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敦煌讲唱文学是敦煌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也是敦煌文学研究的重心。从上世纪至今,敦煌讲唱文学研究取得丰硕的成果。这些成果主要表现在:大量相关文献资料的整理刊刻;对敦煌讲唱文学的文体类型辨析越未越清晰;另外,还能运用新方法、新理论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深入系统的分析研究等方面。20世纪敦煌讲唱文学研究的成就极高,但也存在一些薄弱环节。比如属于叙事类型的敦煌讲唱文学,在中国通俗叙事文学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作用和影响,是有信史可证的通俗叙事文学的主要源头,但从这一方面的系统研究尚嫌不够。本人不揣谫陋,试图从这个角度入手,探讨敦煌讲唱文学的文学史意义和价值。论文共分四章。 第一章:敦煌讲唱文学的产生。本章分为五节,第一节分析敦煌讲唱文学兴起的文化生态大环境,即时代条件,敦煌讲唱文学兴盛的时代主要在中唐一五代以及宋初,敦煌讲唱文学之所以兴盛于这个时代,这与初唐上百年的开拓发展,以及各方面的积累有极大关系。初唐在贞观之后又出现开元盛世,当时社会经济空前繁荣,这为文化艺术发展提供了物质保障。唐统治者实行开明的文化政策而且又有以诗文取士的科举,刺激了文化教育的发展。随着城市的发展,市民阶层壮大,以往的抒情类文学不能满足人们的审美娱乐需要。这一时代需要以叙述故事为特点的叙事文学,而且,各方面条件己准备成熟。第二节分析敦煌讲唱文学兴起的文化生态小环境,即地球条件,敦煌讲唱文学之所以兴起于河西地区的敦煌,也与这里得天独厚的地理瓤有密切关系。河西地区文化一向十分发达,“安史之乱”时,中原经历了长达八年的战乱,这里社会秩序基本安定,唐以来形成的文化生态环境持续保存直至宋初。第三节分析敦煌讲唱文学发展经过。第四节分析了敦煌讲唱文学的几个特征:(1)地域性(2)通俗性(3)叙事性。第五节分析敦煌讲唱文学的文体类型及特点。 第二章:敦煌讲唱文学的文化内涵。该章分四节。第一节分析敦煌讲唱文学中的儒家文化,敦煌虽为宗教圣地,但这里的传统文化渗透很深。敦煌儒学十分发达,从汉代至唐代这里鸿儒辈出,全国知名的学者和书法家张芝,索靖就是突出代表。儒家文化在敦煌讲唱文学中主要表现为对忠孝节义思想的宣扬。第二节分析敦煌讲唱文学中的佛教文化。敦煌作为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中转站,佛教文化比较发达。在敦煌讲唱文学中表现了佛教文化中灭欲修炼、六道轮回、因果报应等思想。第三节主要分析敦煌讲唱文学的道教文化,其中包括道教所宣扬的仙人、仙境、仙游、巫术施行、人仙交通。第四节分析敦煌讲唱文学的民俗文化,其中包括民间信仰、人生礼仪、民间文学。敦煌讲唱文学中以上几种文化是以互相融合,相互渗透的形式呈现的。 第三章:敦煌讲唱文学的叙事特征。本章主要借鉴叙事学理论从情节、结构、人物、叙述者、叙述视角及叙事修辞等方面展开论述。本章四节。第一节分析情节和结构。叙事学理论认为“故事”与“情节”有区别,“故事”是初级阶段的叙事形态,“情节”是高级阶段的叙事形态。敦煌讲唱文学己由以往的“故事”形态上升到“情节”形态,其情节有完整统一、丰富生动、曲折传奇等几个特点。结构也呈现多线复杂性的特点。第二节分析敦煌讲唱文学中的人物。神话故事和志怪志人小说中的人物是为情节服务的“行动者”,自身缺乏独立的个性。敦煌讲唱文学中的人物,己由以往通俗叙事文学中的“功能性”人物上升到“心理性”人物。多数作品能够全方位,多侧面,立体地塑造人物,其人物也有丰富的心理内涵。第三节分析叙述者和叙述视角,敦煌讲唱文学中叙述者与作者已分离开来,叙述者通常为说书人,他以局外人身份叙述故事,有时还忍不住站出来对故事中的人物或事件发表一些看法。敦煌讲唱文学作品也能灵活运用多种视角,尤其是内外视角交叉使用,能立体地反映生活。第四节主要分析敦煌讲唱文学所运用的叙事修辞,它们有排比、对比、反衬、双关、比喻、夸张。 第四章:敦煌讲唱文学对宋元以后世通俗叙事文学的影响。本章四节。第一节将敦煌讲唱文学放置在我国通俗叙事文学发展史上,纵向考察它们的价值和意义。我们看到它己由唐以前的自发阶段步入自觉阶段,从思想内容、体制、叙事艺术等几方面,它已趋向成熟,这为宋元以后通俗叙事文学繁荣打下坚实基础。第二、三、四节分别具体论述它对宋元以后通俗小说、戏曲、曲艺的影响,其影响主要表现在题材内容,思想倾向、体制、叙事艺术等几方面。 论文的主要结论为:敦煌讲唱文学是我国通俗叙事文学史上一个重要发展环节,无论思想内容还是表现形式,与前代通俗叙事文学相较都有质的飞跃,它在叙事形态上由自发阶段跨入自觉阶段,它为宋元以后通俗叙事文学的大繁荣奠定了坚实基础,它是宋元以后通俗叙事文化繁荣发展的先声。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