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湖北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幼儿园的一日生活
【答案】幼儿园的一日生活是指幼儿园每天进行的所有教育活动。它包括日常生活活动和其他活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包括:接待幼儿入园,早操,教育活动(有组织的集体活动和小组活动等),间隙活动,自由游戏活动,进餐,睡眠,午点,离园,晚间活动和盟洗等。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和利用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的教育价值,通过合理组织,科学安排使其成为有机的一个整体,让幼儿在自然的生活中身心健康地发展。
2. 儿童的发展
【答案】儿童的发展是指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生理和心理方面有规律地进行的量变与质变的过程。生理发展与心理发展是密不可分的,也是相互作用的。身体的发展是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心理发展对儿童身体的发育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具体来说,生理的发展是指儿童正常的生长、发育; 心理发展是指儿童的认知、情感、意志和个性等方面的发展。儿童发展是其生理发育和心理发展不断相互作用、相互支持、相互影响从而达到某种状态的统一的不可分割的过程。儿童年龄愈小,身体发展和心理发展的相互影响也就愈大。
二、简答题
3. 《幼儿园工作规程》当中规定了我国幼儿园教育工作的主要目标是什么?
【答案】《幼儿园工作规程》当中规定了我国幼儿园教育工作的主要目标是:
(1)促进幼儿身体正常发育和机能的协调发展,增强体质,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和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
(2)发展幼儿智力,培养正确运用感官和运用语言交往的基本能力,增进对环境的认识,培养有益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培养初步的动手能力。
(3)萌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爱集体、爱劳动、爱科学的情感,培养诚实、自信、好问、友爱、勇敢、爱护公物、克服困难、讲礼貌、守纪律等良好的品德行为和习惯,以及活泼开朗的性格。
(4)培养幼儿初步感受美和表现美的情趣和能力。
4. 现代社会对幼儿教育提出了哪些新要求?
【答案】现代社会的小断发展对幼儿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培养全面素质
从世界学前教育的发展目标来看,其目标从以往的只重视知识的传授转向重视体、智、德、美诸方面的全面发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的“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专题报告提出:
“21世纪最成功的劳动者,将是最全面发展的人,是对新思想和新机遇最开放的人。”
(2)重视培养竞争意识、竞争道德、竞争能力
现代社会要求幼儿从小学会与自己的过去竞争、不断完善自我、不断超越自我、具备与他人竞争的能力和心理素质。21世纪的中国,市场经济将更加发达,社会将进一步表现出竞争性、开放性、创造性、变化性和冒险性等特征。为了更好地适应将来的社会,幼儿教育必须在现有的目标中渗透未来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要重视培养幼儿大胆探索、不怕吃苦、不迷信权威、勇敢追求和冒险的品格。
(3)重视培养幼儿开阔的眼界、宽广的胸怀、开放性的思维习惯
幼儿教育要鼓励幼儿认识变化、适应变化、促进变化,为幼儿适应未来变化万千的社会打下基础。
(4)重视培养创新精神
未来社会是信息化的社会和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经济时代是以知识为资本、智能为财富,以不断学习、不断创新为基本特征的,学会学习和不断创新将成为未来社会的时代精神。幼儿成长和进入未来的信息化时代惟一的通行证就是学会学习,有不断创新的能力和精神。这种能力和精神要从幼儿开始培养。这就要求幼儿教育目标中加强对幼儿创新精神的培养。
5. 简要说明学前教育的基本仟务是什么?
