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山西大学美术概论(跨学科加试)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为什么说艺术需要以情动人?
【答案】情感是指人的喜、怒、哀、乐等心理形式,它反映着人对外部世界的对象和现象的主观态度,是人对于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和目的所做出的一种心理反应形式。情感性是艺术的审美特征。一切文学艺术都是情感的艺术,没有情感就没有艺术。
(1)情感在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中具有重要作用。体现在:
①情感在创造艺术形象时的变形作用
a. 情感使艺术家观察到的是变了形的物象,情感使艺术形象对客观事物的形象有所改变。 b. 作家为了真实的表达感情的需要,可以对外在形象进行虚构、夸张处理。如《三国演义》在历史的基础上以“七分真实,三分虚构”完成,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全非历史人物的真实面目,使读者看到了一幅气势恢宏、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②情感在创造艺术形象中的动力作用
艺术创作的直接动因是情感,一切艺术都是情感的表现。例如,一九九九年五月,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出动了数千架飞机对巴尔干半岛上的小国南斯拉夫进行狂轰滥炸,并且丧心病狂地袭击、炸毁了我国驻南大使馆。这激起了中国青年艺术家的义愤,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学生在当天仅用三个多小时就创作完成了一幅巨型壁画《格尔尼卡——1999年5月7日午夜》,其中饱含着创作者的眼泪、激情和愤怒,饱含着中国青年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其视觉冲击力、精神震撼力和正义感召力在美国驻华使馆前的示威中充分显示了出来。
③情感在艺术欣赏中产生的美感作用
如高尔基曾谈到他幼时读一部小说时的心情:“我记得,我读福楼拜的《朴素的心》,是在一个圣灵降临节。傍晚,我爬到杂物间的屋顶上念这本书,因为要躲开那些热闹节日的人们。我完全被这小说迷住了,简直变成了聋子、瞎子。……为什么能够使我兴奋到这个田地,我实在难以理会。这里一定藏着不可思议的魔术,有好多次,我想在字里行间找出魔术的秘密,很机械地,像野蛮人所做的一样——我并不是故意夸张——把书面向太阳映照着望。”高尔基所说的“不可思议的魔术”即指美感或审美情感。正是这种审美情感,使人在欣赏艺术作品时能够完全迷恋,而感到非常兴奋、满足、陶醉。
(2)情感在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体现在:
①情感是一切艺术都必须具备的、不可缺少的本质特征之一
艺术形象特别是典型形象中,无不渗透着和凝聚着创作主体真挚的情感。在整个审美认识、审美创造以至审美欣赏的过程中,情感始终起着重要的作用。情感因素是艺术形象具有感染力的主要原因。
②情感是区分艺术形象和非艺术形象的界限之一
艺术形象是艺术反映社会生活的特殊方式,是通过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相互交融,并由主体创造出来的艺术成果,凝聚着创作主体浓烈的情感。
2. 简述美术发生理论中的游戏论。
【答案】游戏论是包括美术在内的艺术发生理论中较有影响的一种理论,它的代表人物是席勒和斯宾塞。席勒首先提出了艺术起源于游戏的观点。他认为艺术发生的真正动力是以外观为目的的游戏冲动,他既是人的感性冲动与理性冲动的辩证统一,也是人类脱离动物界的标志。席勒的游戏说强调了游戏冲动、审美自由与人性完善之间的重要联系,对于我们理解原始美术的审美发生具有重要价值。同时,他的游戏论中关于动物过剩精力的发泄与游戏之间关系的论述,对于我们从生物学的角度探讨人的本能冲动和需要对美术发生的作用也有启发性。斯宾塞发挥了席勒的游戏说,人们因此把游戏说称之为“席勒——斯宾塞理论”。
3. 如何理解美术作品的商品属性?
