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中共山东省委党校政治经济学811政治经济学之政治经济学(资)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贮藏手段

【答案】贮藏手段是指货币退出流通领域当作独立的价值形式和社会财富贮藏起来的职能。执行贮藏手段职能的货币,既不能是观念上的货币,也不能是价值符号,而必须是足值的金属货币。货币之所以能成为贮藏手段,是因为它是一般等价物,是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因而可以贮藏起来,并可以随时变成其他商品。货币贮藏能够自发调节流通中的货币量。当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减少时,多余的金属货币就会从流通中退出,贮藏起来; 当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增加时,贮藏的货币就会自动地加入到流通过程。

2. 价值形成过程

【答案】价值形成过程是指生产资料价值的转移和活劳动创造新价值的过程,这两重过程是以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为基础的。

(1)生产资料价值的转移过程。在生产过程中要消耗各种生产资料,如原材料、燃料,同时会发生机器设备的磨损,被消耗掉的生产资料的价值并未消失,而是转移到新生产出的产品中去了,构成新产品价值的一部分。所以,生产资料价值的转移并没有改变生产资料自身原有的价值量,只是使价值的物质承担者由一种使用价值(生产资料)转换为另一种使用价值(新产品)。生产资料价值的转移是山工人的具体劳动实现的。

(2)活劳动创造新价值的过程。根据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的原理,工人在生产过程中消耗了一定的体力和脑力,即支出了一定量的抽象劳动。这一定量的抽象劳动凝结到产品中形成新价值,这就是工人的活劳动创造新价值的过程。事实上,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绝小是单纯的价值形成过程,而必须成为价值增殖过程。

3. 社会生产两大部类

【答案】社会生产两大部类是指社会生产按其产品的最终用途划分的生产资料生产和消费资料生产两个部类。前者义称“第一部类”,后者又称“第二部类”。为了说明社会总产品的实现条件、揭不社会再生产的客观规律性,马克思对社会总产品进行了科学的划分,即根据产品的最终用途,把社会总产品分为两大类:进入生产领域的生产资料和进入消费领域的消费资料。与此相应,社会生产也划分为两大部类:第一部类是生产资料生产,第二部类是消费资料生产。社会生产两大部类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两大部类之间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并实现平衡,是社会再生产正常进行的根本条件。

4. 利润率

【答案】利润率是指剩余价值与全部预付资本的比率。利润率是剩余价值率的转化形式,是同一剩余价值量用不同的计算方法计算出来的另一种比率。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 利润率是剩余价值与全部预付资本的比率。用公式表示为:。剩余价值率和利润率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范畴,剩余价值率揭示的是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而利润率是表示全部预付资本的增殖程度。影响利润率的因素主要有:剩余价值率、资本的有机构成、不变资本的节约、资本的周转速度。

5. 政治经济学

【答案】政治经济学是指研究人类社会中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是经济科学中的基础理论学科。19世纪40年代初,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了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基础上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使政治经济学发生了根本的变革。它第一次从一切社会关系中划分出生产关系,指明它是一切社会关系中最根本、最本质的关系,它第一次明确指出政治经济学所要研究的不是物,而是物掩盖下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在阶级社会中表现为阶级与阶级之间的关系。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作为有关时代的经济学,是理解社会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趋势的科学,也是理解整个社会发展和变迁的理论科学。

二、简答题

6. 单纯的商品买卖不能创造价值,那为什么说商业利润来源于剩余价值?

【答案】(1)单纯的商品买卖不能创造价值

商业是流通部门,买卖活动并不生产价值和剩余价值。因为,如果商品的买和卖,是由产业资本家自己进行的、不创造价值或剩余价值的活动,那么,它们也不可能因为由别的人而不是由产业资本家来完成,就成为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的活动。当流通过程专门由商业资本家去完成时,买卖过程的非生产性质,依然小会改变。

(2)商业利润来源于剩余价值

从现象上看,商业利润似乎产生于流通领域的贱买贵卖,实际不然。流通领域发生的只是价值形式的变化,并不能产生价值的增殖。因此,商业利润仍然是生产领域中产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是由产业资本家转让给商业资本家的。由于商业资本家投资于商业,替产业资本家销售商品,实现剩余价值,产业资本家就不能像自己经营商品时那样独自占有全部剩余价值,而必须把剩余价值的一部分以商业利润的形式转让给商业资本家。产业资本家按照低于生产价格的价格把商品让渡给商业资本家,然后商业资本家再按照生产价格把商品卖给消费者。这种售价大于买价之差,就是商业资本家所获得的商业利润。

7. 为什么说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答案】(1)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组成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它们二者互相依存,互相影响。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一定的生产关系总是适应于一定的生产力状况而建立起来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构成了社会的生产方式。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2)人类社会的发展变化,归根到底可以从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得到解释

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引起生产关系的变化,经济基础的变革又引起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的变革。当适应生产力要求的某种生产关系建立起来后,它的进一步发展和变化,以及为另一种新的生产关系所取代从而退出历史舞台,都是由生产力的发展所决定的。不仅如此,生产力的发展还提出了生产关系发展、变革的要求并规定了发展、变革的方向和程度。

(3)人类社会发展史证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已经证明,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推动下,己相继出现了五种基本类型的经济制度,即从原始社会发展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以及社会主义社会。可见,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它在一切社会形态中都存在和发生作用,它决定着人类社会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的发展,决定着一定社会形态中的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及其发展变化,促进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革。

8. 生产资料、货币、劳动力本身是资本吗? 资本的本质是什么? 马克思怎样把资本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这种划分有何意义?

【答案】(1)生产资料、货币、劳动力本身并不是资本,只有当它们成为资本家剥削工人的手段时,才转化为资本。

(2)资本的本质

资本是指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资本本质上不是物,而是在物的外壳下掩盖的一种生产关系,在资本主义商品生产条件下,它体现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生产关系,即资本家凭借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无偿占有工人的剩余劳动成果。但是,资本的现象形态掩盖着它的本质。在现实生活中,资本总是表现为一定的物,如原材料、机器、厂房等,这使人们误以为这些物天然就是资本。这是把物的自然属性和所体现的生产关系混同起来了。资本不能离开物而存在,正如价值不能脱离使用价值而存在一样。但是,生产资料等物成为资本,不是由它们的自然属性决定的,不是因为它们能用于生产一定的使用价值,而是由于它们是生产剩余价值的手段。货币转化为资本,关键是劳动力成为了商品,资本只有通过剥削工人的剩余劳动,才能获得剩余价值。所以,在资本主义经济中,资本在本质上体现了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关系。

(3)划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

资本家为了进行生产,必须把资本分为两部分:一部分转变为生产资料,一部分转变为劳动力。按照资本的不同部分在资本价值增殖过程中所起的不同作用或依据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不同作用,资本可以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①不变资本是指转变为生产资料的那部分资本,这部分资本的价值在生产过程中没有发生量的变化,只是改变了它的物质形态。在生产过程中,生产资料的使用价值形态发生了变化,而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