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中国美术学院公共艺术学院专业技法考研仿真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背靠背,脸对脸》

【答案】《背靠背脸对脸》是黄建新电影的代表性作品,名列都市电影的优秀代表之列。它对现实的细致深刻的剖析,对人物复杂内在性格的表现,对仕途政治的某种挪榆,对现代人心的独特挖掘分析,以及融合他早期理性思考的优长、某种象征意味和生活实况的结合等,比较集中地表现了黄建新电影的特色。达到黄建新电影的上佳水准。

2. 景深镜头

【答案】景深镜头是摄影机沿着纵深方向安排组织被拍摄对象,从而产生逼真的空间立体感觉的镜头。当人物在前后景之间运动,立体感格外强烈。景深构图在视觉上突破了戏剧、绘画中存在的“第三面墙”,给电影造型开拓了新的领地。现代电影常常运用开放式构图,以获得更强的空间真实感和造型潜力。创作者可以利用前景和后景两个空间内的不同事件形成对比关系。

3. 费穆

【答案】费穆,中国电影导演中艺术风格突出的佼佼者。1934年到1935年,创作的《人生》《香雪海》《天伦》等,注重家庭伦理和人间亲情的倾向基本表现出来,他对艺术的追求也明显展露。30年代费穆的电影还有《狼山喋血记》等。

4. 谢铁骊

【答案】谢铁骊是中国第三代导演中的代表人物之一。谢铁骊的诗意激情和细腻精微表达特色,使他成为人情味浓郁的独特导演。谢铁骊是编剧与导演并佳的少数名导,除《海霞》外,《早春二月》、《包氏父子》《红楼梦》等都是编导合一。他还创作有《无名岛》《暴风骤雨》《知音》《今秋桂花迟》等。

5. 蔡楚生

【答案】蔡楚生(1906-1965),中国电影编剧、导演。蔡楚生导演的电影具有现实主义和民族化的艺术特色,从多侧面表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的伦理道德。代表作《渔光曲》(1934)不仅创造了当时中国影片卖座最高纪录,而且在1935年莫斯科电影节上获得荣誉奖,是中国第一部在国际上获奖的影片。1947年他与郑君里联合导演的《一江春水向东流》再次创造了国产影片的最高上座纪录。

6. 样板戏电影

【答案】样板戏电影是“文革”十年中出现的独特的电影类型,有着浓重的政治和社会背景。

代表作品有《智取威虎山》、《沙家浜》、《红色娘子军》等,这些电影是当时(尤其是1970至1973年四年问)内地观众“唯一”的银幕娱乐。第一部样板戏电影《智取威虎山》的导演是谢铁骊。《沙家派》改编自沪剧《芦荡火种》,导演是武兆堤,这部电影受到毛泽东的关注,最后的剧名也是他亲自定的。

7. 《乌鸦与麻雀》

【答案】昆仑影业公司1949年出品,剧本山陈白尘执笔,集体创作,导演郑君里。影片表现了1948年冬国民党政权将灭亡,国统区黑暗混乱的社会景象,主要场景是上海一条里弄一幢房子中的几户人家,其中一个是以房东国民党军官侯义伯(李天济饰)为代表的“乌鸦”世界,另一个是以小商贩萧老板(赵丹饰)、老校对孔有文(魏鹤龄饰)、教书先生华洁之(孙道临饰)为代表的“麻雀”世界。他们之间的矛盾、斗争,恰恰是旧上海、旧中国的一幅生动的缩影,影片在表演艺术上取得较高成就。

8. 石挥

【答案】石挥,30-40年代从事话剧创作已经有巨大名声,在电影角色创作上也取得出色成就。《我这一辈子》是他编导的杰作。这是一部新中国建立之初最为典型的表现旧时代悲剧的上乘作品。影片通过一个老警察这样一个特定社会的人,以历经不同时代的经历来表现黑暗社会对人命运的一次次压迫、残害,证明旧时代的换汤不换药和无可救药。

