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中华稻蝗是我国水稻大害虫,其发生日趋严重,本文对该害虫的形态、生物学及生态学进行了初步的研究,旨在为预期预报及防治工作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与1993年开始,止于1995年,观察点为陕西长安和汉中两地稻区,主要结果如下: 1、胚胎发育外部形态的研究 在25℃下胚胎发育大约需要30天,据外部形态,可把胚胎的整个发育过程分为10个阶段,对各个阶段的外部形态进行了描述。 2、各龄蝻的龄期识别 中华稻蝗各龄期(尤其低龄蝻)的个体大小有重叠,外形上十分相像,不宜鉴别,室内饲养和田间抽样表明,中华稻蝗在陕西有6龄,对各龄蝻的触角节数、复眼色素带、翅芽的形状外生殖器得形状、前胸背板的上缘及下缘长、体长和后足股节长8个数量性状还作了ANOVA分析,旨在找出简单易行的鉴定特征。结果表明,中华稻蝗各龄蝻在这8个性状上均有差异,通过翅芽的形状、外生殖器和复眼色素带3个方面迅速准确的区分个龄蝻的龄期及性别,复眼色素带数目不仅可以用来鉴定龄期,还可以初步确定同一龄内的阶段。 3、卵发育起点温度及有效积温的测定 使用15℃、20℃、25℃和30℃的恒温箱对长安县、汉中地区及实验室种群的中华稻蝗卵之发育起点温度及有效积温的测定:长安的中华稻蝗卵的发育起点温度及有效积温分别是:15.7℃、234日度,汉中地区的为:16.7℃、238日度,实验室内的为:16.1℃、296日度,实验发现长安县中华稻蝗卵有滞育现象。 4、食性选择 通过对残留与粪便中的植物表皮细胞的鉴定,对中华稻蝗蝻及成虫的食性进行了研究。该害虫取食范围比较广,取食的种类有:水稻、稗草、水芹菜等10种植物,但主食禾本科植物。 5、生殖生物学 对交尾、产卵的特点及卵巢的形态进行了观察,雌雄成虫羽化后大约30天即可性成熟交尾,根据卵黄的大小及侧输卵管的形状我们制定了中华稻蝗卵巢发育分级标准,室内试验发现,雌虫喜欢把卵产于有植被、土壤硬度低、湿度大的土壤中,在野外,多产于省有杂草的稻田田埂和稻茬中,对产卵环境表现出了一定的选择性。 6、种群空间动态 1龄蝻和2龄蝻主要集中在稻田及稻田田埂上,从3龄蝻开始,逐步向稻田中央移动,到4龄以后整个稻田均有分布,到产卵期,又返回到稻田边缘及田埂进行交尾河产卵活动。 7、长安县和汉中地区两地中华稻蝗种群研究 在此,我们对中华稻蝗(成虫)的11个性状进行了测定,同时建立了判别寒暑,V(雌)=-11.7+195.4H+1.9E/F+8.7MX+22.8F/C+0.3P-3.5MZ-102.8H/C-42.5F, V(雄)=17.1+30.2MZ+4.3F若V(雌或雄)〈0,则个体属于长安局群,否则属于汉中局群。 PCA(主成分分析)表明,长安和汉中的中华稻蝗在主成分分析图中沿第一主轴很明显的分成两个集团,长安和汉中的中华稻蝗在其他生物学方面如卵粒大小、胚胎的呼吸强度方面有明显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