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沈阳音乐学院专业理论之西方美学史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要介绍《论素朴的诗与感伤的诗》一文。
【答案】(1)《论素朴的诗与感伤的诗》的意义
它在近代是第一篇论文,认真地企图确定古典主义文艺与浪漫主义文艺的特征和理想,给予它们以适当的评价,并且指出这两种创作方法统一的可能性。
(2)论文的思想内容
席勒从分析人对自然的爱出发。他所理解的自然是广义的,包括外在自然(现实)和内在自然(人的本性)。
(3)素朴诗人和感伤诗人产生的原因和心里特征
诗人或则就是自然,或则追寻自然,二者必居其一。前者使他成为素朴的诗人,后者使他成为感伤的诗人。
(4)素朴诗人和感伤诗人的比较
①这两种诗人由于社会情境所造成的心理类型不一致,在艺术创作方法上也就不同
a. 在讨论这种不同时,席勒在西方美学史中首次明确地指出古典主义(实即现实主义)的摹仿现实与浪漫主义的表现理想的分别。素朴诗人所反映的是直接现实,感伤诗人所反映的是由现实提升的理想,前者是纯粹客观的,后者是透过主观态度来反映客观世界的。
b. 席勒有时把素朴诗与感伤诗的对立看作“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的对立,席勒在指出素朴诗直接反映现实,感伤诗表现理想之后,接看就指出这两种创作方法是可以统一的。
②素朴诗是纯粹客观的,感伤诗是要表现诗人主观态度和情感的
这个分别的根源还在于素朴诗人坯没有把主体(人)和对象(现实)看成对立,而感伤诗人则相反,要透过已分裂独立的主体来看已分裂独立的对象,这就是所谓“把现实提高到理想”来看。这中间还可看出自发与自觉(“反思”)的分别。
③就一般说,素朴诗属于尚在自然状态的古代,感伤诗属于已开化的近代。
④素朴诗只有一种处理方式,因为它“追随单纯的自然和感觉,局限于对现实的摹仿”。至于感伤诗人则“要应付两种互相冲突的东西”,现实和理想,这双重原则究竟是哪一个占优势,就决定在处理方式上可以有分歧。
(5)感伤诗的种类:讽剌诗或哀挽诗
①讽剌诗
“把现实写成引起反感的对象”现实之所以引起反感,是因为它与作者的理想发生矛盾,讽剌诗是作者凭理想对现实的批判讽剌诗在性质上可分两种:
a. 惩罚的讽剌诗须真有崇高的性质,最好的例子是斯沃夫特和卢骚。
b. 嘲笑的讽剌诗须具有美的性质。后一种不应流于“玩笑”,否则就会失去对无限的向往.
②哀挽诗:“把理想写成令人向往的对象”
a. 哀挽诗的分类
“自然和理想或则是哀伤的对象,即自然是描绘为已经丧失去的,理想是描绘为尚未达到的;或则是欣喜的对象,即自然和理想都表现成为现实。前一种是狭义的哀挽的诗,后一种是最广义的牧歌性的诗。”
b. 哀挽的诗是对现实缺陷的惋惜,牧歌性的诗是把理想表现为已成现实而加以欣赏,它所写的是处在童年状态的“天真而快乐的人类”。
2. 简述亚里士多德文艺思想的特点并做一评价。
【答案】(1)亚里士多德文艺思想的特点
亚里士多德的文艺思想由于受到赫拉克利特的影响,不但有些唯物主义因素,而且有些自发的朴素辩证法的因素。
①诗的真理是普遍与特殊的统一,这不但已建立了典型说,而且也已隐含黑格尔的“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那个定义;
②艺术反映现实,但须经过理想化,“照事物应当有的样子去摹仿”,主观理想应与客观规律符合,这里已见出“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③艺术是有机的整体,部分与全体密切联系,才产生和谐;
④在人物性格的塑造中,艺术的考虑与伦理的考虑须统一,不应像柏拉图那样片面地从政治观点看艺术,这里已隐含政治标准与艺术标准的统一;
