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中南财经政法大学1069专业综合课之现代农业经济学复试笔试仿真模拟题

  摘要

目录

2016年中南财经政法大学1069专业综合课之现代农业经济学复试笔试仿真模拟题(一) . .... 2

2016年中南财经政法大学1069专业综合课之现代农业经济学复试笔试仿真模拟题(二) . .... 9

2016年中南财经政法大学1069专业综合课之现代农业经济学复试笔试仿真模拟题(三) . .. 17

2016年中南财经政法大学1069专业综合课之现代农业经济学复试笔试仿真模拟题(四) . .. 23

2016年中南财经政法大学1069专业综合课之现代农业经济学复试笔试仿真模拟题(五) . .. 29

一、简答题

1. 农业资金的内涵与特性是什么?

【答案】(1)农业资金的含义

广义的农业资金是指国家、农户或社会其他部门投入农业领域的各种货币资金、实物资本和无形资产,以及在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形成的各种流动资产、固定资产和其他资产的总和。

狭义的农业资金是指社会各投资主体投入农业的各种货币资金。

(2)农业资金的运动特点

①农业中资金的周转期长,周转速度慢

由于农业生产受动植物生长发育的自然规律的限制,农业中资金的周转速度要比工业中资金的周转速度慢得多。

②农业中资金的运动具有很强的季节性

由于农业生产一般都有很强的季节性,因而农业中资金的运动也具有很强的季节性。农业资金在投放和回收的时间上很不平衡,而且投放与回收时间不一致。

③农业中资金利用的效益有很大的不稳定性

农业生产不仅受市场变化的影响,还受自然条件变化和年成丰歉的很大影响,农业资金利用的效益有较大的不稳定性和风险性。

④农业资金在循环周转过程中不完全通过流通过程

农产品既是农业生产过程的最终产品,又是重新加入再生产过程的生产资料,并且有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的双重用途。这部分农产品可能留作农户自身消费,而不经过流通转化为货币。

⑤农业资金的低收益性和效益的外部性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升级,农业贸易条件不断恶化,农业的比较效益逐渐下降。农业具有多功能性,对农业的投资不仅会产生经济效益,还会产生社会和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可以通过市场和价格机制转变为投资者所有,而社会和生态效益却具有外部性,对此市场和价格机制失灵。

2. 什么是农业剩余劳动力? 其主要类型有哪些?

【答案】(1)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概念

农业剩余劳动力是指在一定的生产力水平下,农业劳动力的供给大于农业生产经营合理需求的那一部分劳动力,这部分劳动力投入农业生产经营的边际产量为零或负数。

(2)农业剩余劳动力的类型

①按照特殊性不同分类

按照农业剩余劳动力特殊性的不同可分为绝对剩余和相对剩余。

a. 绝对剩余是指超过农忙季节需要的农业劳动力;

b. 相对剩余是指只是在农闲季节呈闲置状态的农业劳动力。

研究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时,首先将绝对剩余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安排他们常年转移到非农产业中去; 其次,相对剩余的农业劳动力要在保证农业生产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他们的劳动潜能,安排一些临时性的非农生产活动。

②按照产生原因不同分类

按照农业剩余劳动力产生的原因不同可分为积累型剩余、积累型剩余、替代型剩余和季节性剩余。

a. 积累型剩余

积累型剩余是指由于农业人口和农业劳动力增长过快,超过非农产业吸收量,以及农业劳动力与农业生产资料过量结合,其超出部分逐渐积累的一种剩余劳动力类型。

产生这种剩余的原因有:农村劳动力自然增长量大于转移量,沉淀在农业部门的劳动力逐渐增多; 农村劳动力迅速增加,农业资源不断减少,农业劳动力不断地被农业资源排挤出来,积累在农业部门。

