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吉林大学行政学院640政治学原理与法学基础理论考研冲刺密押卷及答案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政治权利
【答案】政治权利是指在特定的经济社会关系及其体现的利益关系基础上,由政治权力确认和保障的社会成员和社会群体的主张其共同利益的法定资格。政治权利的内容是对于共同利益的主张,形式是社会成员和社会群体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法定资格,行为上表现为政治权利法定范围内的自主性。在现实政治生活中,它体现为个人政治权利和集体政治权利。
2. 政治参与
【答案】政治参与是指普通公民通过各种合法方式参加政治生活,并影响政治体系的构成、运行方式、运行规则和政策过程的行为。它是政治权利得以实现的重要方式,反映着公民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作用和选择范围,体现着政治关系的内容。
政治参与有以下几个特点:
①从政治参与的主体来看,政治参与是普通公民的政治行为。
②从政治参与的内容来看,政治参与是公民对于共同利益的主张行为。
③从政治参与的法定关系来看,政治参与是公民对于公共权力的政治权利、义务和责任关系。④从政治参与的外延来看,政治参与只局限于以合法手段影响政府的活动,而不包括非法的行为。 ⑤从政治参与的目标与对象来看,它不只是囿于政府决策,而是包括所有直接或间接同政府活动相关的政治生活。
3. 国家元首
【答案】国家元首是一个重要的国家机构。它是一个国家实际上或形式上的对内对外的最高代表,是国家主权的实际掌握者或象征,在国家机构体系中,实际上或形式上处于首脑地位。国家元首一般分为两种形式:即个体国家元首和集体国家元首。国家元首的职权主要是:公布法律; 任免国家机关中的高级官员; 召集议会,宣布戒严、大赦、紧急状态或对外宣战; 以国家最高代表身份对外交往; 代表国家颁布荣誉、授予荣誉称号和证书等等。
4. 国体和政体
【答案】(1)国体是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即哪个阶级处于统治地位,哪个阶级处于被统治地位。国体体现着国家的阶级本质和阶级利益内容。国家政权组织形式与国体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国体是政权组织形式的基本决定因素,国体必须通过一定的国家政权组织形式来反映和实现。
(2)政体,也被称为国家政权组织形式,是指一定社会阶级采取何种形式去组织那些反对敌人保护自己的政权机关。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政体类型的划分标准主要有两个:
①最高国家权力执掌者人数的多少;
②最高国家权力执掌者的产生方式和任职期限。从这两个标准出发,国家政体可以从总体上划分为君主政体和共和政体两大类。
5. 社会公共权力
【答案】社会公共权力是全社会范围内的政治权力,就全社会共同体来看,社会公共权力是以全社会成员的共同利益即社会共同利益为基础的。只有社会公共权力是政治权力,其他范围和层次上形成的共同力量只是社会或政治力量而不构成政治权力。社会公共权力在原始社会是社会共同体意义上的公共权力,在国家产生后,它表现为国家权力。由于私有制社会中剥削阶级的利益常常冒充为全社会的共同利益,因而剥削阶级政治权力常常以社会公共权力的虚幻形式出现,社会主义社会中的社会公共权力才在本质和形式意义上重新回归全社会的权力。社会公共权力所具有的特点:
第一,普遍性,它作用于全社会和每个社会成员,并在这个范围内普遍有效;
第二,至上性,它是社会范围中的最高权力,不允许同样范围和层次上其他同等权力的存在。
二、简答题
6. 简述影响政治参与的主要因素。
【答案】从国际比较的研究成果来看,一艘影响政治参与的卞要因素是:
(1)制度因素。一般情况下,公民是在一定的制度环境中参与政治活动的,制度本身界定了参与政治的资格、形式、范围等方面。马克思主义学者认为,尽管公民参与政治的程度与一国政治体制是否提供充分、平等的参政形式和渠道相关,但一国社会制度的性质与公民参与程度也有着密切的关系。
(2)社会困素。西力一学者认为,随着社会经济现代化的发展,较发达社会的政治参与受到包括教育、收入、职业团体、性别、年龄、宗教、人种、地区等方面的影响,并且这些因素之间具有较高的相关性。一般认为,政治参与水平较高的有:教育程度、收入、职业地位较高者、中年男性; 隶属于组织和社会团体的成员等。
(3)心理因素。政治参与者的心理状态直接关系到政治参与的水平和程度,参与者受到自己能够影响政治过程的感觉、政府或政治领袖的行为是否符合公众利益的态度、自己关注政治程度的感受等因素的影响。
7. 我国新兴社会组织产生的政治经济背景是什么?