⑤文艺的功用首先在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其次在形式和谐所引起的美感;情节的内在逻辑要求布局有头有尾有中部;这里已隐含内容与形式统一而内容起决定作用的原则。
(2)对亚里斯多德文艺思想的评价
①进步性
a. 对于文艺与现实关系问题,其看法基本上是唯物主义、现实主义。
b. 他的基本哲学观点是徘徊于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之间的,但是对于文艺与现实关系问题,他的看法却基本上是唯物主义的,现实主义的。
c. 他放弃了柏拉图的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式”,认识到普遍与特殊的统一
d. 他还批判了柏拉图的摹仿只是抄袭表面现象的看法,认为摹仿应揭示事物发展的普遍性和必然性,诗的灵魂在它的内在逻辑,要表现出某种人物在某种情境所言所行,都是必然的,合理的,具有普遍性的。
e. 从普遍性与必然性两个概念出发,他又建立了艺术有机整体的概念。
f. 由于他要求一切有科学的解释,他也放弃了希腊人所深信的命运观以及柏拉图所主张的灵感说。
g. 就文艺的社会功用问题来说,他经常把这问题和文艺的心理根源与心理影响问题摆在一起来考虑。他总是把美和善、文艺和道德联系在一起来考虑问题的。
②历史局限性
在某些问题上,特别是在主张上层统治人物才能做悲剧主角,轻视技艺和文艺职业以及把静观悬为文艺的最高理想等方面,他反映出当时奴隶主阶级的意识形态,因而暴露出他的历史局限性。
3. 简述圣奥古斯丁的美学著作和观点。
【答案】(1)美学著作
①圣奥古斯丁在还未皈依基督教以前写过一部美学专著,题为《论美与适合》。
②皈依基督教后,他一方面钻研基督教经典,一方面仍继续研究他早年所爱好的柏拉图。他的美学言论大半见于他的神学著作和《忏悔录》。
(2)美学观点
①圣奥古斯丁给一般美所下的定义是“整一”或“和谐”,给物体美所下的定义是“各部分的适当比例,再加上一种悦目的颜色”。这些侧重形式的老定义在圣奥古斯丁的思想里是何中世纪神学结合在一起的。无论在自然中还是在艺术中,使人感到愉快的那种整一或和谐并非象本身的一种属性,而是上帝在对象上面所打下的烙印。
②通过柏拉图,圣奥古斯丁还接受了毕达哥拉斯学派神秘主义的影响,把数加以绝对化和神秘化。现实世界仿佛是由上帝按照数学原则创造出来的,所以才显出整一,和谐与秩序。
③圣奥古斯丁还提出丑的问题。圣奥古斯丁认为美虽有绝对的而丑却没有绝对的。丑都是相对的,孤立地看是丑,但在整体中却由反称而烘托出整体的美,丑是形式美的一种因素。
4. 简述亚里士多德的美学思想。
【答案】亚里士多德是西方著名的哲学家、美学家,他提出了众多影响深远的美学思想,主要有:
(1)艺术“模仿论”
艺术“模仿论”是亚里士多德美学思想的核心。亚理斯多德不仅肯定艺术的真实性,而且肯定艺术比现象世界更为真实。艺术所摹仿的是现实世界所具有必然性和普遍性即它的内在本质和规律。
(2)“典型说”的萌芽
文艺创作中的艺术典型一般都是实际生活的真实反映,但又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鲜明,更有集中性,更带普遍性,从而更富有审美价值。亚里士多德虽然没有按“典型”这个命题来论述,但实际上已涉及典型说的几个重要方面。
①通过个别表现一般,通过个性表现共性;
②诗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诗比历史具有更高的真实性;
③主张艺术理想化。
(3)“有机整体”说
①美在整一;
美的主要形式是秩序、匀称与明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