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吉林省培养单位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838环境化学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专性吸附/非专性吸附

【答案】专性吸附是指非静电因素引起的土壤对离子的吸附; 非专性吸附是指土粒表面由静电引力对离子的吸附。如砷,在土壤中砷主要是通过阴离子交换机制而被专性吸附,

当体系的升高时,

有利于砷的解吸。升高,土壤对重金属的吸附量增加。

2. 大气稳定度

【答案】大气稳定度是指气层的稳定程度,或者说大气中某一高度上的气块在垂直方向上相对稳定的程度。气块在大气中的稳定度与大气垂直递减率

表明大气是稳定的;大气是不稳定的;和干绝热垂直递减率大气处于平衡状态。有关,若

3. K 区理论

【答案】K 区理论是指人们在研究中发现,凡是PAH 分子中具有致癌活性的,大多含有菲环结构。其显著特征是相当于菲环9, 10位的区域有明显的双键性,即具有较大的电子密度。因此,认为PAH 的致癌性与这个区域的电子密度大小有关。PAH 中相当于菲环9, 10位的区域叫做:&区》

4. 共代谢

【答案】微生物的共代谢是指某些有机污染物质虽然不能作为微生物的唯一碳源与能源而被分解,但在有另外的化合物存在提供碳源或能源时,或者在先经结构相似物质对微生物诱导驯化,使其机体内产生诱导酶后,该有机物质也能被降解的现象。

二、简答题

5. 简述DDT 的主要特性和在环境中迀移、转化与归趋的主要途径。【答案】(1)DDT 的主要特征

①热稳定性高,挥发性小,不溶于水

,易溶于有机溶剂和脂肪

②在植物叶片中积累大,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

③易被土壤胶体吸附,在土壤中移动难

④可发生生物降解,可分为还原氧化和脱氯化氢,

在紫外光的照射下发生光解和光降解。

(2)DDT 迁移、转化、归趋主要途径

主要反应是脱去氯化氢生成DDE 。DDE 对昆虫和高等动物的毒性较低,几乎不为生物和环境所降解,因而DDE 是贮存在组织中的主要残留物。在生物系统中DDT 也可被还原脱氯而生成DDD , DDD 不如DDT 或DDE 稳定,而且是动物和环境中降解途径的第一步。DDT 在土壤环境中消失缓慢,一般情况下,约需10年。

6. 写出大气平流层中臭氧层吸收太阳辖射紫外线的化学反应式及臭氧层被大气污染物破坏的催化反应式。

【答案】(1)臭氧层吸收太阳辐射紫外线的化学反应式

(2)臭氧层被大气污染物破坏的催化反应式

总反应式

7. 简要说明温室效应产生的机理及大气温度升高的原因,京都议定书的目标是什么?【答案】温室效应产生的机理,大气温度升高的原因及京都议定书的目标如下:

(1)温室效应产生的机理

温室效应是指大气中的吸收了地面辐射出来的红外光,把能量截留于大气之中,从而使大气温度升高的现象。能够引起温室效应的气体,称为温室气体。大气中的某些微量组分,能使太阳的短波辐射透过,加热地面,而地面增温后所放出的热辐射. 却被这些组分吸收,使大气増温,这就是温室效应产生的机理。

(2)大气温度升高的原因

由于人口急剧増加,工业迅猛发展,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及煤炭、石油、天然气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远远超过了过去的水平。

三、论述题

8. 阐述绿色工程的12条原理。

【答案】绿色工程着眼于如何通过科学技术达到提高可持续能力的目的。绿色工程也有12条原理,这些原理给科学家和工程师们提供了一个以人类健康和环境友好为目标,参与设计新材料、产品、生产过程和系统可遵循的框架。基于这12条原理进行设计实际上已考虑到环境、经济和社会效益的统一,而非仅限于保障工程质量和安全标准的基线要求。

绿色工程的12条原理如下:

(1)设计者要努力奋斗以保证所有物质材料的输入和输出尽可能都是本质上无害的;

(2)预防产生废弃物比其生成后再去处理或清除更好;

(3)设计分离和纯化操作时要尽量减少能耗和材料的使用:

(4)设计产品、过程和系统要尽量增大物质、能源、空间和时间的效率;

(5)产品、过程和系统应是“牵引产生的”,而不是靠“多投入”能量和材料;

(6)在制定设计有关再循环、回用或效益计划等方面的选择时,须将埋置熵和复杂性看成投资;

(7)指标的耐久性,不是永远性,应是一个设计目标;

(8)关于不必要的性能或生产力解决的设计;

(9)在多组分产品中应尽量减少材料的多样性,以利于拆卸和保值;

(10)产品、过程和系统的设计,必须包括可利用能源和物流的一体化和相互连接性;

(11)产品、过程和系统的设计应考虑到一个“商业生命后”的作业;

(12)材料的能量输入应是可再生性的,而不是耗尽废弃的。

9. 推导米氏方程式,并解释米氏方程中Km 、Monod 方程中

的意义。

【答案】(1)米氏方程的推导和Langmuir 吸附等温线中A

酶促反应机理,一般认为是底物(S )与酶(E )形成复合物(ES ),再分离出产物(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