【答案】美术作品就其本质而言是审美对象,是精神产品。但在商品经济社会中,它又能成为美术市场中交换的对象,具有商品属性。所谓艺术的商品属性,就是至艺术作品作为劳动产品和交换物双重属性的统一,是市场附加在作品上的一种外在的社会属性。
(1)在一定条件下美术作品会成为商品。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美术作品是艺术家付出艰苦劳动所得的一种劳动产品,一旦这种产品(艺术作品)进入市场进行交换,换取相应的报酬,美术作品就成为商品。
(2)美术作品是一种特殊商品。首先,它是一个欣赏对象,是精神产品,具有不同于其他一般商品的特殊使用价值。其次,美术作品不同于一般产品的地方还在于‘已受到传统文化和当时社会各种思潮观念和风尚的影响。由于这两点,美术作品的价格在艺术市场的交换中并不一定能真正得到价值的实现。
(3)美术作品作为美术家的劳动成果,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大量的美术作品投入市场,美术作品与其他商品一样,变为可以交换的产品。它的价值就表现为交换价值即价格。美术作品的价值是内在艺术性范畴,价格是外在现象性范畴,美术作品的价值是在价格背后起调节作用的因素。美术作品价值大小由美术作品的艺术性、思想性和人们对精神文化需求所决定。
4. 简述美术的“审美”具有哪些特点? (美术的一般审美性格)
【答案】美术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和特殊的精神生产形态,以其审美的性格区别于宗教、哲学等其它意识形态:即它是以审美的方式掌握世界、反映和认识社会生活,并以审美的手段生产产品、创造精神成果。
(1)“审美”具有实践性与主体性的特点,关系到“审什么”和“由谁来审”。
(2)“审美”的第二个特点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美术创造是一种什么创造,美术作品是创作主体为着美的目的、按照美的规律而创造出来的事物,体现出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审美特
点。
(3)“审美”的第三个特点是它的形象性,形象性是一切文学艺术审美特性的核心性质,是区别于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根本特征。
(4)“审美”的又一个显著特点是情感性,一切文学艺术都是情感的艺术,没有情感就没有艺术。审美情感是艺术区别于哲学或科学的标志。
二、论述题
5. 谈艺术的形象性、真实性、典型性及其关系。
【答案】(1)艺术的形象性
①形象性是艺术的基本特征
形象性是文学艺术区别于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基本特征。按照一般的说法,艺术形象有三大特性:具体性、概括性、感染性。
②艺术形象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
a. 艺术作品都必须以感性的形态呈现在欣赏者的面前
第一,从创作过程来看
艺术形象有感觉、直觉的认识基础,任何艺术家都是从个别的、具体的生活感受开始进入创作的,并不是从抽象的概念出发或图解概念。
第二,从艺术欣赏的角度来看
作品的形象首先投之于观众的感官,诉之于观众的直觉。离开个别的、具体的、直观的可感性,形象便不存在,作品本身也不存在。
b. 艺术形象以可感的现象形态表现深层的审美情感和审美理想
艺术形象不仅仅是它的感性形式或感性因素,还必须以具体的感性形式表现深刻的理性内容,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
③艺术形象是主观与客观因素的统一
a. 浪漫主义艺术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浪漫主义艺术偏重主观的表现,强调情感与理想,浪漫主义艺术中的形象都有客观的基础和现实生活的来源。
德拉克洛瓦是浪漫主义艺术大师,他的代表作《自由神引导人民》中的自由女神形象是主观理想的象征,同时也是人民的化身,而这幅画所反映的正是1830年法国人民“七月起义”这一客观现实。
b. 现实主义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现实主义艺术偏重客观的再现,强调写实与逼真。但是现实主义艺术中的形象又都体现着艺术家的主观意识。现实主义艺术的代表画家库尔贝的《石工》、《割麦的农妇》等作品,真实地再现了十九世纪法国普通劳动人民的生活,同时融合了作者对于当时社会生活的独特认识和评价。
(2)艺术形象的真实性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