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苏州科技大学美术概论(同等学力加试)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述巴洛克建筑。

【答案】巴洛克建筑起源于十七世纪的意大利,将原本罗马人文主义的文艺复兴建筑,添上新的华丽、夸张及雕刻风气,彰现出国家与教会的专制主义的丰功伟业。巴洛克风格表现在造型艺术的所有方面,它服务于教会上层和宫廷贵族,讲求富贵与豪华,强调感官享受,具体到建筑上的特征是:

(1)强调实体与空间的运动感,一改文艺复兴建筑简练庄重的水平线造型,大量采用曲线与曲面,构造丰富多变。

(2)大量使用贵重材料,充满装饰,极力炫耀财富。

(3)将建筑与雕刻、绘画结合起来,通过富丽的装饰、大面积的壁画、动势强烈的雕像和绚烂的色彩来营造一种舞台般的幻觉效果。

(4)追求新奇,巴洛克建筑风格独特,追求新颖。

(5)趋向自然,城市和建筑常有一种庄重感,刚劲有力,充满欢乐和兴致勃勃的气氛。

2. 简述苏轼“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作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的含义。

【答案】(1)此诗的意思是:“评论画的好与不好,如果以形似为标准,这样的见识跟小孩子差不多。作诗作的像本诗一样,一看就不是诗人。诗与画有着共同的美学标准,即天工与清新。”“天工”意谓出于自然,无需雕琢,凡出自“天工”者,必有创始人的个性,给人以清新之感。

(2)苏轼的“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诗画一律,天工与清新。”促进了中国画抒情写意体系的形成,并且为“文人画”奠定了理论基础。此诗强调的是在形似的基础上更深一层,即表达出作品的内在精神,使其形神兼备,气韵生动。他只是反对那些强调以形似为满足的绘画方法而己,在其创作观点上并不否认“形似”。

(3)中国画所追求的“神似”,是指借物咏志,要表现出作者的思想志趣与哲学思想,真实地反映意境,追求一种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这要求画家不仅应具备精湛的造型技巧和高超的绘画功力,而且还要具备深厚的文化艺术修养。如果不具备这些,是画不好画的,艺术形象要抓住对象的本质特征,加以突出表现,只有把构思中典型化了的人物或者景象加以强调、夸张,这样才能使绘画作品比现实生活更高、更集中、更理想,也才能引人入胜,打动人心。

3. 比较艺术作品中“典型”与“意境”的异同。

【答案】“典型”和“意境”都是艺术创作中的高层次形象,是艺术家的最高追求,也是最富于审美价值的艺术形象和境界。

(1)“典型”与“意境”的相同点

①二者同属于美学范畴;

②二者均具有丰富而深邃的内在意蕴;

③在被欣赏接受时,典型与意境都能够产生较为强烈的情感冲击力和心灵震撼力,充分地调动起欣赏者的联想和想象,激发起欣赏者投入再创造的状态之中。

(2)“典型”与“意境”的区别

①二者含义小同

a. “典型”的含义

“典型”是具有鲜明独特的个性与广泛深刻的共性,并达到了共性与个性完美结合的艺术形象,是高度完满的统一。

b. “意境”的含义

“意境”是指艺术形象或情境中呈现出的情景交融、虚实统一并能够蕴含和昭示深刻人生哲理及宇宙意识的至高境界。它是主体情感与客观形象的有机统一。“意”侧重于艺术家情志、理想的主观创造,是情与理的结合; “境”侧重于生活形象的客观反映,是形与神的统一。

②二者在艺术作品中的侧重点不同

典型以再现为主,注重写实,以人物塑造见长,比较直接地反映生活; 意境则以表现为主,注重抒情,以情景交融的画面见长,对社会生活的反映比较间接。

③二者具有不同的特征

典型的特征主要体现特殊性与普遍性的统一; 而意境的特征主要表现于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更能激发起人的美好联想。可以说典型的意义更多诉诸人的理性思考,而意境的价值更多引发人的情感联想,二者在审美效应上有一定的差别。

4. 如何理解美术发展的他律性(社会制约性)?

