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华东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实务之当代新闻编辑学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 摘要
一、概念题
1. 变栏
答变栏是指编辑在排版时,以基本栏为计算单位,对基本栏所作的变化。变栏有两类:①是“长栏”或称“并栏’,,即将基本栏成倍地合并,如“二作一”C2个基本栏合并为1栏)、“三作一”(3个基本栏合并为1栏)等; ②是“破栏’,,即将基本栏打破,重新等分,如“三作二”(将3个基本栏重新等分为2栏)。
【答案】
2. 稿件失实
【答案】稿件失实是指新闻稿件所写的内容不真实,即新闻所反映的客体缺乏客观根据,具有主观成分。新闻内容失实主要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是新闻作品中基本事实不真实,即新闻作品中的“事实”与客观存在的事实不符; 第_种是新闻作品中反映的内容不全面,所反映的内容不是事实的全部。稿件失实的表现形式包括虚构、添加、拼凑、夸张、偏颇、孤证、回避、幻影、假象等。
3. 发稿计划
【答案】发稿计划是报道力一案设计的主要内容之一,是报道进程中各阶段刊出新闻稿件的统筹规划,包括确定每条稿件的题目、内容、体裁和篇幅,确定稿件刊出的先后次序与具体时间,稿件在版面上的位置等。发稿计划是对报道规模与报道进程的具体落实。
4. 专栏组合
【答案】专栏组合是指以集纳性的专栏集中主题相关联的稿件。专栏是报纸、网页和广播电视节目中相对独立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由某些具有特征的稿件,按照某种特殊的编排形式组成的。从专栏的设计与制作来看,有一类专栏是固定的,在一段时间内连续出现。这种专栏有的在媒介新闻产品设计时就已经确定了,其名称、篇幅、内容和风格特色都有事先设计。还有一类则是不固定的、非连续性出现的,编辑对这类专栏并没有事先的设计,而是在编排稿件时根据稿件之间的某种联系,临时将若干条稿件组合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单元,以专栏的形式出现。
5. 报头
【答案】报头是指报纸第一版刊登报名和其他内容的区域,多数横排报纸的报头位于一版左上角,面积为二分之一版心宽,六分之一版心高。报头刊登的常规内容包括报名、出版单位、刊号、总期数、出版口期等。
二、简答题
6. 版面在报纸中有什么作用?
【答案】(1)版面
版面是各类稿件在媒体上编排布局的整体产物,是媒体内容的外在表现形式,是媒体视觉形象的载体。作为用户第一接触的对象,媒介版面对于读者、对于媒介本身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好的媒介版面既是传递新闻信息的最佳载体,又是媒介赢得用户的利器。
(2)版面的功能
从理论上说,媒介版面应该具有三种功能:导读功能、导向功能、标志功能。
①导读功能
导读功能指媒介版面引导与方便用户阅读的功能。广义上的导读功能是对所有版面而言的,如版面的编排结构合理,标题、文字、图片、色彩、线条等运用恰当,引导与方便读者选择和阅读; 狭义的导读功能专指报纸第一版或网站导读页开辟导读窗口,向用户展示整个报纸或网站的精彩内容,方便与引导用户浏览和阅读。
②导向功能
导向功能指媒体版面以特殊的版面语言表现立场、态度和感情的功能。编辑通过版面编排传递给用户某些信号,希望用户按照编辑的意图去关注某些内容,接受某种观点。新闻传播的舆论引导功能从版面的角度而言,也是由此实现的。版面的表态是间接的、含蓄的。版面编辑将自己的态度和情感投入了对版面空间、编排手段和布局结构这类构成“版面语言”的要素的运用中,通过这些要素的组合与设计,来实现引导舆论的功能。
③标志功能
标志功能指版面能展示媒体的特色和个性,使其与同类媒体相区别的功能。媒体的定位不同,编辑方针不同,体现在媒体版面上,也会表现出不同的版面形象。好的版面具有形象标志的功能,可以让用户不看媒体名称就能从众多媒体中一眼认出它,而且对之怀有感情。
媒体版面的标志功能,是在媒体设计时就需要考虑并确定的,比如版面的结构特点、标题设计的规则、稿件多少与篇幅长短的规定、版面图片的规定、色彩运用的规则等,都不应是版面编辑随心所欲的产物,而是在媒体纸设计时直至长期的办报实践中形成的规范化的操作。
7. 新闻编辑工作的当代性特点。
【答案】新闻编辑工作发展到当代,其性质和过程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但在编辑环境、编辑取向以至编辑工具方面却显示出一些不同的特点。
