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中南民族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摘要

一、简答题

1. 从比较文学接受的视角讨论中国现代文学对西方其他文学思潮的接受及过滤。

【答案】(1)中国现代主义文学的发展与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存在差别

从总体上看,山于受到独特的传统文化、政治和经济环境的影响,中国现代主义文学的发展并没有像西方现代主义文学那样形成系统的理论或者严格意义上的流派,也没有像西方现代主义文学那样取代过现实主义文学和浪漫主义文学的地位而以主流形态占据文坛盟主的位置,并掀起一个具有连续性的波澜壮阔的运动。

(2)中国现代主义文学对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接受和过滤具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

在经历了30多年的对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接受影响历程之后,中国现代文学不仅实现丁在文学观念与文学母题等方面由传统向现代的革命和转型,从而使中国现代文学与世界现代化的文学思潮成功地进行了汇合;

(3)中国现代主义文学在立足本土的基础上,对西方现代主义文学进行了改造,从而丰富和发展了现代性的内涵和外延,开启了一条开放性与内生性相融合的、无限敞开的现代性意义生长之路。从比较视域对中国现代主义文学与西方现代主义文学进行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之比较研究的意义也正在于此。

2. 简述在女性主义方向下对精神分析的探讨。

【答案】精神分析的女性主义者都承认,弗洛伊德、尤其是他的弟子海伦娜·多伊奇和埃里克·埃里克森的理论对妇女受压迫起了作用。尽管如此,她们还是相信,倘若女性主义者重新解释弗洛伊德的文本,通过抛弃它的生物决定论,强调俄狄浦斯阶段而不是强调人类性发展的俄狄浦斯阶段,或者通过以非父权的声音来讲俄狄浦斯的故事。那么,弗洛伊德的文本也可以被用来实现女性主义的目标,正如反之它可以用于非女性主义的目标一样。

(1)反思弗洛伊德的生物决定论

早期的女性主义精神分析学家如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卡伦·霍尔内和克拉拉·汤普森,他们都主张:妇女(和男人)的社会性别身份、性别行为和性取向不是生物学事实的结果。相反,它们是社会价值的产物。他们坚持认为,女人的生物性不是她的命运一一她之没有阴茎的确很重要,但这个重要仅仅是因为社会恰恰是赋于了男性以优越于女性的特权,由此,这三位理论家中每一位都对赋予妇女权力作出了贡献。

(2)支持或反对双亲共同抚育的女性主义者个案

精神分析的女性主义者多罗西·丁内斯坦、南西。乔多罗坚持应该更多地聚焦于性心理发展的前俄狄浦斯阶段,而不是仅仅关注俄狄浦斯阶段,通过这样的研究,她们能够更好地理解父权社会如何以创造和维持男性统治的方式来建构性欲与社会性别。根据丁内斯坦和乔多罗的看法,有

关作为个人和社会的男人和女人,这里的许多失误可以追溯到这一事实,即妇女承担了全部或大部分抚养子女的职能。如果男人和女人一样承担抚养重任,子女就能在成长的过程中认识到,父亲和母亲都有同样的力量和弱点,人类处境的问题不能归咎于男人,也不能归咎于女人。

(3)发展女性主义对俄狄浦斯情节的再设释

朱丽叶·米切尔表示同意弗洛伊德的观点:俄狄浦斯情境是普遍存在的; 她意味着,没有对乱伦的禁止,人类社会就不可能存在。男人交换女人而不是相反,这正说明了人类社会的父权制特征。米切尔认为,交换妇女这一律法,深深植根于人类的无意识,在个人解决俄狄浦斯情结的痛苦阶段浮现出来。因为男人不再需要通过交换女人来建立社会,米切尔推论说,俄狄浦斯情结现在可能成为多余的奥特纳坚持认为,人们把权威、自主性和普遍性归之于男性的,而把爱、依赖和个别性归之于女性的,但这些对于俄狄浦斯情结并不是最重要的。社会性别结合关系仅仅是儿童接触男人和女人的经验的结果。社会如果改变儿童接触男人和女人的经验,也就会改变他们关于“男人特性”和“女人特性”的观念。

综卜所述,在女性主义方向下对精神分析的探讨,主要涉及生物决定论,男性和女性在抚育子女的角色扮演以及对俄狄浦斯情节的诊释等方面。她们认为弗洛伊德的文本具有巨大的阐释空间,可以用来达到女性主义的目标。

3. 80年代以来,比较文学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走向如何?

