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南开大学文学院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专业硕士]考研强化模拟题
● 摘要
一、概念题
1. 新闻语言
【答案】新闻语言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①根据新闻学的原理,新闻语言是指通过新闻媒介,向受众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传播具有新闻价值的信息时所使用的文字语言; ②从大众传播学的角度来看,新闻传播是媒介与广泛、分散、隐匿的受众为传递最新的、真实的信息而进行的“对话”。这种“对话”,按照传播学的术语即编码、解码的互动,必须遵从合作的原则,使受众在解码时尽可能多地还原出传者的意图。这种文字符号的编码方式即新闻语言。
2. 特稿
【答案】特稿是指一种借用文学描写的各种技法更加生动、更加详细、更加深入地报道新闻事件的新闻报道体裁。特稿的任务一是向受众提供全新的新闻信息,二是展现新闻的现场情景和生动细节,让受众对新闻事件有身临其境的真切感受,三是对新闻的意义进行深入的解释,这包括对新闻事件进行多角度的观察,对新闻事件内部与外部的复杂的相互作用与相互影响进行剖析。
3. 深度报道
【答案】深度报道是一种系统反映重大新闻事件和社会问题,深入挖掘和阐明事件因果关系以揭示其实质和意义,追踪和探索其发展趋势的报道方式。深度报道运用解释、分析、预测等方法,从历史渊源、因果关系、矛盾演变、影响作用和发展趋势等方面报道新闻。它突破了一人一地一事的报道模式。一面剖析事实内部,一面展示事实宏观背景,把握真实性。着重揭示原因WHY 和怎么样HOW 两个新闻要素。深度报道概念诞生于40年代,是报纸为应对电子传媒竞争发展而来的。西方的解释性、调查性报道,基本属于深度报道范畴,如电视中的焦点新闻,新闻透视。
4. 媒介批评
【答案】广义的媒介批评,是指根据一定社会和阶级的利益与理想,并按照一定的标准,对大众传播活动所作的价值判断和理论鉴别。首先,媒介批评是一种活动,是人们有意识地对大众传播活动进行批评的一种特殊活动。第二,媒介批评是人类在自觉利用大众传媒时,对这一自觉行为的道德批判和理论反思。第三,媒介批评是属于意识形态范畴的一种精神活动,不可避免地要受到特定社会形态或阶级意识的影响。第四,媒介批评的标准,除了受阶级意识的影响与制约,也存在着永恒的人类社会准则,如正义、人性、理性等等。狭义的媒介批评专指人们对大众传播活动的负面影响所开展的否定性评判。
5. 消息头
【答案】消息头是指报纸上刊登的消息开头部分冠以的“**讯”或“**电”之类的字样。消息头是消息的标志,正规的新闻报道不可忽视消息头的运用。消息头的形式主要有“讯”与“电”两大类。“讯”主要是指通过邮寄或书面递交的形式向报社传递的新闻报道。凡是报社通过自身的新闻渠道所获得的本埠消息,一般都标明“本报讯”。“电”主要是指通过电报、电传、电子邮件、传真或电话等形式向报社传递的新闻报道。各家新闻通讯社向报社传递新闻信息时,多数采用此类形式。
6. 叙述式导语
【答案】叙述式导语是用摘录或综合的力法,把消息中最新鲜、最主要的事实简明扼要地写出来。这种类型的导语用足够生动的情节来讲述故事,使读者能够产生如同他们亲身目击事件的现场感。叙述式导语写作,使用小说的所有技巧,包括对话、情景描写和悬念设置。
7. 延迟式导语
【答案】延迟式导语又称间接式导语、特写导语、软导语,它的最为突出的特征是,不在导语最开始的时候直接告诉读者新闻中最关键的信息,而是用情节、引语、细节、故事的精彩片段激发起受众的兴趣、疑问、好奇心或者是求知欲,借此带领受众走进新闻事件的核心。
8. 消息结尾
