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新疆财经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34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专业硕士]之新闻理论新编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通讯

【答案】通讯是指一种详细、生动的新闻报道体裁。它是我国新闻报道中的常见文体。目前人们所称的“通讯,,其实已经逐步演变为一种集合概念,一种广义的名称,是指报纸、刊物中运用的除消息以外包括各类通讯、特写、专访等所有详报型(或深度型)新闻体裁的总称。通讯作为新闻报道有其内在定规定性:第一要真实; 第二有时效性; 第三,所报道的事实必须具有新闻价值。

2. 沉默的螺旋

【答案】“沉默的螺旋”理论是指传播效果理论重新回归到强大效果论的代表理论之一。“沉默的螺旋”最早是由诺依曼于1974年在《传播学刊》上发表的一篇论文中提出的,1980年以德文出版的《沉默的螺旋:舆论—我们的社会皮肤》一书,对这个理论进行了全面的概括。诺依曼通过“沉默的螺旋”理论,重新提示了一种“强有力”的大众传播观。这个假说包括几个要点:①舆论的形成是大众传播、人际传播和人们对‘意见环境”的认知心理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 ②经大众传媒强调提示的意见由于具有公开性和传播的广泛性,容易被当作“多数”或“优势”意见所认知; ③这种环境认知所带来的压力或安全感,会引起人际接触中的“劣势意见的沉默”和“优势意见的大声疾呼”的螺旋式扩展过程,并导致社会生活中占压倒优势的“多数意见,,--舆论的诞生。

3. 集约化经营

【答案】集约化经营就是走内涵发展之路,即合理化整合内部人、才、财和产、供、销的资源,不断开拓资源的利用价值,提高生产率。对于传媒业而言,集约化经营必然走向集团化经营。全球传媒集团有两大类型:①单-的传媒集团,属于专业化集团,把报纸或广播电视做深做细,尽可能做到极致。②混合多媒体集团,包括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互联网、出版发行、影视制作、广告公关等,属于多种媒体的分工合作,协同作战。

4. 新闻述评

【答案】新闻述评是新闻和评论的杂交,夹叙夹议、边叙边评。它把一个新闻事件的起因,在一段时间内的发展情况加以综述,在综述过程中加以分析、评论,预示其发展趋势、对社会产生的影响和后果。记者来信、采访札记也属于新闻述评。

5. 《常识》

【答案】《常识》是指北美独立战争时期负有盛名的宣传鼓动家托马斯·潘恩的一本小册子,推动了北美独立的革命风暴。《常识》告诉北美殖民地人民一个最简单的道理:北美应该独立于英国之外。潘恩在书中第一次明确地提出:英国属于欧洲,北美,属于它自己。他从各个方面来论证自己的观点,历史、经济、宗教、政治甚至地理—“上帝在英国和北美之间设置这么远的距离,也有力地而且顺理成章地证明,英国对北美行使权力这点决不是上苍的意图。”他以铿锵有力的言辞反驳那些向英国妥协的言论。

6. 新闻媒介的双重属性

【答案】新闻媒介的双重属性是指新闻媒介作为反映意识形态的精神产品的生产者,既从属于上层建筑范畴,又属于信息(娱乐)产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闻事业不但是一支强大的精神上、道义上的力量,而且还是一支强大的经济力量。新闻媒体不但要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而且其本身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进而形成新闻事业具有双重属性的新认识,即新闻事业具有形而上的上层建筑属性和形而下的信息产业属性。“事业性质,企业管理”是上述双重属性在当前我国新闻事业中的外在表现形式。

7. 两级传播

【答案】两级传播是指拉扎斯菲尔德等人根据舆论领袖在传播过程中的存在,提出大众传播的信息不是直接流向一般受众,而是要经过舆论领袖的中介,即表现为由“大众传媒*舆论领袖*受众”构成的两级传播过程。两级传播理论是最早经学术研究而产生的有关传播效果的理论,它从根本上动摇了当时流行的“枪弹论”的想象,并启发了一种全新的传播效果研究思路,引发了更多的相关研究,如传播的社群影响及人际环境、多级传播、有限效果、创新与扩散等。

