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802经济学综合之政治经济学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交换价值

【答案】交换价值是指一种商品同另一种商品相交换时的数量比例。一定量的某种商品可以按各种不相同的比例与许多其他商品相交换。因此,交换价值不只一种,而是多种。不同商品可以按一定比例交换,说明它们之间存在一种可以使它们相等的共同东西。这个共同东西不是商品的使用价值,因为使用价值千差万别,无法进行比较。撇开商品的使用价值,商品还有另外一个属性,即都是人类劳动的产物,其中凝结着一般人类劳动,它构成商品的价值。所以,价值是决定商品交换比例即交换价值的基础。也就是说,商品之所以能按一定的比例相交换,是因为它们含有相同的价值量。

2. 货币乘数

【答案】货币乘数又称为货币创造乘数或货币扩张乘数,是指中央银行新增一笔原始货币供给使活期存款总和(亦货币供给量)扩大为这笔新增原始货币供给量的倍数。

如果是活期存款,将通过活期存款派生机制创造货币,公式为和。如果在存款创造机制中还存在现金流出,即贷款并不完全转化为存款,那么货币创造乘数为:,其中r c 为现金一存款比率。

此时,仅把活期存款考虑为货币供给量。如果把活期存款和通货都考虑为货币供给量,即M=CM +D,同时,引入基础货币H (银行准备金加上非银行部门持有的通货),此时的货币创造公式如下:

3. 折旧

【答案】折旧是固定资产折旧的简称,通常是指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由于磨损而逐渐转移到产品成本中去的那部分价值。它是由圆定资产本身的特点所引起的价值周转的一种特殊形式。企业的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通过损耗价值是逐渐移转到产品中的。为了保证再生产的顺利进行,固定资本全部磨损后要进行更新,即在价值上进行补偿,在实物上进行替换。为了保证固定资本及时更新,必须不断地把固定资本转移的价值从销售商品的收入中提取出来,以折旧基金的形式

加以累积。这种按固定资产的损耗程度进行补偿的方法称为折旧; 逐渐按损耗程度提取的那部分金额,称为折旧费。固定资产的折旧费是摊入产品成本的,以折旧费计入产品成本的过程,是固定资产在生产过程中的价值转移过程。折旧的计算方法由国家统一规定或由会计准则进行规范。一般是根据固定资产的原始价值及报废时的估计清理费和残值,按预计使用期限平均计算。

4. 土地价格

【答案】土地价格是指地租收入的资本化。原始的土地是天生的自然物,不是劳动产品,没有价值。但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土地被私人占有,能够给它的所有者带来地租收入,因而也可以作为商品买卖,也有价格。土地价格不是土地价值的货币表现,实质上是地租收入的资本化,即土地价格相当于一定量的货币资本,把这一定量的货币资本存入银行,每年所得利息等于购买这块土地后通过出租每年所获得的地租。

土地价格的高低,从理论上说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地租量的人小,二是银行存款利息率的高低。土地价格同地租量成正比,同银行存款利息率成反比。土地价格用公式表示为:土地价格

=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影响土地价格变动的因素还有供求关系以及其他因素,是比较复杂的。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土地价格有上涨的趋势。

5. 流动资本

【答案】流动资本是指以原料、燃料及动力、辅助材料等劳动对象形式存在的以及用于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生产资本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依据是二者在产品生产过程中价值周转方式不同。流动资本的特点是,在生产过程开始时一次性投入,其价值随产品的销售一次性全部收回。原料、燃料和辅助材料等在生产过程中一次性全部耗费掉,其价值全部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并从新产品的销售收入中全部收回,在下一个生产过程开始时重新投入。支付给工人的工资也是一次性支付。工人通过自己的劳动创造出这一部分价值,随商品销售一次性全部收回。

6. 经济效益

【答案】经济效益是指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人与自然物质变换过程中所取得的符合社会需要的标准质量的劳动成果与劳动占用和劳动耗费的对比关系。经济效益的核心是节约,主要是劳动时间的节约。它既包括与单位产品价值高低有关的劳动占用、劳动耗费和产品是否符合质量要求形成的节约,同时,还包括了产品是否符合社会生产比例的社会总劳动时间的节约。除此之外,经济可持续发展这一前提主要是指保护环境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因而它还包括了保护环境形成的节约和自然资源的节约。经济效益的概念包括了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产品质量三个方面。日前在我国工业部门和工业企业中,衡量经济效益的主要指标有工业增加值率、总资产贡献率(又称“总资产报酬率”)、资产负债率、流动资产周转次数、工业成本费用利润率、全员劳动生产率、产品销售率等。

7. 剩余价值

【答案】剩余价值是工人在生产过程中新创造的价值超过其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剩余价值被资本家无偿占有,体现了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按照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剩余价值可分为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绝对剩余价值是指违过延长工作时间从而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是指通过压缩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在早期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大都采用绝对剩余价值方法生产剩余价值,但由于劳动者的生理界限以及劳动者的斗争不断增加,绝对剩余价值生产越来越受到限制。后来资本家改用相对剩余价值方法来生产剩余价值。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与购买劳动力的可变资本的比率,它反映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程度。

8. 生产价格

【答案】生产价格是资本主义机器大生产出现后商品价值的转化形式,由资本主义生产费用加平均利润构成。从本质上说,商品是按照价值决定的价格出售的。但是各个生产部门由于资本有机构成不同,同量资本推动的劳动量是不等的,在剩余价值率相同的情况下,生产的剩余价值不同,从而利润率不同。由于等量资本要获得等量利润,资本便不断从利润率低的部门向利润率高的部门流动,使不同部门的利润率趋于平均,形成平均利润率。

随着平均利润率和平均利润的形成,商品的价值就转化为生产价格。这时商品就按生产价格所决定的价格出售。由于许多部门获得的平均利润与本部门生产的剩余价值在数量上不等,因此绝大多数部门商品的生产价格会偏离其价值。

生产价格形成以后,市场价格将围绕生产价格而上下波动,这只是价值规律作用形式的变动,而不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因为从整个社会来看,平均利润总额等于剩余价值总额,而且生产价格是以价值为基础的,其变化归根结底取决于价值的变化。

二、简答题

9. 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是什么?

【答案】(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指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市场经济。它是以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为基础的经济模式,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的一般市场经济的共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经济关系市场化; 二是企业行为自主化; 三是宏观调控间接化; 四是经济管理法制化。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的特性,是指作为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具有的规定性,也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结合而形成的制度性特征。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特有的,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区别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本体现。

(2)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