【答案】美术是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和变化而发生变化的,美术的发展是不可能不受到社会生活的制约的。

(1)经济与美术发展。

①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中,经济基础决定着上层建筑,美术的发展是决定于经济发展的。经济发展作用于美术首先表现在经济基础的变更促进艺术或早或迟发生变革。其次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互相适应会促使艺术的繁荣发展。另外,当旧的生产关系束缚了新的生产力,就会为反映新兴社会力量的、进步新的生产力助威,从而促进艺术的发展。最后,政治、宗教、哲学、道德等其他社会意识形态影响艺术发展时,其背后还是经济因素在起决定性的作用。另一方面美术同时反作用于经济社会发展。

②不平衡性的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历史发展不同时代作纵向比较,艺术与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二是对同一时代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作横向比较,艺术与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三是对艺术内部不同的艺术种类作比较,艺术与经济的发展有不平衡性。

(2)社会意识与美术发展。美术的发展必然地受到各种社会意识的影响。

①神话不仅在原始活动中充当重要角色,而且影响各时期、各民族的艺术,是艺术创作的土

壤;

②政治思想和伦理道德观念是制约和影响美术发展的重要因素;

③宗教牵动和制约美术的发展;

④哲学影响着美术的创造观念。

总之,艺术受制于经济基础和其他社会意识,艺术同时也积极地反作用与经济基础和各种社会意识。美术既不是经济的直接反映,也决不是其他社会意识的简单工具。

二、论述题

5. 结合艺术实例,谈谈你对艺术创造中“胸有成竹”观点的理解。

【答案】胸有成竹表面上看只是在解决绘画创作中意象构想与笔墨表现的关系问题,实质上则包蕴厂多方面的理论思考,从根本上划清了文人画家与“画工”之间的界线。

(1)胸有成竹——心物契合。

胸有成竹,肯定了绘画创作中心与物的契合交融,画家与竹,在审美意义上的交融是画竹的艺术前提。所谓“得成竹于胸中”正是对这一艺术前提的形象表述。一方面作为外物之“竹”摆脱了纯客观状态进入画家“胸中”化为了画家生命的组成部分,另一方面,画家也不再处于封闭的主观状态而是敞开心扉将竹纳入了自我的胸怀。得成竹于胸中,所实现的心物交融既不意味着物对心的湮没也不意味着心对物的占有而是一种自然的契合,是“化”。

(2)胸有成竹——意象也。

胸有成竹突出了绘画创作中意象孕育生成的重要意义。“成竹”之“成”含有完成和定型之意。此处所要求的完成和定型,还不是就最终呈现的绘画形象,而是就画家头脑中构思的艺术意象而言的心与物交融后向艺术的转化,正以艺术意象的诞生为标志。苏轼所言的“成竹”就是指画家基本构思定型但尚有待于以笔墨加以表现的艺术意象。“成竹”之“成”包括了完整和浑然一体的意思,而胸中之竹,本身即是一个有机的生命形态和连续的生命轨迹。

(3)胸有成竹与胸中无竹并不矛盾。

苏轼讲胸有成竹,郑板桥却讲胸无成竹,似有故作惊人之语的嫌疑,然而深入辨析之后则不难发现,郑板桥并非在做单纯的翻案文章。在对绘画创作艺术状态的把握和揭示方面他既延伸了文人画理论的传统,又确有独到推进的做法,文人画竹胸有成竹,郑板桥画竹胸无成竹,有成竹无成竹其实只是一个道理,郑板桥并未完全抛弃或者背离胸有成竹的基本思路,他是肯定绘画创作在笔墨表现之前要进行孕育意象的艺术的构思的。也就是说他肯定画竹之前须胸中有竹,艺术意象的构思成熟固然重要,但终究不是绘画创作的完成,一般的情形是画家最后落实于笔墨的绘画形象与构思阶段生成的艺术意象之间总会存在着或显著或细微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