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哈尔滨师范大学中国近现代史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望厦条约》
【答案】《望厦条约》原名《中美五口贸易章程》,是1844年7月美国强迫清政府签订的一项不平等条约。地点在澳门附近的望厦村,中美双方代表分别是两广总督耆英和公使顾盛。条约共三十四款,并附有《海关税则》。主要内容:除割地、赔款外,美国拥有英国在《南京条约》及其附约中所取得的全部特权;扩大了领事裁判权的范围;美国兵船可以自由行驶中国领海巡查贸易;美国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租地设立医院、教堂等。该条约成为后来中法《黄埔条约》及其他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范本。
2. 训政时期纲领
【答案】训政时期纲领是国民党结束军政实行训政之后的施政准则。1928年10月,国民党通过训政纲领六条,作为约法未制定之前的施政准则。训政纲领规定政权由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代行之;闭会期间由国民党执行委员会执行之;训练国民逐渐推行选举、罢免、创制、复决“政权”;国民政府行使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五项“治权”;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委员会拥有训政时期大政方针的决策权;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解释中华民国国民政府组织法等。
3. 国民会议运动
【答案】国民会议运动是孙中山晚年接纳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从事和平救国而唤起民众的一次全国性的政治运动。1924年10月北京政变后,孙中山应邀北上主持大计,并发表《北上宣言》,提出应先召集国民会议,以谋中国统一与建设。国民会议运动是国共合作的产物,是国共两党共同领导人民群众,向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夺取解决国事权利的斗争,广泛进行了反帝反封建的宣传,中国共产党支持孙中山北上,并于11月发表宣言,指出在全国正式政府未成立前,国民会议预备会议应该是号令全国的总机关。这个主张得到了全国人民的拥护,于是国民会议运动汇合废除不平等条约运动,在全国范围开展起来。
4. 西安事变
【答案】西安事变是西北剿匪副总司令、东北军领袖张学良和国民革命军第十七路军总指挥、西北军领袖杨虎城,为了劝谏蒋介石改变“攘外必先安内”的既定国策,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于1936年12月12日在西安发动的兵变,扣留了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和西北剿匪总司令的蒋介石,又称“双十二事变”。在中共中央和周恩来同志的主导下,最终以蒋介石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而和平解决,促成了第二次国共合作。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十年内战的局面由此结束,第二次国共合作初步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成为国内战争走向抗日民族战争的转折点。
5. 《五口通商附贴善后条款》
【答案】《五口通商附粘善后条款》即《虎门条约》,是《南京条约》的补充条款,又称中英《善后事宜清册附粘和约》。鸦片战争后,英国利用清政府对国际惯例和自己利益的无知,引诱清政府就通商口岸的各项制度继续谈判。1843年清政府钦差大臣耆英与英国公使璞鼎查在广东虎门签订该条约,13款,附《小船定例》3款,共16款。主要内容是:①“片面最惠国”待遇,条约规定,中国将来如给其他国家任何权利时,英国都可以“一体均沾”,而中国却不能从英国得到对等的权利。这项规定为英国和其他国家相互援引,从中国攫取了大量的侵略权益。②准许英国在通商口岸租地造屋,永久居住。侵略者以此为借口,在通商口岸建立“租界”,成为他们侵略中国的据点和“国中之国”。另外,为夺取更多权益,英国又强迫清政府订立《五口通商章程:海关税则》,作为《虎门条约》的一部分。英国从中取得了协定关税和领事裁判权等侵略权益。《五口通商附粘善后条款》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进一步损害了中国的政治、经济和司法权益,给中国带来了严重后果。
6. 资源委员会