9. 南谢北谢

【答案】南谢北谢分别指谢晋和谢铁骊,因谢晋在卜海电影制作片厂担任导演,而谢铁骊导演长期在北京电影制作)一工作,因此也有“南北二谢”之称。两位都是我国著名电影导演,1964年,谢晋的《舞台姐妹》和谢铁骊的《早春一月》震惊影坛,两部作品共同以散文化的故事和抒情画面改写了当时政治电影单一的戏剧范式。“文革”中他们又曾一起涉足革命样板戏。谢晋的代表作有《女篮五号》(1957), 《红色娘子军》(1961)、《舞台姐妹》(1964)、《天云山传奇》(1980)、《牧马人》(1982)、《芙蓉镇》(1987); 谢铁骊的代表作有《早春二月》(1963)、《海霞》(1975)、《今夜星光灿烂》(1980)、《包氏父子》(1983)。

10.《玉梨魂》

【答案】郑正秋1924年根据当时著名的鸳鸯蝴蝶派小说《玉梨魂》改编拍摄的无声故事片。影片讲述蠕居寡妇梨娘与儿子的教馆先生何梦霞相爱,由于礼法不可逾越,她忍受内心痛苦将小姑箱倩嫁给何梦霞。由于旧情难以割舍,何梦霞投笔从戎,梨娘忧郁而亡。原著中小姑箔倩也郁闷而死。郑正秋将这出大悲剧改为团圆结局一一摘倩携带梨娘的遗书和侄儿一起长途跋涉寻找何梦霞,最终何梦霞与药倩和好。该片对封建伦理和婚姻制度压迫下的妇女寄予深厚的同情。

二、简答题

11.概述70-80年代改革开放高潮时期中国电影概况。

【答案】(1)改革开放新时期

这是特指自1976年粉碎“四人帮”、“文化大革命”结束而开始的新的政治历史时期。但一般指称的“改革开放新时期”主要是从1978年掀开帷幕开始的十年的社会变革时期。告别了“文革”,奄奄一息的电影缓缓复苏,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在与世界电影隔绝犷漫长时期后,中国电影开始丁大踏步地转向:转向艺术探索、转向世界潮流、转向百姓娱乐需求。大体而言,从观念形态和艺术潮流变化结合的角度分析,新时期电影经历了几个明显阶段变化:

①恢复期:包括政治反思一艺术复苏期(1976-1978年); 观念转化一艺术探索期(1979-1980年)。

②收获期:包括现实主义回归一纪实美学期(1981-1984年); 文化批判一影像美学期(1984-1987年)。

③分化期:主要是都市娱乐一艺术分化期(1987-1989年)。

(2)艺术创作高潮形成

70年代末期以争退居后线情感前推的《小花》、表现对极左年代人性变异讽喻的《苦恼人的笑》和揭露“四人帮”年代政治迫害的《生活的颤音》为标志的一批电影出现,开始了新电影观念变革的先声。《归心似箭》《巴山夜雨》《今夜星光灿烂》《天云山传奇》是同时期艺术表现的出色代表。

80年代是中国电影现实主义回归一纪实美学时期,这一时期相当重要。因为:中国电影开始确定自己的理念; 电影找到了自己的本体位置、独立价值; 电影艺术在整体变化卜而非技巧模仿卜达到了新的阶段。

文化批判一一影像美学期。1984到1987年的艺术收获期,是80年代中国电影最为丰盛的高潮时期。以第五代跃上历史舞台,创造“影象美学”阶段为标志,第三代影人佳作仍在,第四代成熟作品不断涌现,第五代耳目一新创作突现,造就了少有的中国电影辉煌局面。

(3)艺术经验总结

20世纪80年代是中国电影革故鼎新的新时期。创作的极人丰富,样式的多样化,艺术变化的出入意料,都是中国电影史上前所未有的。在美学上,这一时期开始了电影与人的极大靠拢,生命意识的增强是令人惊叹的,包括:

①从政治视角转向艺术视角。

②人伦情感的复杂和反思。

③生命意义的肯定和思索。

④文化反思责任的增强。

12.概述30年代中国电影艺术成就。

【答案】(1)基本评价

30年代是中国电影的第一次兴盛与高潮时期。

①在表现内容上,中国电影开始有规模地触及社会生活现状,现实内容代替了神异古怪与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