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北京大学新媒体研究院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专业硕士]之新闻写作教程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新闻素描与花絮在写作方法上有何区别?

【答案】新闻素描也称特写性消息,实际上就是微型特写,它运用“再现”手法,文字简练、篇幅短小,是典型的描写性消息。花絮可谓描写性消息中的“简讯”,是“单细胞”的新闻特写。二者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区别:

(1)题材上,新闻素描题材分量较重,描写场面较完整,而花絮从侧面入手,选取重大场面中一些小的场景、小的情节进行描述。另外,花絮篇幅更短小。

(2)写作方法上不同

①新闻素描的写作方法

a. 灵活安排文章结构,可以基本按时间顺序行文,不受倒金字塔结构的束缚。b. 注重典型细节的描写以传达现场特有的气氛。c. 用自然、准确的文字再现事物本色,诉诸视觉,要用白描手法、恰当的词语,活画出真实的新闻场景,短小精悍。

②花絮的写作方法

a. 小角度:花絮着眼于大事件中的小事,只能从小处落墨,记者在采访中要善于抓拍小事,折射大事件的内涵、意义。

b. 大视野:花絮要有思想性,在大背景下选取花絮镜头。

c. 轻松幽默、亦庄亦谐:花絮以趣味性见长,写作要善于挥洒,不能拘束。

2. 突发性事件因其小可预知和灾难色彩给记者的采访带来了哪些困难?

【答案】(1)记者的采访写作大多在事件发生之后,很难在现场进行同时空的观察,不容易看到事件的发生过程,往往缺乏现场感受,只能靠事后寻访当事人和目击者,从他们的回忆中了解情况,勾勒事件的过程,然后向读者展现这个事件。即使赶到发生事件的“现场”,有时也只能依据“现场”的遗留物来做报道。

(2)突发性事件绝大多数是灾难性的,常常伴随有生命和财产的惨重损失,而我们的报道大多是去挖掘真相,追踪原因。因此,去调查这一事件本身必然牵涉到某些人的责任、名声和利益的损失,导致记者的采访常常受到封锁:当事人三缄其口,现场被破坏,为采访者设置重重障碍等。在这种情况下,拿到的材料就可能过于零碎,甚至可能是假相,这使得记者的调查更加扑朔迷离。这时候,记者面对的难题简直与公安人员相似。这种事件的调查,是对记者的正义感、责任心、洞察力和调查基本功的严峻考验。

(3)对突发性事件的报道,往往要求有较强的时效性。在事件的复杂程度和采写时效的压力

下,要十分警J 踢“失实”的陷阱。

(4)在市场经济的压力下,有些记者片面追求“卖点”,在突发性灾难的报道中,渲染恐怖镜头,展示犯罪细节,易造成负面的社会效果,这也是我们在采访写作中应该注意的。

3. 主体与导语是怎样一种关系? 如何理解主体的任务?

【答案】(1)主体与导语的关系

消息导语之后的部分称为主体,也有人称之为主干、正文。如果将导语比做“头”,主体便是“躯干”。消息要有一个精彩的导语,以便吸引读者; 导语之后,还必须有一个丰满的、文字讲究的主体,否则,同样不能算作合格的消息。主体必须紧扣导语做文章,不能转向,这是主体写作的大原则。

(2)主体的任务

①展开导语,使之具体化

为简洁突出事实中最具吸引力的内容,现代导语往往省略一些新闻要素,对事实的叙述也取概括的方式,难以揭示新闻主题。因此,还必须在导语之后,通过主体对新闻事实做出进一步的交代,通常包括两种情况:

a. 补足导语中尚未出现的新闻要素;

b. 将导语中高度概括的事实具体化。

②补充导语,令主体更丰满

即在导语所概括的新闻事实之外,增补新的内容,用来扩充新闻的信息量,扩大读者的视野,用来提升新闻主题的高度。

主体主要应注意以下两方面:

a. 补充带有因果性质的材料;

b. 在导语限定的事实之外,补充一些暗示性的情况。

③回答读者提出的问题

一篇合格的新闻作品,应能解疑释惑,清楚地回答读者渴望了解的问题。这个任务也只能由主体部分来承担。

④添加“作料”,令读者兴味不减

导语有导读的作用,主要通过新鲜、重要的内容,简洁生动的语言,引起读者阅读全文的兴趣。主体则应尽可能小断地提供“亮点”一一兴趣点,仿佛曲径通幽,让人感到总有一景在里头:

a. 运用“色彩”

新闻的“色彩”是指在简单事实之外,补充台前幕后鲜为人知、富有故事性和人情味的事实。 b. 打开包袱中的包袱,即“戏中戏”

例如报道某篇文章、某部戏剧或电影获奖,报道某部小说将被改编成电影或电视剧之类的新闻,读者不仅对获奖一事感兴趣,也想知道这些获奖作品的内容是什么。

4. 用典型事实说话是用事实说话的一种重要方法,那么典型事实应具有什么特点?

【答案】用事实说话的第一种方法就是用典型事实说话。面对现实生活中大量存在的事实,记者首先要考虑的就是选择什么样的事实才能表达观点或倾向。在新闻报道中,事实选择得好,它可能有以一当十的作用; 反之,如果选择事实不准,即使用多个事实仍然无法清晰地表达观点。这种以一当十的新闻事实就是典型事实。典型事实的特点有:

(1)典型事实必须是鲜活的读者所未知的事实。这就要求首先判断出哪些事实是读者想知道的,并将其提炼出来,还可以放在导语中加以强调。

(2)它必须具有重要性而且是具体的事实。

(3)接近性可以强化典型事实。

(4)有的放矢也是选择典型事实的一个标准。

典型事实一般应该具有以上几个特点,实际上就是新闻价值的具体体现。新闻价值凝聚着新闻报道中的社会需要、受众需要,它取决于新闻所传递的信息满足受众的程度。因此,用典型事实说话就是选择最有新闻价值的事实说话。

5. 采写人物通讯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答案】“笔写真人”是最难的,同样,要写好一篇人物通讯也是具有很大难度的,记者在采写人物通讯时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1)选择新闻人物要贴近时代,贴近社会生活。

在新闻人物的选择上通常有两点要求:①能体现时代精神; ②能对人民群众有启发、激励作用。 人物通讯的采写对象总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产生变化,不变的尺度是他们的生活理念或人生教训切中社会话题,能吸引受众目光,并能从正反面引导社会舆论,为读者树立一个认识世界和判断社会价值的坐标系。

(2)凸显新闻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示其思想发展的过程。

人的心灵具有相似性,易于沟通,新闻人物的精神、思想情感是最容易感染他人、震动心灵的。在人物通讯的采写过程中,既要下功夫去捕捉、挖掘典型事实,又不仅仅着眼于报道事实本身,而是通过事例去表现人的精神境界和人生轨迹。

(3)通过讲述和再现人的行为,表现人物的个性。

只有通过讲述人物的故事,把这个人物有代表性的谈话、行为和情节表现出来,人物的性格和心灵才能再现出来。因此,人物通讯中要求较强的故事性和情节感,记者在采集素材时,要特别注意捕捉以下材料:①人物的骨干事例; ②凸显人物精神面貌的个性语言; ③具有代表性的细节。

(4)在社会生活的矛盾中表现人物。

表现一个人物,常常要抓住关节点的事实,也就是矛盾点的事实,看这个人在众多矛盾中如何做出了别人难以做出的选择。抓住矛盾点表现人物,在与读者沟通心灵方面具有普遍的规律。

6. 简述描写性消息写作的要求。

【答案】描写性消息的特点是“再现”,一一以文字重现新闻事件的现场情景。描写性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