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656社会工作概论与理论之社会工作概论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述互助性小组与成长性小组的异同。

【答案】(1)相同点

①都是通过小组成员与工作员、小组成员之间的互动来达到小组的目标。

②都是通过各种具有目的性的小组活动、小组分享方式来开展小组工作。

③小组过程中都要制订小组规范,都要按照小组工作的流程开展工作。

(2)不同点

①小组目标不同,互助性小组的目标是希望运用小组的方法建立社会支持网络,重建社会资本,达到自助互助的目的; 而成长性小组的目标则是希望组员能够发挥自己的潜能,在情绪、态度或者行为等方面获得成长。

②小组组员构成不同,互助性小组的成员是由于缺乏资源而面临共同问题或者困难的人

组成的,通常都是弱势群体; 而成长性小组则是由自身需要在行为、情绪等方面得到提高的人构成。

2. 试述社会工作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区别与联系。

【答案】社会工作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区别与联系主要有以下方面:

(1)社会工作与思想政治工作的联系

①工作对象。两者都是做人的工作。

②工作内容。思想政治工作包括两大层次,第一层次为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教育,第二层次为日常思想教育; 而社会工作主要以第二层次为工作内容。

③工作目标。两者大的目标都是服从和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局。

(2)社会工作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区别

①起源不同。社会工作起源于西方的社会救助实践; 思想政治工作起源于我党战争年代的宣传动员工作。

②目标差异。就具体目标而言,思想政治工作以改变人的思想观念为目标; 社会工作主要着眼于工作对象日常生活、社会功能(社会适应)的改变。

③理论基础差异。思想政治工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直接的理论基础; 社会工作则以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等为直接的理论基础。

④工作主体差异。思想政治工作一般由各级组织中的领导特别是党团领导负责进行,双方地位一般来说不平等; 社会工作一般由社会工作者进行,双方地位平等。

⑤工作方法差异。思想政治工作一般采用宣传动员、说服教育的方法; 社会工作一般通过专业方法,如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等。

3. 简述社会工作的增能理论。

【答案】增强权能理论强调的是社会工作者要帮助处于弱势地位的个人和群体增强他们的权能。

(1)增强权能理论的历史:

①美国学者巴巴拉. 索罗门1976年出版《黑人的增强权能:被压迫社区里的社会工作》首先提出了增强权能的概念,并使增强权能的观点被社会工作界广为接受。

②社会工作真正进入“增强权能时代”,是在1980年左右。在这个时期,增强权能的观点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社会工作实务中都有快速发展。

(2)增强权能取向社会工作的基本假设:

①个人的无力感是由于环境的压迫而产生的;

②社会环境中存在着直接和间接的障碍,使人无法实现他们的权能,但是这种障碍是可以改变的;

③每个人都不缺少权能,个人的权能是可以通过社会互动不断增加的;

④受助人是有能力、有价值的。受助人的权能不是助人者给予的;

⑤社会工作者与受助者的关系是一种合作性的伙伴关系。社会工作者关注的焦点在于受助者与环境之间是否能够实现有效互动,从而能实现自己。

(3)增强权能社会工作的取向

①伦理价值

增强权能社会工作在伦理价值上强调推动社会正义、尊重受助人自决与自我实现,并让受助人充分参与服务计划的制订。

②干预认可

干预认可是指来自各个方面的对干预计划可能的允许范围。社会工作者要尽可能在各方面允许的范围内为受助者争取更多的资源。社会工作者要协调各方面的限制,使之能够在最大程度上达到一致。

③概念框架

在概念框架方面,增强权能观点认为,权能不是稀缺资源,经过人们的有效互动,权能是可以不断被衍生出来的。权能一般发生在三个层次上:a. 个人层次; b. 人际层次; c. 环境层次.

④助人过程

增强权能取向的社会工作注重独特的助人过程,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a. 受助者与工作人员要建构起协同的伙伴关系;

b. 重视受助者的能力而非缺陷;

c. 注重人与环境这两个工作焦点;

d. 确认受助者是积极的主体,告知其应有的权利、责任、需求及申诉渠道;

e. 以专业伦理为依据,有意识地选择长期处于‘缺权”状态中的人成为服务对象。

(4)增强权能理论在社会工作实务中的运用索罗门提出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帮助受助者提高权能:

①协助受助者确认自己是改变自己的媒介;

②协助受助者了解社会工作人员的知识和技巧是可以分享和运用的;

③协助受助者认识社会工作者只是帮助其解决问题的伙伴,受助者自己则是解决问题的主体; ④协助受助者明确无力感是可以改变的。

4. 简述儿童社会工作的基本方法。

【答案】儿童社会工作的基本方法主要有:

(1)儿童个案工作

儿童个案工作是以儿童(多指有问题的儿童)为服务对象的社会工作,其直接目标在于帮助儿童解决困难和问题,并预防产生新的困难和问题。同时,协助儿童的家长或监护人对儿童做较为健全和积极的指导,促使儿童身心的健全发展。

(2)儿童团体工作

儿童社会团体工作是以儿童团体(小组)为对象,运用团体动力程序与团体活动过程设计技术,使团体中的儿童达到社会性的发展、行为的改变。儿童团体工作的对象既有对于儿童一般群体的帮助和扶持,调动群体内在积极动力,促进正常儿童的健康发展,也有从群体内部建设人手,对于有一定偏差倾向儿童群体的矫治和纠正。

(3)儿童社区工作

儿童社区工作以调动包括儿童在内的社区居民参与为重点,以营造社区内儿童健康成长的发展环境和引导儿童在力所能及范围内与社会形成互动为工作对象,动员社会资源,服务于少年儿童,促进社区健全发展。

5. 简述阿尔德弗尔的需要层次论:ERG 理论。

【答案】ERG 理论是阿尔德弗尔于1969年提出的一种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密切相关但有些不同的理论。他把人的需要分为三类,即生存的需要、关系的需要和成长的需要。

(1)生存的需要。这类需要关系到人的机体的存在或生存。包括衣、食、住以及工作组织为使其得到这些要素而提供的手段。

(2)关系的需要。这是指发展人际关系的需要。这种需要通过工作中的或工作以外与其他人的接触和交往得到满足。

(3)成长的需要。这是个人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的需要这种需要通过发展个人的潜力和才能,才能得到满足。

ERG 理论的主要特点是,它并不强调需要层次的顺序,认为某种需要在一定时间内对行为起作用,而当这种需要得到满足后,可能去追求更高层次的需要,也可能没有这种上升趋势。当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