【答案】(1)经济环境的变化
20世纪80年代社团在中国崛起的根本原因在于市场发育所引起的社会分化过程。经济体制变革的影响已远远超出其经济意义,它辐射至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并导致社会结构的重组。
① 经济改革导致社会主体分化。企业开始享有一定程度的自主权,不再完全是政府的附属物。农村家庭也成了独立的经济单位。企业和农民的这种主体地位的形成,必然伴随着新的利益要求
和新的权利的产生。为此,新的利益主体要寻求新的联结方式。
②改革促使社会结构分化。改革肯定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成分多样化的必要性和必然性。个体经济、私营经济以及外国资本和人员参与的合资与独资企业,都是全新的社会成分。这些新的社会成分在原来的组织体系中没有既定的位置,他们就形成了新的社会组织来保护自己的利益。 ③经济改革引起了剧烈的利益分化。市场的发育打破了以往由政府决定人们利益的状况,拉大了收入差距。在个人之间,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在地区之间,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利益分化在组织上的表现是形成和强化了人们的群体观念,出现了群体认同。观念的一致促使人们联合起来,为成员谋取利益。
④制度的变化。中国在法制和法治建设、党政关系、行政体制、领导制度、选举制度、监督制度、中央与地方关系等方面,都发生了重要变化,这些变化直接或间接地促进了民间社会的发展。
(2)政治环境的变化
①政府大幅度放权。
经济改革其实就是政府放松控制的过程,是政府向社会放权。一是政企分开,政府将经营权、人事权下放给企业,将大部分经济权力下放给社会。二是中央政府大幅度地将权力下放给地方政府,无论是在干部管理权、行政管理权和社会管理权方面,还是在政治决策与经济决策方面,以及在税收、则政和金融等方面,改革开放以后各级政府的权力都大大增加。三是政府对公民的管理逐渐放松,公民自由活动的空间前所未有地扩大。
②政府职能的转变。
改革开放前一个控制一切的全能主义政府,在1978年以后其职能发生了重大变化。一个总的趋势是,政府不断弱化其经济职能和社会职能,强化其行政管理职能。在大部分生产、经营、民事和文化、艺术和学术等领域,政府不再单纯地直接管理,而将部分职能交给非政府的行业协会、同业组织等。
上述经济环境和政治环境的变化使得民间组织迅速兴起并成长起来,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得以重组。
8. 试述西方总统制政府和内阁制政府的区别(从产生方式、组成原则和决策方式三方面分析。
【答案】总统制与内阁制的区别主要包括:
(1)从产生方式来看,西方总统制政府的行政首脑由公民普选产生,政府成员一般由总统提名,由国会批准即可; 采用内阁制的匡}家,其政府首脑一般是多数党的领袖担任,其内阁成员由首相提出并任命。内阁制政府的产生有三种方式:
①在议会下院选举中获得多数席位的政党组阁,该党党魁经国家元首任命后为内阁首相;
②在国会选举中获得多数席位的政党组阁,该党党魁经国会简单多数票选举通过以后,任内阁首相;
③由国家元首和议会议长共同协商产生内阁。
(2)从组成原则来看,总统制政府的组成原则一般是不相容原则; 内阁制政府的组成方式一般为相容性原则。
(3)从决策方式来看,总统制政府的决策方式是总统个人负责制,政府的政策由总统决定; 内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