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苏州大学金融工程研究中心847金融学概论之金融学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外汇(Foreign Exchange)

【答案】外汇是“国外汇兑”的简称。外汇有动态和静态之分。动态意义上的外汇指人们将一种货币兑换成另一种货币,以清偿国际间债权债务关系的行为。从这一意义上来说,动态的外汇等同于国际结算。

静态意义上的外汇具有三个特点:①普遍接受性,即必须是在国际上普遍接受的外汇资产; ②可偿性,即这种外币债券是可以保证得到偿付的; ③可兑换性,即这种外币资产能自由地兑换成本币资产。它可以进一步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广义的静态外汇泛指一切以外国货币表示的资产。在各国的管理法令中以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工MF )的解释中所沿用的便是这种概念。如中国1996年1月颁布的《外汇管理条例》第三条对外汇的解释是指下列以外币表示的可用作国际清偿的支付手段和资产:①外国货币,包括纸币和铸币; ②外币支付凭证,包括票据、银行的付款凭证和邮政储蓄凭证等; ③外币有价证券,包括政府债券、公司债券和股票等; ④特别提款权和欧洲货币单位; ⑤其他以外币计价的资产。狄义的静态外汇是指以外币表示的、可用以进行国际结算的支付手段。按照这一定义,外币有价证券和外国钞票等不能直接用于国际问支付的外币资产小能构成狭义的外汇。

2. 经常项目差额(Balanceof Current Account)

【答案】经常项目差额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商品、服务、收入和经常转移项目的贷力一总额与借力一总额的净差额。如果这一差额为正,就说明经常项目顺差; 如果这一差额为负,则是经常项目逆差; 如果这一净额为零,意味着经常项目平衡。贸易收支(货物交易)是经常项目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经常项目的差额,甚至整个国际收支差额有重要影响。劳务收支(包括服务和收入交易)对经常项目也有一定的影响,有时对外贸易出现逆差,而劳务收支却有大量的顺差,可以用劳务收支顺差弥补贸易收支的逆差,从而减少经常项目逆差,甚至使整个经常项目收支顺差。经常项目差额反映了一国对外资产负债的变动状况。若经常项目顺差,则表示本国向外国提供了商品、劳务或转移资产,本国在海外的资产增加或负债减少。若经常项目逆差,则说明本国运用了外国的商品、劳务等,本国在海外的资产减少,或负债增加。正因为如此,经常项目差额非常重要,是衡量一国长期国际收支状况的重要指标。

3. 混业经营

【答案】指各金融机构的业务范畴划分的一种经营模式。在这种经营模式下,各机构能全面经营传统银行业务、投资银行业务、保险业务、信托业务等所有金融业务,实行混业经营、混业管理。近十多年来,伴随迅速发展着的金融自由化浪潮和金融创新的层出不穷,一些长期实行分离型银行体制的国家开始逐步放松其对本国商业银行经营范围上的限制,出现了向综合性商业银行发展的趋势。1999年美国通过了《金融现代化法案》,允许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相互涉足对方的领域,进入到混业经营时代。

主要优点是:(1)经营的主动权和灵活性大得多; (2)业务包括各种期限和种类的存款与贷款以及全面的证券保险信托业务等,要广泛得多; (3)混业经营的金融机构拥有规模经济效应,在竞争中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

二、计算题

4. 已知无风险收益率为5%,市场预期收益率为17%,某股票

【答案】由资本资产定价模型:

其要求收益率=5%+1.40×(170/-5%)=21.8%

其要求收益率为21.8%。 系数为1.40,求其要求收益率

三、简答题

5. 简述货币供给的涵义。

【答案】货币供给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银行系统向经济运行投入货币的过程。货币供给形成的货币量,称为“货币供应量”,它由包括中央银行在内的金融机构供给的存款货币和现金货币两部分构成。影响货币供给的因素是中央银行的政策取向和公众及商业银行的行为。货币供应量从银行系统来看是负债,从非银行经济主体来说是为资产,它要由银行通过各项资产业务向国民经济中投放。从一定意义上说,货币供应量的大小是由银行系统资产业务的规模大小所决定的。

