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华中农业大学文法学院342农业知识综合四[专业硕士]之农业经济学考研核心题库
● 摘要
一、简答题
1. 是否实施农业保护政策的判别标准有哪些?
【答案】全面实施农业保护政策的判断标准包括:
(1)经济结构主义观点
美国学者西蒙·库兹涅茨等的研究表明,当20世纪30年代前期美国政府采取现代的农业保护政策时,美国经济发展所表现出来的基本特征是:农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份额己降到12%以下,农业就业人数在社会总就业人数中的份额己降至25%以下,工业与农业的产值份额比例己升至80%~20%左右,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份额己超过50%,人均GNP 按1967年的美元价格计算已超过1800美元。
日本学者速水佑次郎和南亮进研究表明,日本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初期开始加大了对农业的保护力度,当时日本经济发展表现出以下基本特征:农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已降至13%左右,农业就业人数占社会总就业人数的比重己降至30%左右,工业与农业的产值份额比例大约为76%~24%,城市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重己达63%,人均实际国内生产总值按1980年美元价格计算己达2600多美元。
(2)农业比较优势大小的观点
澳大利亚学者基姆·安德森等人认为,判别农业政策转向的最根本标准是农业比较优势的大小。
①基本内容
农业比较优势程度与农业保护水平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 农业比较优势的变化与农户的经营规模大小城乡正相关关系; 农业比较优势与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呈负相关关系。
②基本原理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非农产业的技术进步快于农业部门,非农产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增长快于农业部门,比较利益由农业向非农产业转移,由此引起生产要素的流动组合,导致农业的产值份额和劳动力就业份额相对地下降或绝对地下降。
农业比较优势的下降导致农业发展动力不足,城乡居民收入差; fib. 扩大。由十人口增加和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农业的非商品产出的需求也变得越来越强烈,靠市场机制难以有效地解决农业的多功能性问题,此时实施一定程度的农业保护政策就成为各国政府的必然选择。
2. 了解与掌握WTO 有关农产品贸易的基本规则。
【答案】(1)扩大市场准入,消除非关税壁垒
对农产品进口的限制,主要通过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措施来实现。其中,非关税壁垒措施主要是进口配额和进口许可证制度。
①取消非关税壁垒,降低关税税率
②削减进口关税,扩大市场准入机会
③关税配额水平的约束及其非歧视性实施
④规定最低市场准入机会
⑤特殊保障条款
(2)削减出口补贴,促进公平竞争
(3)削减和规范国内支持,完善竟争机制
①“绿箱”政策
对市场只有很小扭曲作用的政策,可免于减让承诺、允许实施。
②"S&D”政策
特殊及区别对待的政策,包括发展中国家农业生产者普遍得到的投资补贴,低收入和资源贫乏阶层普遍得到的投入补贴等,鼓励放弃种植非法麻醉品的支持。
③“蓝箱”政策
生产限制计划中,对生产者进行的直接付款的政策。
④“黄箱”政策
《农业协议》规定需要减让承诺的“黄箱”政策是指上述三类以外的国内支持政策,一般涉及对特定产品的支持措施。这些政策可以用综合支持量(AMS )来衡量,综合支持量是衡量提供给某特定农产品或非特定产品的年支持总量的技术指标。
(4)规范卫生和植物检疫措施
SPS 适用于所有可能直接或间接影响国际贸易的动植物检疫措施。卫生和植物检疫措施是为保护人类、动物和植物的生命健康所必须实施的不对国际贸易构成变相限制和歧视的措施。协议还对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的等同待遇、非疫区和低度流行区条件、检疫规定的透明度、控制检验和批准程序等问题做了规定。
3. 试分析农产品交易的市场环境条件、主客体特性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形式的影响。
【答案】(1)农产品交易的市场环境条件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形式
①农产品交易的市场设施条件
硬件设施越完备,交易越顺畅,农业龙头企业越容易在市场上购买到所需要的农产品。 ②农产品交易的法律法规条件
法律法规越完善,交易越顺畅,交易成本越低。要达到这些法律的要求,仅靠市场交易还是不够的,还需要经营组织形式的创新。
③农产品交易的其他环境条件
a. 农产品国际贸易的自由化程度
加入WTO 后,企业及其战略在农业国际竞争当中的作用变得越来越重要,农户必须通过某种形式的企业连接,提高组织化程度。
b. 国家对农业实行的保护政策,特别是国家对农业产业化经营所实行的扶持政策
如果一个国家实施一系列的“绿箱”农业政策,就有利于公平市场竞争环境的形成。
c. 经济技术的发展水平
经济发展水平提高以后,人们对农产品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技术水平提高以后,可能使农产品的差异性增大,使企业运用新技术对农产品进行更深更精的加工成为可能。
(2)农产品交易的主客体特性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形式
①农产品特性农产品的生产属性、自然属性、质量属性和消费特性等对交易特性有非常大的影响。农产品特性通过影响农产品的交易特性进而影响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形式。
a. 农产品的生产属性
农产品的生产属性主要指农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对技术和生产投入品要求的高低以及农产品的生产周期长短。
在生产过程中对技术和生产投入品要求较高的农产品,在交易过程中的资产专用性提高,需要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化程度。
农产品生产周期越长,不确定性越大,可采用合同制或一体化经营等组织形式。
b. 农产品的自然属性主要指农产品体积的大小、易腐性和易损性。
如果农产品的体积很大,则运输成本增加,销售半径缩小,销售的不确定性扩大; 如果农产品容易腐烂变质,那么就需要及时销售和处理,就需要在加工、包装、储藏和运输过程中投入专门的设施和技术,这样就会出现较高的交易频率、质量的不确定性和资产的专用性。
c. 农产品的质量属性是指其质量的可考核程度。
农产品质量具有经验品和信仟品的特性,市场机制会在一定程度上失灵。
d. 农产品的消费属性主要指农产品能满足人们需要的程度。
用途比较单一的农产品,如果没有稳定的交易关系,农户就会面临很大的交易风险。
②农户与农业龙头企业经营特征
a. 农户的经营特征
农户的经营特征主要表现为农户的经营规模、专业化和商品化程度。专业化的经营大户更倾向于和农业龙头企业结成某种更为紧密的关系。
b. 农业龙头企业的特征
农业龙头企业的经营特征主要指经营目标、经营规模、经营产品、产权结构等。
股份制企业的经营目标是利润最大化,利润按股分红; 合作社的经营目标具有双重性,即对外追求盈利性,对内要为社员提供一系列的服务,利润按交易额所占比例分配为主。
经营规模大的企业有更多的专用性资产投资,可能拥有更高的品牌价值,信用程度较高。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