【答案】资源委员会是国民政府统制工矿企业的主要机关,其前身是国防设计委员会。1935年4月1日成立,从事调查研究各种国防经济资源及相应的开发建设工作,后来逐渐发展成为重工业的主管部门。在具体工作上,资源委员会统制了钨、锑的生产和出口。购买工业机械设备,并兴办了中央钢铁厂、中央机器制造厂等工矿企业。抗战爆发后,负责主持工矿企业的内迁,并购储大量战略物资。抗战期间,在后方创办厂矿百余个,大量生产后方急需的产品,缓和了物资紧缺的危机;同时对外输出大量钨、锑、锡等矿产品,换回军火和重要物资,并培养了一大批企业管理和技术人才,为坚持抗战作出了贡献。抗战胜利后,该会接收日伪的主要工矿企业,在东北、台湾和关内各地设立中国石油公司、华北钢铁公司等多家大型企业,成为国营生产事业专管机构,进入全盛时期。此后,由于国民党扩大内战,致使其在战后大规模发展工矿事业的计划破产。新中国成立后,资源委员会在大陆的各厂矿为中央人民政府接收,其职工及专家大多留在大陆,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952年,台湾当局宣布撤销资源委员会。
7. 东北易帜
【答案】东北易帜是1928年张学良宣布服从国民政府的事件。皇姑屯事件之后,统治中国东北的奉系军阀将领张学良于1928年12月29日通电全国,宣布从即日起遵守三民主义,服从国民政府,将北洋政府的五色旗换成国民政府的青天白日满地红旗。东北易帜标志着北伐和北洋政府的正式结束,南京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了全国。
8. 八一三事变
【答案】八一三事变是抗日战争初期继卢沟桥事变以后,日本在上海发动的侵略战争。1937年8月13日,日本军舰以重炮向上海闸北轰击,海军陆战队也向闸北、江湾方面大举进攻,中国驻军奋起抵抗,在上海和全国人民的支持下,开始了历时3个月之久的淞沪会战。14日,国民政
府发表《自卫抗战声明书》,中国进入全国性的抗日战争。
二、论述题
9. 试简要比较义和团运动和太平天国运动的异同点。
【答案】(1)义和团运动和太平天国运动的相同点:
①义和团运动和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两次农民运动,都采用暴力斗争的形式,都对当时的中国产生深远影响。
②义和团运动和太平天国运动都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客观上起了防止中国殖民地化的作用。
③两次农民运动在后期斗争中都暴露出农民阶级的局限性,都是在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下失败。
(2)义和团运动和太平天国运动的不同点:
①太平天国运动发生在鸦片战争以后国内社会阶级矛盾空前激化的背景下;义和团运动则发生在19世纪末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背景下。
②太平天国运动的矛头指向主要是清政府,同时也反对殖民者的侵略;义和团运动的主要目标是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提出“扶清灭洋”的口号,有跟清政府合作的意图,只是在遭到镇压时才反抗清政府。
③太平天国运动有统一的领导核心,有完善的政治纲领,主张绝对平均主义,后期的纲领主张学习西方资本主义;义和团运动则没有完整的政治纲领,其言论和行动都是盲目性和自发性。
④太平天国运动建立了与清政府对峙长达十年之久的政权;义和团运动没有建立政权,斗争比较分散,时间也比较短。
⑤清政府对待太平天国运动的态度一直都是镇压,清政府对待义和团运动的态度首先是镇压,镇压不行后就改用招抚,最后就是剿灭。
10.论述科举制度的废除对晚清社会的影响。
【答案】(1)废除科举制度对近代教育制度建立的影响
科举制度的废除促进了近代意义上新式教育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全国各地的新学堂数量大增,随着新学堂的大规模开办,现代教育体系开始逐渐建立,传统“读书做官”的教育模式逐步开始解体,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经学为主导的传统学术格局慢慢解体,学科的分化和独立成为现实,通过新式学堂培养出的人才开始进入社会的各行各业,它使教育与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个方面人才结合起来,教育向着更加多样化、大众化的方向发展。
(2)废除科举制度对晚清政局的影响
①科举制度的废除使读书人摆脱了对清王朝的人身依附,士人阶层作为一个群体在社会上的消亡,意味着清王朝赖以生存的阶级基础不复存在。
②读书人失去了科举入仕、读书做官的进路之后,必须寻找其他安身立命的退路,他们开始把注意力从古典文章的记忆注释转向现实的社会生活,开始接受西方涌入的各种思潮,逐渐形成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