关于货币供给的定义,需要说明以下几点:

(1)货币供给中所指的货币,关系到货币供给的具体内容,但迄今为止,经济理论界对此并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从而导致人们对许多金融理论和实务问题都存在争议,如货币供给在整个社会经济活动中的重要性,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调控的作用等。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弄清货币供给的定义和包含的内容。

(2)货币供给是一个存量概念,货币供给量是指一国在某一时点上的货币存量,它不外乎是指被财政部门、各生产经营单位、家庭和个人所持有的,由银行体系所供给的存款量和现金发行量。因此,影响和决定货币存量大小的是银行的信贷收支。银行是供给和改变货币供给存量大小的重要机构。

(3)货币需要量虽然也是一个有客观数量界限的存量,但毕竟是一个预测量。而货币供给却是实实在在地反映在银行资产负债表一定时点上的银行负债总额。具体地说,存款量是商业银行的负债,而现金发行量则是中央银行的负债。

(4)研究货币供给的目的,是为了使社会实际提供的货币量能够与商品流通和经济发展对货币的需求(即预测的货币需要量)相吻合。所以,对货币供给有重要研究价值的不是实际的货币供给量,而是合理的货币供给量,即指由银行通过各项资产业务实际投放的货币量与社会对货币的正常需求量相一致。

(5)因为中央银行能够按照自身的意图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对社会的货币量进行扩张和收缩,即货币供给量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为政策所左右,所以货币供给首先是一个外生变量。然而,货币供给量的变化又受制于客观经济过程,即除受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工具的操作左右外,还取决于经济社会中其他经济主体的货币收付行为。因此它同时又是一个内生变量,即不为政策因素所左右的非政策性变量。由此,中央银行对货币供给量的调控就变得十分困难。

6. 什么是货币政策的“双重目标论”?

【答案】(1)双重目标论的定义

货币政策的“双重目标论”是指在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时,要将币值稳定和经济增长同时作为货币政策的目标。货币政策的目标指的是中央银行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所要达到的最终目标,一般来说,货币政策的目标包括币值稳定、经济增长、充分就业、国际收支平衡四个方面。根据对货币政策目标的选择不同,可以分为货币政策的单一目标论、双重目标论、多重目标论。

(2)双重目标论的内容

双重目标论认为,货币政策的目标不可能是单一的,而应当是同时兼顾稳定币值和经济增长这双重目标。经济增长是币值稳定的物质基础,而币值稳定又有利于经济的长期稳定增长。二者相互制约和互相影响,只偏重某一目标的结果不仅不可能在长期经济运行中实现该目标,对整个国民经济的稳定协调发展也是不利的。

我国的《中国人民银行法》规定,我国货币政策的目标是保持物价稳定,并在此基础上促进经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属于双重目标论。

四、论述题

7. 试述金融深化对经济发展的效应。

【答案】(1)金融深化对经济发展的正效应可以归纳为以下四种:

①收入效应。所谓收入效应是指实际货币余额的增长引起社会货币化程度的提高,从而对实际国民收入的增长所产生的影响。这种效应是双重的,即:由于货币行业服务对国民经济具有促进作用而产生的正效应; 以及由于货币供应需要耗费实物财富和劳动,从而减少可用于国民收入生产的实际资源而产生的负效应。金融深化所导致的收入效应是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正效应。

②储蓄效应。储蓄效应表现在两方面:一是金融深化引起实际国民收入增加,社会储蓄总额也

将按一定比例增加; 二是金融深化提高了货币的实际收益率,导致整个经济社会的储蓄倾向增强。

③投资效应。它也包括两方面:一是储蓄效应增加了投资总额; 二是金融增长提高了投资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