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沈阳师范大学西方美学史(同等学力加试)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述但丁的文艺思想。
【答案】(1)诗为寓言说
①但丁的文艺理论主要地见于两部著作:给斯卡拉族的康•格朗德呈献《神曲》的《天堂》部分的一封信和《论俗语》。
②但丁的文艺思想显然还带有中世纪经院派神学的神秘气息和烦琐方法。
③但丁认为文艺的最终目的在于实践。他没有把美和善看作一回事,主张文艺在内容上要善,在形式上要美。
(2)论俗语
①但丁的最重要的理论著作是《论俗语》。
②“俗语”是指与教会所用的官方语言,即拉丁语相对立的各区域的地方语言。
③但丁首先指出“俗语”与“文言”的分别,并且肯定了“俗语”的优越性之所以抬高俗语就是要文学更接近自然和接近人民,具体表现:
a. 依但丁自己的解释,他“筛”字的标准完全看字的声音。
b. 但丁所要求的诗的语言是经过筛沥的“光辉的俗语”,他主张诗歌应该从保姆学来的语言为基础,经过筛沥,沥去有“土俗气”的因素,留下“最好的”,“高尚的”因素。
④但丁在《论俗语》里侧重的是词汇问题
但是他也顺带地讲到诗的题材,音律和风格的问题,并把风格分为四种:
a. “平板无味的”,即祜燥的陈述;
b. “仅仅有味的”,即仅做到文法正确;
c. “有味而有风韵的”,即见出修词手段;
d. “有味的,有风韵的而且是崇高的”,即伟大作家所特具的风格。
2. 简述别林斯基环宇艺术的本质和目的的观点。
【答案】(1)别林斯基提出的美学的任务
真正的美学的任务不左于解决艺术应该是什么而在解决艺术实际是怎样。换句话说,美学不应把艺术作为一种假定的东西或是一种按照美学理论才可实现的理想来研究。
①他的出发点是黑格尔的“理念的感性昼现”说;
②与黑格尔无关而也是从西欧传来的纯艺术论(艺术无外在目的);
③研究自然和再现生活的现实主义信条也已出现了。
(2)诗用形象思维
①提出依据:别林斯基的最著名的诗用形象思维,不论证真理而只显示真理的论点也是根据
“理念的感性显现”说提出来的。
②当时形象思维直接性提法的三个用意
a. 说明理念体现于具体形象;
b. 辩护纯艺术论;
c. 强调艺术的客观性。
③别林斯基认为诗和哲学在内容(绝对真理,理念)上相同,所不同者哲学用抽象思维,达到概念;诗用形象思维,达到形象。这样把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绝对对立起来,就必然否定诗和艺术与任何理智作用有关。
④评价:作者在这里还是在为纯艺术论辩护:说形象不是手段(不是论证真理)而是目的(本身显示真理),就是说诗作品的目的不是外在而是内在的。这种内容与形式融合的观点当然是正确的。但是这里仍有一个矛盾,既然说“一切艺术作品都是由一个一般性的理念产生出来的”,何以又说“诗人从来不存心要发浑这个或那个理念”呢?从上面引文看,别林斯基是想用艺术创作的无意识性(不自觉性)来解决这个矛盾的。
⑤陷入矛盾的原因
a. 他在早期往往把艺术观照的直接性(“艺术是对真理的直接的观照”)和艺术创作的无意识性混为一事。
b. 在一八四三年以后,他愈来愈少地(这并非说完全放弃)谈艺术显示理念,愈来愈多地强调艺术须面对生活和现实,从这中间揭示事物的本质。
从理念到现实的观点转变的原因:当时俄国农奴解砍运动的进展以及别材斯基本人对这运动的日益关心。
⑥在四十年代初,别林斯基开始见出“直接性”与“无意识性”的分别
a. “直接性”与“无意识性”的区别
现象的直接性是艺术的基本规律和必不可少的条件……无意识性却不但不是艺术所必有的特性,而且对艺术是有害的,会降任艺术的。
b. “现象的直接性”在别林斯基的思想里后来日渐取得主导的地位。
3. 分析黑格尔美学思想的缺陷、原因及其他地位。
【答案】(1)黑格尔美学思想的缺陷
由于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系统与辩证法之间的深刻的矛盾,也由于他的历史局限性和阶级局性,他的一些重要思想的萌芽不可能得到正确的充分的发展,而且被一些错误的乃至反动的思想所掩盖起来。
(2)原因
①马克思和恩格斯所指出的“首足倒置”,即不把精神安在物质的基础上,不把理性安在感性的基础上,不把一般安在特殊的基础上,而是把这些对立范畴的关系倒转过来。
②他的历史观,把黄金时代摆在过去,把资本主义社会看成历史发展的止境,看不出历史的未来,因而也看不出艺术的未来。
(3)黑格尔在美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由黑格尔到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美学经历了一个翻天覆地的转变,但是在这种转变中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也从黑格尔那里吸收了一些“合理内核”,把它们发展为崭新的东西。
4. 简述莱辛在美学领域的主要贡献并分析《拉奥孔》中的“诗画界线”。
【答案】(1)莱辛在美学领域的主要贡献
通过他的名著《拉奥孔》,他指出诗和画的界限,纠正了屈黎西派提倡描绘体诗的偏向和文克尔曼的古典艺术特点在静穆的片面看法,把人的动作提到首位,建立了美学中人本主义的理想。
通过他的《文学书简》和《汉堡剧评》,和法国启蒙运动领袖狄德罗互相呼应,建立了市民戏剧的理论和一般文学的现实主义的理论。
(2)《拉奥孔》诗和画的界限
①莱辛从比较拉奥孔这个题材在古典雕刻和古典诗中的不同的处理,论证诗和造形艺术的区别,从具体例证抽绎出关于诗和造形艺术的基本原则。
②莱辛拿雕刻和诗比较,发现一个基本的异点:拉奥孔的激烈的痛苦在诗中尽情表现出来,而在雕刻里却大大地冲淡了。
③莱辛从三个观点来考虑诗画异同问题
a. 从媒介来看
画用颜色和线条为媒介,颜色和线条的各部分是在空间中并列的,是铺在一个平面上的;诗用语言为媒介,语言的各部分是在时间雕刻中先后承续的,是沿舂一条直线发展的。
b. 从题材本身来看
题材有靜止的物体,有流动的动作:而物体各部分也是在空间中并列的,动作也是在时间中先后承续的,因此画的媒介较适宜于写物体,诗的媒介较适宜写动作。
c. 从观众所用的感官来看
画是通过眼睛来感受的,眼睛可以把很大范围以内的并列事物同时摄入眼帘,所以适宜于感受静止的物阼;诗是通过耳呆来接受的,耳呆在时间的一点上只能听到声音之流中的一点,声音一纵即逝,耳朵对听过的声音只能凭记忆追溯印象,所以不适宜于听并列事物的胪列,即静止物体的描绘,而适宜于听先后承续的事物的发展,即动作的叙述。
④化静为动的三种方法
莱辛并不否认在一定程度上诗也可以描绘物体,诗描绘物体只能通过动作去暗示,只能化静为动,不能罗列一连串的静止的现象。
a. 借动作暗示静态;
b. 借所产生的效果来暗示物体美;
c. 化美为媚。
⑤《拉奥孔》
《拉奥孔》可以说是德国最早的一部最富于吸引力和启发性的美学著作,莱辛善于就具体事例作具体分析,不是从抽象概念出发。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