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海南师范大学中国通史(同等学力加试)之中国近代史(1840-1949)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廖仲恺被刺案
【答案】廖仲恺被刺案是国民党右派谋杀国民党左派领袖廖仲恺的事件。1925年8月20日,廖仲恺在国民党中央党部门前被刺杀。国民党中央在共产党人的参加下,开展了打击右派的斗争。在这个过程中,蒋介石趁机控制了广东的军政实权,被任命为广州卫戍司令和国民革命军第一军长。
2. 会党
【答案】会党是清末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对民间秘密会社的总称。在此之前,天地会、哥老会等通称“会”,自兴中会与天地会首领联络后,始称“会党”。主要特点有:①会党除有反清复明的121号外,组织上还实行家长式领导,首领由大首领加封,一切唯首领之命是从;②组织成员以破产农民、手工业者和游民无产者为主体;③有很强的地方性; ④采取秘密方式进行活动等特征。会党在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统治的斗争中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3. 改组派
【答案】改组派是中华民国南京国民政府初期影响较大的一个政治反对派,全称为中国国民党改组同志会。主要发起人为陈公博、顾孟余等,标榜“恢复1924年国民党改组精神”。1928年会后,汪精卫集团在争夺南京国民政府最高统治权的斗争中失败。5~6月,陈公博、顾孟余在上海创办《革命评论》、《前进》等杂志,以资产阶级改良主义为号召,重新制订纲领,改组国民党。1931年汪精卫宣布改组派解散。
4. 皖南事变
【答案】皖南事变是指发生于民国30年(1941年)1月4日~1月14日,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国辖下的国民革命军第三战区部队与新四军之间的一次冲突事件。事件中,新四军所属军部兵力与皖南部队遭到了严重的损失。在皖南事变中,除约2000人突围外,大部被俘或牺牲;叶挺与国军谈判时被扣押,项英、周子昆被其副官刘厚总杀害。皖南事变发生后,新四军奋战七昼夜,周恩来在《新华日报》上愤然写下了“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的题词。
5. 《伊犁条约》
【答案】《伊犁条约》是清政府与沙俄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1878年6月,清政府派崇厚前往俄国谈判索还伊犁的问题。崇厚在沙俄的胁迫愚弄下,于1879年10月2日擅自签订了《交收伊犁条约》。清政府拒绝批准该约,改派曾纪泽兼任驻俄公使前往俄国改订条约。经过半年多
的反复交涉,双方代表于1881年2月在彼得堡签订了中俄《伊犁条约》和《改订陆路通商章程》。根据这一条约,中国收回被俄国侵占的伊犁地区,取消了崇厚所订条约中割让特克斯河流域和松花江航船到伯都纳等条款,但霍尔果斯河以西、伊犁河以南以北两岸的原属中国的大片领土被划归俄国。
6. 华北事变
【答案】华北事变是1935年继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为侵占华北,制造的一连串侵略事件的统称。1935年6~7月,《何梅协定》、《秦土协定》签订后,中国在河北和察哈尔的主权大部丧失。日本帝国主义又策动汉奸制造“华北五省自治运动”,企图使冀、察、绥、鲁、晋五省脱离中国。10月,日本在河北省的香河指使汉奸暴动,占领县城。11月,汉奸殷汝耕在通县成立“冀东防共自治委员会”,12月,国民党政府指派宋哲元成立冀察政务委员会,以适应日本帝国主义关于“华北政权特殊化”的要求。华北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7. 上海小刀会起义
【答案】上海小刀会起义是1853年9月,上海小刀会在会首刘丽川的领导下,在上海发动的一次起义。起义军占领了上海县城,杀死了上海知县袁祖德,活捉署理上海道吴健彰,建号“大明太平天国”;起义军还发布文告痛斥清政府的黑暗腐败统治。1855年2月,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围攻下,小刀会被迫放弃上海县城。在突围时,刘丽川壮烈牺牲,起义失败,一些起义军参加了太平军继续战斗。
8. 《中俄密约》
【答案】《中俄密约》指1896年清政府代表李鸿章与俄国在莫斯科签订的条约,全称为《中俄御敌互助援助条约》。主要内容有:①日本如侵占俄国远东或中朝两国领土,中、俄两国应以全部海、陆军相援助;②战争期间,中国所有的口岸均对俄国军舰开放;③中国允许俄国修造一条铁路以达海参崴;④无论平时或战时,俄国均可在该铁路运送军队和军需物品。通过这一密约,沙俄政府把侵略势力深入到了中国东北三省。
二、论述题
9. 革命派与改良派论战的主要内容和结果如何?通过论战,革命派暴露出了弱点?