【答案】消息结尾是指为深化新闻主题、强化新闻价值或扩大消息的信息容量,记者根据新闻内容,精心设计的消息的收结部分。它通常是消息的最后一段或最后一句话。消息的结尾方法有其特殊性。它的特点是以事实结尾,事实该讲到哪里,消息就在哪里结尾,戛然而止,无需再加。结尾对消息而言也是重要的,好的结尾可以使主题更鲜明,使文章有回味的余地,甚至也有审美价值,还可以带来妙趣。
9. 非事件性新闻
【答案】非事件性新闻报道的是社会问题、社会现象,或者某些可供参考的信息、方法。它们与事件性新闻不同,往往没有明确的行为主体,没有事件所具各的明晰的时间和空间界限,缺少具体的发生发展过程。题材的特殊性决定了非事件性新闻的特点:①非事件性新闻可以进一步拓展新闻的报道面; ②有助于发挥媒体的“主体意识”; ③可以为媒体采制独家新闻创造条件。
10.透视感
【答案】透视感是指特写比其他新闻文体更强调“以小见大”的传播效果。它不是为了描写而描写。特写的目的是把新闻事实“镜头化”了以后,对读者产生更强的感染力,使读者能够更深入细致地体味其中的神韵与精髓。因此,它虽然摄取与描写的只是新闻事实的一个片断、一个剖面,但这个片断、这个剖面,应该具备透视全局性或者本质性内容的功能。
二、简答题
11.简述人物专访写作的叙事类型。
【答案】人物专访由人物访问记发展而来,是就某个人物或某个问题进行的专门的访问,具有三个“特”:特定的问题,特定的对象,常常还包括特定的场合,内容集中、单一。写作上,它把人物访问记、人物通讯、人物特写三者融为一体,以人物、现场和记者为三个要素,突出“专”、“访”两字,自由灵活地表达访间的内容。人物专访的叙述方法主要有三大类型:
(1)问答整理式
这是最常见的叙述方式之一,也是最简单,又最能体现专访文体特征的叙述方式。其写作要领是实录经过整理后的采访过程,以记者提问、受访者回答的问答体发表。
①其优势是,能最大限度地再现访谈内容,其实录性、可信性与可读性强。“问答整理”的叙述方式,适合重要人物的专访写作。
②其劣势是,其篇幅一般比较长,在报纸上发表要占相当的版面,它更适合于发表在杂志上。如果问答不精彩,会大大削弱感染力。此外,如果仅仅是一问一答,缺乏有关人物、事件或者问题的背景介绍以及必要的现场描写,也可能影响可读性。因此,在运用“问答整理”叙述方式的同时,一般都加上“导读”。“导读”有的是被访者的履历,有的是采访者的札记。
(2)散文处理式
散文式处理又称隐性问答体。它基本摆脱一问一答的模式,记者可根据专访报道的需要自由取舍问答的内容,并灵活地运用描写、议论、抒情等手法,穿插叙述访问的情景、过程,或者勾画被采访者的形象、性格等。
①其优点是,报道精练、明快,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问答整理式的篇幅过长问题。同时,通过灵活的文体处理,它把问答整理式一般不可缺少的导读,穿插于专访中间,也使得报道显得丰富饱满、多姿多彩。这种方式给记者留下较大的新闻写作的创新空间。“散文处理”的叙述方式,主要适合写各种类型的人物专访和一些事件专访,尤其适合篇幅比较短的报道。
②其缺陷在于,访谈的过程与内容展现得不完整,不容易让读者看出一种整体的问答思路。而且经过作者主观性较强的裁剪,加工痕迹较重,可能削弱访谈的实录性。
(3)口述实录
这种处理方式的写作要领很简单,全文集中记录被访问者的口述,即把现场的记者和记者所提的问题都删除掉,或者非常淡化地处理,主要保留被访问者的谈话。
①其优点在于,它使得被访问者和读者之间形成一种直接交流,因而这种专访令人读起来更亲切、可信。“口述实录”的叙述方式,适合作一些现身说法的专访,例如个人经历、人生感怀、喜怒哀乐,也容易谈及思想心理、心灵深处的问题。
②这种叙述方式与问答整理式有一个共同的劣势:一般篇幅都比较长,而且如果被访者的谈话不生动,文章可能空洞苍白,削弱其可读性。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