b. 结构型剩余

结构型剩余是指由于宏观经济结构等结构不合理所造成的农业劳动力剩余的一种类型。其原因有:产业结构倾斜所造成的农业剩余劳动力; 城乡结构不合理所造成的农业劳动力剩余; 农业劳动力素质低下所造成的农业劳动力剩余。

c. 替代型剩余

农业劳动力替代型剩余主要原因有:农业机械增加,新技术应用替代了部分农业劳动力,替代下来的农业劳动力如不能及时转移出去; 工业部门用工业合成方法生产农产品的代用品,工业劳动力替代了农业劳动力,被替代下来的农业劳动力不能及时转出农业。

d. 季节性剩余

农业劳动力季节性剩余是指由农业有农忙和农闲强烈的季节性差异而形成的剩余劳动力。

3. 试分析影响消费者需求质量安全食品的主要行为。

【答案】影响消费者需求质量安全食品的主要行为有:

(1)消费者对食品质量安全的感知风险感知风险是指在食品购买过程中,消费者因无法预料其购买结果的优劣以及山此导致的后果而产生的一种不确定性感觉。消费者购买过程就是规避风险或减少风险的过程。减少感知风险有以下策略:

①降低感知上的不确定性,如消费者搜寻更多的信息或购买品牌食品等;

②减少可能损失的金额,如通过降低个人的期望水准、减少消费行为的次数、减少购物的数量或减少消费行为的付出。

(2)消费者对食品质量安全等的信息搜寻

信息搜寻是指消费者有意图地激活记忆里所存储的知识、信息或者在周围环境中获得信息的

过程。影响信息搜寻程度的因素有:

①介入程度越高,消费者搜集信息的动机越强烈;

②消费者的感知风险越大,其信息搜寻的程度越高;

③时间约束与消费者信息搜集的程度呈负向关系,搜寻时间构成消费者信息搜集的机会成本; ④信息搜集成本是消费者搜寻信息时的现实支出的成本;

⑤消费者的个人特征也会对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产生影响。

(3)消费者的购买意愿及购买行为

食品安全信息通过影响消费者态度而影响其对安全食品的购买意愿,且消费者在受到一定的信息强化(或刺激)后其行为会发生明显的改变。

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因素有:消费者的感知风险、对风险的态度、购买动机、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收入水平、职业、宗教信仰、消费或购买习惯、家庭结构、食品价格市场环境等。

(4)消费者对质量安全食品的支付意愿

影响消费者的支付意愿的因素有:消费者个人特征和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程度及价格关系的评价。收入约束越明显,价格升高带来的负效用就越大。

4. 试分析农产品交易的市场环境条件、主客体特性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形式的影响。

【答案】(1)农产品交易的市场环境条件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形式

①农产品交易的市场设施条件

硬件设施越完备,交易越顺畅,农业龙头企业越容易在市场上购买到所需要的农产品。 ②农产品交易的法律法规条件

法律法规越完善,交易越顺畅,交易成本越低。要达到这些法律的要求,仅靠市场交易还是不够的,还需要经营组织形式的创新。

③农产品交易的其他环境条件

a. 农产品国际贸易的自由化程度

加入WTO 后,企业及其战略在农业国际竞争当中的作用变得越来越重要,农户必须通过某种形式的企业连接,提高组织化程度。

b. 国家对农业实行的保护政策,特别是国家对农业产业化经营所实行的扶持政策

如果一个国家实施一系列的“绿箱”农业政策,就有利于公平市场竞争环境的形成。

c. 经济技术的发展水平

经济发展水平提高以后,人们对农产品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技术水平提高以后,可能使农产品的差异性增大,使企业运用新技术对农产品进行更深更精的加工成为可能。

(2)农产品交易的主客体特性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形式

①农产品特性农产品的生产属性、自然属性、质量属性和消费特性等对交易特性有非常大的影响。农产品特性通过影响农产品的交易特性进而影响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形式。

a. 农产品的生产属性

农产品的生产属性主要指农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对技术和生产投入品要求的高低以及农产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