【答案】(1)论战内容
1905至1907年间,革命派与改良派在政治思想领域展开了激烈的论战。论战主要是围绕三大问题进行:
①要不要“反满”并用暴力推翻清王朝是这次论战的中心。革命派论证了民族革命的必要性和正义性,认为清政府已经是“洋人的朝廷”,不以暴力推翻它,中国就不会进步;立宪派则认为,满汉已经融合,政府恶劣但可以立宪,而革命势必引起内乱,招致列强干涉,中国将被瓜分。
②政治改革的目标是君主立宪还是民主共和。革命派认为“兴民权,改民主”是大势所趋,是
中国的出路所在,中国人民一旦摆脱专制制度,是有能力实行民主政治的;立宪派则认为中国民智未开,还不具备实行民主共和制度的条件,应该先实行君主立宪,培养国民的民主精神。
③封建土地制度是否应当改革。革命派认为,只有平均地权,土地国有,才能使人们积极生产,推动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立宪派则认为土地是“国本”,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不能改变。
(2)论战结果
论战以革命派的胜利告终。通过论战,极大地推动了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反满一革命一建立共和国,在人们的心目中成为同一链条上紧密相关的几个环节。
(3)弱点
①幻想帝国主义支持和赞助中国革命,不敢正面回答反对帝国主义的问题。
②提出要进行“有秩序的革命”以避免“内乱”,不敢提出依靠人民群众推翻封建势力建立民主共和国的主张。
③在土地问题上,不能给立宪派以有力回击,许多人持保留态度。这些都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理论上的幼稚和阶级的局限性。
10.试述日本是如何一步步地实现全面入侵中国的?
【答案】(1)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自行破坏沈阳北郊柳条湖一段铁路,采取贼喊捉贼的卑劣伎俩,反诬中国军队炸毁“南满铁路”和“袭击日军”,并以此为借口,焊然进攻沈阳附近的北大营和沈阳城,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爆发,这是日本侵略中国的第一步。国民党的不抵抗政策,使日本于1932年1月轻易占领了东北,并在东北建立了伪“满洲国”,实行军事占领和殖民统治。
(2)为转移国际社会对日本占领中国东北的视线,同时取得占领中国内地的基点。1932年1月28日,日本在上海闸北发动进攻,十九路军不顾当局指令,奋起反抗,但终不敌。中日于5月5日签订了《上海停战协定》,允许日本侵略军在上海驻扎。
(3)日本侵占东北后,又开始向华北进犯。1932年1月,日军进犯山海关。2月,进犯热河。到5月,日军己控制长城各口和冀东,平津危急。中日议和,签订《塘沽协定》,承认日本侵占东三省与热河的合法性。
(4)1935年5月,日本破坏《塘沽协定》,向国民党政府提出对华北的统治权的无理要求。6月,《秦土协定》签订,中国在冀察两省的主权大部丧失。7月《何梅协定》达成,不仅使华北门户洞开,且承诺取消反日活动,之后日本又谋划华北五省(河北、山东、山西、察哈尔、绥远)自治,华北事变的发生使华北危机达到顶点。
11.如何正确认识三民主义?
【答案】(1)“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被确定为同盟会的政治纲领后,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其阐释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即三民主义。
①民族主义包括“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两项内容,也就是孙中山所说的民族革命。即推翻清王朝,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为民族独立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