【答案】(1)80年代以来,围绕比较文学和各种新理论的关系学者们展开了论争

①在文化研究热潮的冲击和推动之下,比较文学界对文化理沦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而且在文本研究中引进文化比较的视角,在文化层面上探寻根源,追求具有文化意义的结论,呈现出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相结合的趋势。

②有人看到比较文学已经被文化研究“淹没”,担心比较文学又一次面临“危机”。佛克马教授1982年的论文《比较文学和新范式》极富挑战性,他指明比较文学不应该排斥理论,相反,“文学的理论化研究在提供方法论基础的同时,加强和促进了比较研究”。佛马克试图在维护韦勒克等学者所强调的文学研究的人文主义精神的同时,为比较文学扩大领域、引进新方法、新理论提供空间。

③与佛克马相反,老一辈学者如韦勒克、雷马克、奥尔德里奇、乌尔利希·韦斯坦因等也分别在80年代发表论文,提出谨慎对待新理论的态度,认为新理论没有为比较文学提供什么实质性进展。

(2)进入“多元文化主义”和“全球化”时代,比较文学应向何处的争论更激烈

①1992年美国比较文学学会委托伯恩海默主持了一个十人委员会,讨论学科发展现状,并于1993年提出一份报告,题目为《跨世纪的比较文学》。报告指出了比较文学的两个发展方向:一是放弃传统的欧洲中心论,将目光转向全球; 二是研究重心由文学转向文化产品或其他话语形式。

②虽然比较文学的面貌日新月异,老问题(“我们是谁? 我们向哪里去? ”)仍然没有得到解决,因此也就始终无法摆脱危机和焦虑意识。如今,这些问题仍在讨论之中,而且很难得出结论,比较文学的危机和焦虑仍然没有彻底解除。

正是这种强烈的自我反省意识和不断探求的精神使比较文学获得了勃勃生机,并始终保持在人文学科的前沿。让我们期待所有比较学者以及一切热爱文学和有志于从事文学事业的学者、学生共同探索和塑造比较文学的美好未来。

4. 怎样从国际学术视域的角度理解赛义德后殖民批评对“东方”的定义?

【答案】从国际学术视域的角度理解赛义德后殖民批评对“东方”的定义,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赛义德在操用“东方”这一概念时,挟带着一种极端狭隘的“东方”地域独占性,他把西方从事东方学研究之学者所描述的“东方”在表述上仅仅局限于亚洲中东的印度和巴勒斯坦地区。“东方”这个概念不再简单地是一个作为亚洲东方一的代名词,也不再是从总体上指称遥远、新异的地方一,它在严格的意义上指的是伊斯兰的东方。

(2)从国际学术视域来看,赛义德的后殖民批评把伊斯兰文化从第二世界带到国际舞台卜,把自己置放在伊斯兰教传统与基督教传统的文化与信仰冲突中,使自己成为越发有争议的人物而显赫起来。从而,也使中国等其他非伊斯兰文化比较文学研究者的“东方”权力失落了。

5. 比较文学研究中对话的两个层面内涵是什么?

【答案】比较文学研究中对话的两个层面内涵主要是:

(1)对话是比较文学研究的一种操作方法,它是一种话语形式。即用“非我的”和“他者的”眼光来看待所研究的对象,把不同民族的文学视为各自独立、各具特色的、相互平等的、能够展开对话的双方,对话主张破除一切形式的中心主义,实现各民族文学问的友好交流。

(2)对话是一种具有哲学蕴涵的视角和态度,它是一个理论概念:即对话这一概念具有抽象意义上的哲理意味,它指向平等、开放、无中心、非定型等理论特征。

6. 并无“比较文学”之名的中国学术为什么又有事实上的比较文学研究?

【答案】并无“比较文学”之名的中国学术又有事实上的比较文学研究的原因在于:

(1)中国古人向来强调“通达”

主张只有从多个角度来观照才能看清“庐山真面目”。中国古人常说要“圆鉴”、“通达”、“达观”,即是此种观念的表现。

(2)中国古代的学术研究也是如此,常从不同的视点来进行“散点透视”

这种观照习惯的缺点是不易形成固定的专业意识,但对于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国界与跨学科的比较文学来说,却是一种十分难得的先天性优点。

由此可见,只要与外来文化有相对深入的交流与接触,中国人便极易产生一种不期而然的“比较文学”意识与眼光。而中国自秦汉以来,便与西域一带的国家乃至更远的阿拉伯国家有着频繁的接触与交流。

二、论述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