(1)编辑环境复杂化
编辑环境是大众传媒外围的各种情况与条件的总和,是新闻报道所传播的信息的发源地和目的地。当今时代,编辑环境充满了变数,出现了更为错综复杂的局面:
①从国际上看,世界格局向多极化发展。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当代的主流,但是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在增加,世界还很不安宁。世界经济呈现全球化、一体化趋势。同时,国际产
业结构加速重组,产业的知识含量不断增加,经济形态由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过渡。
人类社会正在经历一场新的科技革命。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能源技术和纳米技术为代表的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当代科学技术广泛、深刻地渗透到社会的经济、政治、军事、外交、文化和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影响并改变着社会的生产、流通、组织结构、活动方式以及人们的生活和思维方式。
②从国内来看,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处于初级阶段,人口多,底子薄,地区发展不平衡,生产力不发达的状况尚未根本改变,社会主义制度还不完善。另一方面,中国己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时期。中国现阶段既是一个逐步走向辉煌的时期,也是一个矛盾和困难丛生的时期。人们面临着改革攻坚和开创新局面的艰巨任务。
③与社会环境一样,人类的生态环境也今非昔比。人口膨胀,环境恶化,土地沙漠化,粮食短缺,能源枯竭,资源医乏,已成为困扰人类的世界性问题。“环保报道热”已见端倪。
当代编辑环境互动和变化的广度、力度和速度都在加大、加快,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它催生出无数新闻事实,给新闻媒体提供了更为丰富的新闻源,同时进一步增加了编辑人员判断和把握新闻的难度。新闻编辑工作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又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2)编辑取向优质化
重视新闻报道的数量,更讲究新闻报道的质量,以质量兴报,以质量兴台,越来越成为当代新闻编辑工作的普遍取向。当今时代,大众传播业空前繁荣。发达国家的报纸、广播和电视,尤其是网络媒体向国内外同时扩展和渗透。在中国,报纸、电台和电视台的数量都比改革开放前增长了十几倍。面向市场以后,千方百计争取受众和广告主,以求生存和发展,造成绝大部分地区被多级、多种、多时段新闻媒体重合覆盖。传统媒体的受众群不断被新兴媒体所瓜分,竞争空前激烈,在沿海发达地区表现尤为突出。面对优胜劣汰的严峻现实,新闻报道粗制滥造无异于自杀。惟有实施精品战略,优化新闻报道的整体质量,提高新闻的有效供给率,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许多新闻媒体纷纷确立质量兴报、质量兴台的方针,尤其在新闻报道方面强调深化内涵,强化特色,培育精品,争创名牌。进入21世纪,这种呼唤和追求的势头有增无减。可以预见,随着新闻竞争的日趋激烈,新闻报道优质化的取向将愈益明显,对新闻编辑工作将会提出更高的要求。
(3)编辑工具电子化
20世纪电子技术的迅猛发展,大大改变了新闻出版业的面貌,当代新闻编辑的工具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进入了电脑操作的新阶段。随着电子出版系统的问世和不断改进,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报业系统陆续从单纯的激光照排向采编全过程的计算机化迈进。在中国,新闻界“网上客”也日益增加,越来越多的记者、编辑继“换笔热”之后,又掀起了“上网热”,即通过互联网了解新闻信息。互联网己成为传统新闻媒体的一个重要的新闻来源。编辑工具电子化为提高编辑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也给岗位职责、操作方式以至工作语言带来了一系列变化,对编辑人员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