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墓志铭的文字内涵历来是研究古代历史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史料,而刻绘在墓志石上的纹饰图案,同样也以其具有无可替代的文化艺术价值而为研究者所偏爱。这些墓志石上的纹饰图案,不仅反映着特定时代的思想意识、文化观念、丧葬礼俗、宗教信仰以及艺术水准等,还因为墓葬的等级与地域的差异而显现出不尽相同的变化。而本文所要考察的乃是关中地区唐代墓志所见十二生肖纹饰的图像特征及其演变。
墓志是唐代最为流行的丧葬文化载体,关中则是唐代的京畿地区,也是体现着主流文化风尚最为典型的地域,而十二生肖纹饰更是广泛应用于墓志石上的基本图案,其产生于北魏早期,而盛行于隋唐,有自身式样的基本承传,也有随着时代的不断更新演变,故对其进行系统的梳理与考察,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本文即以能集中揭示关中地区出土的唐代墓志的图录为依据,遴选其中富有代表性图案的近200例十二生肖纹饰而进行归理,从生肖纹饰的图像组合、生肖纹饰伴生图像的演变、生肖纹饰的位序及其首尾方向三方面入手,考察了十二生肖纹饰在唐代不同时期的变化特征,如动物的原形化、兽首人身的半人形化和人首人身的全人形化的图像演变轨迹。考察了与生肖纹饰伴生的山峦树木、壼门、坐席等的图像的演变规律。还考察了绘刻生肖纹饰的基本位序、首尾方向以及少数错乱的情形。另外,还专章探讨了关中地区与榆林地区在同时期墓志上生肖纹饰的绘刻差异,以此见证偏远地域在丧葬文化习俗与艺术表现形式上的特殊性。
本文着重运用美术学、图像学、考古学与统计学等方法,并利用尽可能丰富的图版与图表来说明问题,以此增强论据的可靠性和论点的科学性。并试图为沟通与墓志纹饰中的四神、瑞兽、花草等其他图像的比较研究而建立一个良好的途径。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