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浙江财经大学城乡规划与管理学院812公共政策学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方案规划
【答案】方案规划是指政府为了解决公共问题,采取科学方法,广泛收集各种信息,设定一套未来行动选择方案的动态过程。依据政策专家罗伯特. 梅叶的看法,方案规划主要有以下五个特性:①方案规划是目标导向的; ②方案规划的变革取向:③方案规划的选择取向:④方案规划的理性取向; ⑤方案规划的群体取向。
2. 假设
【答案】假设是指针对所要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在现有的情况下通常无法解释,根据研究者的目的,事先虚拟出一个适用于问题的环境,然后将研究对象放置于这个环境中,研究在这样的条件下研究对象有哪些特征以及会产生什么后果。假设如果被证实,就可以对被观察的具体对象做出有效理论解释; 如果被证伪,就要对理论作出修正或推翻原理论,发展新理论。研究中的假设主要分为:描述性假设、解释性假设、预测性假设和内容性假设。
3. 备选方案
【答案】备选方案是决策者解决政策问题的行动过程的选择,或是达成政策目标的可供利用的手段、措施或办法。依政策问题性质的不同,备选方案可以表现为政策、策略或各种行动过程。
4. 政策问题
【答案】政策问题是指一种由相当数量的社会成员感觉到的与人的利益、价值和要求相联系的,并由团体活动所界定的,以及为政府所认可,认为必须加以解决的社会问题。它不仅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事实”或状况,而且也是一种主观感知及集体行动的产物。政策问题具有相互依赖性、主观性、人工性和动态性四个基本特征。
二、简答题
5. 结合实际,说明如何搜寻与发现备选力案。
【答案】在备选方案产生的这个阶段,要尽可能弄清备选方案的可能范围、种类,能够产生越多的解决办法或备选方案越好。方法包括:
(1)不作为(保持现状)的分析
不作为的分析考察现状,以判断随着时间的推移,问题能否消失或缓解,并为新方案的产生和测量提供基点。
(2)快速的调查
分析者应有一个交往的网络,通过交谈、拜访或电话联系,征询交往网络中的人员的意见,尤其是注意其他政策分析者、专家和从事相关领域的政策执行或制定官员的意见; 这种快速调查的范围也包括记录、分类和整理在各种会议上人们提出的解决相关问题的建议等。这种快速调查可能会产生大量的备选方一案的建议,能获得解决问题的一些思路。
(3)文献评论
在备选方案的搜寻中,不能忽视文献评论。公共政策或研究的文献(杂志和书籍)可能记载着解决相关政策问题的各选方案或案例分析:问题所在的实质领域的文献也可能记载其他地方解决相同或相似问题的尝试。总之,文献评论是获得政策备选方案的一个来源。
(4)实践经验的比较
备选方案本身可能是一个有价值的思想。实践经验比较的目的不是找出一个最优的备选方案,而是发现一系列山经验表明是可行的备选方案。
(5)被动的收集和分类
政策分析中的备选方案的搜寻不仅要靠积极、主动的追求,而且有时也要靠消极或被动的等待。当政策分析发展到一定的阶段,有些备选方案可能会自动出现。因此,除了积极地寻找备选方案之外,分析者对于其他人所提出的备选方案应加以系统的记录和分类。这些备选方案也许其本来形式就是适用的,或者必须加以修改。
(6)类型学的发展
如果问题可以归类,那么其内在联系或类似性就会变得更加清楚。考察被一项潜在政策所影响的个人、团体或组织的类型有助于查明备选方案。
(7)类比
类比、比喻和综摄法既被用于界定问题,也被用于查明问题的解决办法。通过检查以前被解决问题与现有问题之间存在的类似性,可以发现一些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正是类比方法的依据。
(8)头脑风暴法
作为一种产生创造性思想的方法,头脑风暴法在政策分析的活动中有相当广泛的应用,它是一种会议技术,经常被用以查明问题的解决办法。其范围涉及从非正式的、快速的、为特定问题工作的职员会议到更正式的职员、专家和咨询者的会议。
(9)与理想的比较
许多政策分析者强调,必须对政策问题加以广泛定义,以便一些较为遥远的解决问题的可能性不被忽视,尤其是在寻求创新和问题的解决办法不太清晰的场合。
6. 为什么绝大多数政策变动是渐进调整的过程?
【答案】绝大部分的政策变动都要遵循渐进调整路线,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利益刚性的限制。引起极大损益的政策决定,往往容易导致严重的社会紧张状态,并在统治阶级内部引起分裂乃至造成冲突,而那些只是部分增减或修正的政策,则容易在决策层达成协议。
(2)现行政策的制约。没有一个决策者是在一种没有任何先决条件的原初状态下工作的,从本质卜看任何政策包括重大创新政策都是对现行政策某种形式的延续。
(3)公共意志的趋中。一般说来,民意也是一种正态分布,总是中间大,两头小。中间的主体部分即公共利益,它的变化通常不会太大。
(4)变革成本的约束。现行政策可能己投入巨额的资源,因而排除了任何根本上的变革,现行政策越完善,调节能力越强的国家,变革的能力就越小。
(5)人类理性的局限。全面的政策变革是对决策的理性能力的严峻挑战,决策者并没有时间、经费和智慧,用以调整所有的政策方案。
(6)社会稳定的需要。政府为了维护社会稳定,获取社会支持,通常希望保持现行的i! 一划,而不愿从事全面性的政策变革。
7. 什么是经济可行性? 如何进行经济可行性比较?
【答案】(1)经济可行性是指一项政策方案的执行能获得财经资源的充分支持,又指力一案或项目的执行能取得令人满意的经济效益或效率,它主要测量方案或项目的成本和收益(效益)。从经济可行性方面来考虑,某一项政策方案或项目,只有利益超过成本或至少利益等于成本时,才是经济上可行的。或者说,只有一个方案或项目的利益的值大于或者等于成本的值时,才是经济上可行的。
(2)经济可行性的比较
经济可行性的具体标准有投入产出之比、生产力或效率、盈利率或获利性。如果一项政策的所有成本和收益都可货币化,那么,就可进行以下几种不同类型的评估:
①可以对政策进行单独的经济可行性评估。决策者使用一些诸如收益率的度量标准来决定接受该方案的决定是否可取。
②可以将该政策与其他完全实现了货币化的政策对照评估,并通过运用货币化收益与成本之间的差异,或者二者的比率,来选定最有利的政策。
第二种可货币化的评估类型再分为涉及目标相同的计划和政策评估以及涉及口标各异的计划或政策评估。一项政策的成本和收益的另一个特性是它们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经济可行性的评估有两个基本方法,即成本—效益分析和成本一效能分析。
8. 问题界定有哪些基本步骤?
【答案】问题的界定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邓恩的观点
①问题的探索; ②问题构造(界定)。问题构造可以看作由问题探索、问题定义、问题具体化和问题感知四个相互联系、依赖的阶段所构成的过程; ③构造“元问题”,即一个山于不同参与者所持有的问题表述的范围大到难以处理而难以构造的问题; ④由元问题转换到实质问题,分析者以最基本的和最一般的术语来界定问题; ⑤构造一个更具体、详细的正式问题。从实质问题过渡到正式问题是通过问题的具体化来实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