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安徽师范大学Z0403西方美学史(同等学力加试)之《西方美学史》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 摘要
一、简答题
1. 柏拉图的迷狂说。
【答案】(1)“迷狂说”
“迷狂说”是柏拉图提出的命题,他认为高明的诗人都是凭灵感来创作。“迷狂说”包含两层舍义:一是“神明凭附”,它是“迷狂说”的基本内涵,即神灵凭附在一般诗人身上,使其打造出动人的诗歌作品;一是“灵魂回忆”,它要比“神明凭附”更“高贵”一些。“灵魂回忆”中灵魂对美的追求不是出于被动的“神灵凭附”,而是出于某种对理念美的怀恋,因而是自觉的灵魂,这种自觉的灵魂按照美的阶梯有汷序地逐步上升。
(2)“迷狂说”的理性主义立场
柏拉图的迷狂说揭示了灵感的来源和非理性特征,并极大地弘扬了非理性精神,但迷狂说在他整个理性主义体系下仍坚持了理性主义的立场。
在古希腊,迷狂往往是与宗教巫术联系在一起的,柏拉图沿用了这一观念,认为神圣的米矿石“神灵的票赋”,在柏拉图看来,灵魂依附肉阼只是暂时现象。它本质上是努力向上的,竭力挣脱肉阼,飞升到天上神的世界,即永恒普遍的“理念”世界。如果它再次依附于肉睞,投身人世时,人世的事物使它依稀回忆“理念”世界的美的景象时,创作者欣喜若狂、眷恋爱慕的愔绪。但是,这种境界并不是丧失理智、陷入激情的泥潭而不能自拔,而恰恰是热爱理智而置世俗一切于不顾,才被执著于尘世幸福的人说成是迷狂。因此,迷狂说本质上是理性主义的。
2. 试比较《日瓦戈医生》和《静静的顿河》的思想内涵和艺术风格。
【答案】苏联反映十月革命这段历史的长篇小说中,肖洛霍夫的《静静的顿河》属于悲歌,帕斯捷尔纳克的《日瓦戈医生》则是哀歌。二者的写法不同,格调各异,共同组成了那个时代的完整画面,各有明显的价值。
(1)《日瓦戈医生》的思想内涵和艺术风格
《日瓦戈医生》是帕斯捷尔纳克一生诗歌与小说创作的总结。小说头绪繁复,主要以日瓦戈和情人拉拉为线索,串联出一批人物,意在展现其社会和家庭两个主题. 日瓦戈在父母双亡后。10岁时被托给一位教授抚养,与教授之女冬尼妞自幼相伴. 长太后分别学了医学和法律,大学毕业即结婚生子,
①小说很好地表现了社会主题
作者通过十月革命和内战前后十年的经历,塑造了一位诚实、正直,但思想极为矛盾的俄国旧知识分子形象。日瓦戈医生熟谙旧俄的腐败,所以由衷地欢迎十月革命,称之为“从未有过的壮举,历史上的奇迹”。但他对革命后的战乱和困境颇感迷惘,对无论白军还是红军的暴力都表
示反对,反映了旧知识分子内心矛盾和曲折经历。作品描写了革命暴力的失误和造成的惨相,较对军入和多方面地表现了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以及革命时期社会付出的沉重代价,作者的写作方法与以往的这类作品不同,别具一格:虽然仿是现实主义,但已不局限于此了,而是加入了许多非现实主义的成分,例如象征、意象、浪漫主义等等.
