关系; 技术上运用适当是指生态经济系统的合理化并不主要依靠高新技术,而以最为适用、合理的技术为导向; 经济上可行是指要控制投入成本,提高经济效益,避免国家则政难以维持和农民难以承受的局面; 能够被社会接受则是指生态环境变化、技术革新所引起的社会震荡,应当控制在可以承受的范围内。
(2)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特征
①经济持续性
经济持续性包括产量的持续性、农业经营的经济表现和可获利性,并与生态持续性紧密联系的。
②社会持续性
a. 社会持续性强调满足人类基本的需要和较高层次的社会文化需求;
b. 持续农业的主要目标是持续不断地提供充足而可靠的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以满足社会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