8. 沃尔夫通讯社

【答案】沃尔夫通讯社是指德国第一家通讯社,建立于1849年,创办人是贝纳德·沃尔夫,也是世界上最早及规模最大的通讯社之一。初期主要利用电报收集和发布股票行情和经济信息,与普鲁士政府关系密切。后来逐步增发政治新闻和其它非经济信息,成为德国报刊重要的新闻供应者。1859年起,沃尔夫通讯社与路透社、哈瓦斯社签订新闻稿交换合约,成为19世纪欧洲三大通讯社之一。1870年,路透社、哈瓦斯社和沃尔夫社以及美联社签订三社四边协议”,把世界划分为四大势力范围,在每一势力范围内,只由一家通讯社负责新闻的采访与发布。沃尔夫社负责的地区包括德国、奥地利、北欧、俄国、巴尔干等地。一战后降格为国内通讯社,1933年希特勒将其接管,改组为德国通讯社。

二、简答题

9. 就美英等国有关伊拉克战争的新闻报道谈大众媒体的社会角色。

【答案】在现实社会中,大众媒体常常扮演着公众舆论的引导者和代言人的社会角色,这就

意味着它作为舆论工具,借助舆论的力量往往能够影响国家的政策。在国际关系中,则表现为影响、作用于国家的对外政策,这种影响贯穿于对外政策制定和执行的全过程。美英等国有关伊拉克战争的新闻报道恰好体现了大众媒体的这一社会角色。

大众媒体对国家的对外政策发挥影响的方式通常有两种,现结合实例对其进行具体论述:

(1)通过媒介的议题设置功能,使得某些国际事务的重要性凸现出来,引起公众普遍关注,从而也影响政府、外交决策目标和重点的设立。

凡是媒介报道的焦点、热点问题,往往也是政府外交政策的重点,有时甚至直接促成了政府的重大决策。1898年爆发的美西战争就是极具代表性的一例。纽约《新闻报》等美国传媒借助美国战舰“缅因”号爆炸沉没事件,极力渲染和煽动公众对西班牙的对立情绪,促成了政府的对西作战决策。

再如,海湾战争期间,CNN 的新闻报道己成为美国政府对伊拉克战争决策中主要的信息来源; 直到科索沃危机事件中,西方传媒借助其发达和强大的传播优势,大量、集中报道科索沃的民族矛盾,负面反映南联盟政府及其领导,刻意引导国内公众舆论,为北约最终的军事干预行动作了舆论的准备。

(2)在既定的对外决策执行过程中,传媒通过舆论的影响力常常能够促进或阻碍对外政策的执行,或造成政策的修订。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随着中美建交和两国关系的改善,美国传媒对华报道由负面居多向相对客观转化,对华态度较前友善,此后,两国国家间关系的改善或恶化,往往都能在媒介上有所反映,这多少也可以表现出媒介对政府外交决策的响应。而在越南战争期间,著名的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新闻节目主持人克朗·凯特揭露对越战争真相的报道,作用于公众舆论,与国内公众的反战情绪相呼应,对政府形成了很大压力。

鉴于大众媒休特殊的舆论影响力,政府在政策制定和执行中,往往十分看重传媒的力量,重视传媒的意见,尽力取得其配合,而尽量避兔与其对立,以免造成不利的舆论压力。

10.简述新闻类别有哪些?

【答案】(1)以新闻内容来分类

在中国,可以分为政法新闻、经济新闻(有些称工交新闻、财经新闻)、文教卫生新闻(包括文艺)、体育新闻、社会新闻。不同内容的新闻对采访、写作,对记者的知识结构有特殊的要求。

(2)以新闻发生地来分类

一般分为三大块:国际新闻,全国新闻,地力一新闻。三类新闻的版面配置,反映出一家新闻媒体的编辑力针,也折射出该媒体的新闻观念。

(3)以新闻的时间性来分类

把新闻划分为两大类:突发性新闻和延缓性新闻。

①突发性新闻是对出乎人们预料而突然爆发的事件的报道,如突然发生的灾难等。它有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