②小说细膩地描写了家庭情感问题
书中更为震撼人心的,是日瓦戈和拉拉曲折的爱情故事。其中,不但日瓦戈在社会动荡之中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事业、家庭,直至个人生活都无能自立,更谈不上实现理想。拉拉尽管美貌出众,异常真诚,但在少女时被诱骗,婚后又被弃,并因为帕沙的政治“问题”而受牵连,竭力逃避被抓捕,这样两个具有敏感心灵的人遭遇在一起,两情相悦,互相理解。一个是理想幻灭、有才华却不得施展而厌倦革命和战乱;一个是美丽善良,私生活上却屡遭厄运,为避免受政治株连而躲避革命,恰似“红颜薄命”。他们在乱世中碰在一起,演绎出一幕幕激荡人心、引人同情的爱情场景。
⑵《静静的顿河》的思想内涵和艺术风格
在《静静的顿河》中,尚洛霍夫以悲悯的情怀,通过描写主人公葛利高里与时代的复杂关系,从普通人的角度反观大时代里的大变动. 从而唱出了一首人道主义的悲歌。《静静的顿河》全书四部八卷,140余万字,据统计共写了434人。而在这样宏大的篇幅中,主人公葛利高里的命运始终处于小说的中心位置。
①篇幅宏大,人物众多
《静静的顿河》在反映生活的深度和广度上,都称得上是史诗性作品。小说全面概括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到国内战争的整个时代风云变幻,既描写重大的政治历史事件,也描写硝烟弥漫的战场厮杀,同时还描写具有浓厚多土气息的哥萨克人的劳动、爱情和日常生活。
②人物上至将军统帅,下至一般群众,都塑造得很有个性
其中几个主要人物的形象尤为鲜明生动。沉看干练的施托克曼,对革命忠心耿耿的彭楚克,勇敢乐观而又鲁莽偏激的珂晒沃依,令人掩卷难忘。彼得罗的顽固粗野,米琪喀的下流残暴,李斯特尼茨基的阴险狡滑,也都鞭辟入里。妲丽证肮脏无耻,阿克西尼並热情砍荡,娜塔莉亚善良庄重,杜妮亚希珈天真活泼,这几个哥萨克妇女则描写得各具特色。
③小说对顿河草原的仕丽景色的描绘,对哥萨克人幽默风趣的语言运用,非常出色。
所有这些都显示了作家:深厚的生活积累和坚实的艺术功力。
3. 简述十八世纪意大利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概况。
【答案】(1)历史背景
①新大陆的发现使得商业中心移到大西洋东岸,意大利开始衰退,内部久不统一,各城邦互相倾轧,加之经济衰退,遂招来不断的外国的侵略。
②教廷和封建反动势力抬头,勾结外来侵略者欺压人民,镇压异端和农民暴动。
(2)文化概况
文化衰退是经济衰退,外族统治和天主教会势力重新猖獗的必然结果。
①文化教育都掌握在耶稣学会派的手里,思想在严厉的监督之下,稍触教廷的忌讳,便会视为“异端”而遭到残酷的迫害。
②在文学方面,法国新古典主义在十七八世纪意大利只发生过微弱的影响。
a. 格拉维拿的基本观点还是理性主义的,认为诗借具体感性形象来表现抽象概念或真理,只是为哲学服务,以比较通俗的方式教育人民。
b. 缪越陀里是一个新古典主义者
他把诗看作“道德哲学的比历史还更愉快更有用的女儿和助手”,更多的注意到美的问题。他认为意象有三种:
第一,单凭理智根据想象提供的材料来形成。
第二,由理智和想象合作来形成。
第三,由想象单独形成。
谬越陀里认为第二种是主要的,这是强调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统一。
③在哲学方面,尽管在迦里略的光荣传统影响之下,自然科学的研究还由陶芮切里等人一直维持下去,它对哲学并没有发生显著的影响,哲学还是以经院派的烦琐分析为主。
4. 简述莱辛在美学领域的主要贡献并分析《拉奥孔》中的“诗画界线”。
【答案】(1)莱辛在美学领域的主要贡献
通过他的名著《拉奥孔》,他指出诗和画的界限,纠正了屈黎西派提倡描绘体诗的偏向和文克尔曼的古典艺术特点在静穆的片面看法,把人的动作提到首位,建立了美学中人本主义的理想。
通过他的《文学书简》和《汉堡剧评》,和法国启蒙运动领袖狄德罗互相呼应,建立了市民戏剧的理论和一般文学的现实主义的理论。
(2)《拉奥孔》诗和画的界限
①莱辛从比较拉奥孔这个题材在古典雕刻和古典诗中的不同的处理,论证诗和造形艺术的区别,从具体例证抽绎出关于诗和造形艺术的基本原则。
②莱辛拿雕刻和诗比较,发现一个基本的异点:拉奥孔的激烈的痛苦在诗中尽情表现出来,而在雕刻里却大大地冲淡了。
③莱辛从三个观点来考虑诗画异同问题
a. 从媒介来看
画用颜色和线条为媒介,颜色和线条的各部分是在空间中并列的,是铺在一个平面上的;诗用语言为媒介,语言的各部分是在时间雕刻中先后承续的,是沿舂一条直线发展的。
b. 从题材本身来看
题材有靜止的物体,有流动的动作:而物体各部分也是在空间中并列的,动作也是在时间中先后承续的,因此画的媒介较适宜于写物体,诗的媒介较适宜写动作。
c. 从观众所用的感官来看
画是通过眼睛来感受的,眼睛可以把很大范围以内的并列事物同时摄入眼帘,所以适宜于感受静止的物阼;诗是通过耳呆来接受的,耳呆在时间的一点上只能听到声音之流中的一点,声音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