【答案】学前教育的任务就是根据统一的教育目的,结合当前学前儿童的身心发展水平而提出的具体目标,它是教育目的在学前教育中的具体体现。托儿所和幼儿园的任务不同,具体为:
(1)托儿所的基本任务有:
①发展小儿的基本动作,进行适当的体格训练,增强他们的抵抗力;
②发展小儿模仿、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通过语言及认识周围环境事物,使小儿智力得到发展,并获得简单的知识;
③培养小儿友爱、礼貌、诚实、勇敢等良好品德;
④培养小儿良好的饮食、睡眠、衣着、洗漱等文明习惯以及美学的观念。
(2)幼儿园的基本任务有:
①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
a. 体育目标。强调“促进幼儿身体正常发育和机能协调发展,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培养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和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
b. 德育目标。强调“萌发幼儿爱家乡、爱集体、爱祖国、爱劳动、爱科学的情感,培养他们诚实、自信、有爱、讲礼貌、守纪律等良好品德行为和习惯,以及活泼开朗的性格。”
c. 智育目标。“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发展幼儿智力,培养正确运用多种感官和运用语言基本技能的能力以及初步的动手能力。”
d. 美育目标。“在幼儿自身主动投入审美活动的基础上培养他们初步的感受美和表现美的情趣和能力,培养他们相应的表现能力,特别是想象力、创造力。”
②为幼儿家长工作、学习提供便利条件。
③为提高基础教育打好基础。
三、论述题
6. 联系实际说明儿童自言自语的主要形式、功能和特点
【答案】(1)形式
①游戏语言,就是指儿童边玩边说,用语言来补充和丰富自己的行为。儿童常常借助自己的的想象,通过口头叙说来弥补自己不能做到的事情。如在画画时,会用自言自语来叙述画不出来的情节。
②问题语言,指的是儿童在碰到困难时常会表现出对问题的疑惑、怀疑或惊奇,这种自言自语主要是用来发现问题的所在和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2)功能
①指导行动,思维过程外化。
幼儿的自言自语是其思维的有声表现,在游戏语言中假想的游戏伙伴是儿童游戏的精神伴侣,无形的朋友。这种语言现象有时是在孩子游戏过程中出现的。当孩子一个孩子一边画画一边嘀咕,“这是山,山前有个亭子,屋前有条小河。啊,冬天河冻了,小朋友在上面滑冰,小红也在滑……”这种自言自语可能会一直持续到把这张画画完为止。这种游戏语言,也是行动的伴奏。在遇到困难时的问题语言。如:孩子在拼图时遇到困难,就说:“这个放在那里? 不对。这是个什么? 唉! 这应该放这儿。噢! 对了,对了。”这时,孩子说话比较简短、零碎,旁人听了难以理解,但是这是孩子在碰到困难时寻找解决办法的一种语言,通过自己的问题来指导自己的行动。
②促进思维、语言发展:自言自语其实正是儿童将外部语言转为内部语言的一种表现。是幼儿的具体形象思维,他们需要用具体的语言来帮助自己思考,慢慢地理顺思路。孩子的自言自语,不仅是孩子活动的一部分,而且伴随并加速了孩子的活动。它也是一种语言的自我调节机能,能调节孩子的行为,帮助孩子驱除孤独。因此,这种自言自语是正常的,是学习语言的必经过程。抓住儿童的自我中心语言的时期,关心其自言自语的内容,善加帮助,可以提高幼儿的分辨能力,思维能力,提高儿童心理敏感度和善用语言处理内心活动的能力。
(3)特点
最初,语言只是儿童行动的总结和伴随,思维活动主要依靠动作进行,语言只是行动的总结语言伴随动作进行,思维主要依靠语言进行,语言先于动作而出现,并起着计划动作的作用。后期,语言则逐渐移向整个活动过程的起始阶段没变成先于行动的计划,即手的智力让位于脑的智力。随着年龄增长,形式从出声言语——唇动——内化思维。随年龄的增长其内部语言逐渐形成,儿童的自言自语正是从外部语言向内部语言的一种过渡。
(4)理论基础
皮亚杰:儿童自言自语是自我中心性的一种体现,幼儿不会理会听众,不动的考虑别人的观点在于他人争论中发现自身错误,自我言语逐渐减少,说话时越来越能考虑别人的感受。
维果茨基:幼儿的自我对话对他的行为起自我调节和自我指导的作用,语言能够帮助幼儿思考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