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817政治学基础之《政治学原理》考研内部复习题及答案

  摘要

一、论述题

1. 政治改革的特点及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

【答案】政治改革是指政治关系的调整和完善,换言之,也就是统治阶级中的政治领导集团根据社会利益关系中共同利益的要求、利益矛盾状况,根据社会成员对于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的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的旨在改进政治体系、调节政治关系以巩固和完善其政治统治的政治过程。

(1)政治改革有如下特点:

①政治改革基于社会利益关系中的利益矛盾。政治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利益关系中的利益矛盾的调整,从这个意义上讲,政治改革实际是政治权力协调社会利益矛盾的特定方式和途径,而利益矛盾的调整,也成为政治改革的社会目标。

②政治改革是对于政治权力关系和政治权利关系的调整。通过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实现社会共同利益,协调不同的利益矛盾,是社会利益关系实现和协调的政治途径。因此,社会利益关系中利益矛盾的协调解决,在政治生活中,必然要求政治权力关系和政治权利关系的调整,这种调整构成了社会政治改革的基本内容。

③政治改革由政治权力主体发起和领导。政治改革是政治权力主体所推行的政治革新运动。无论是出于主动,还是出于被动,既有政治权力主体始终是政治改革的主体。

④政治改革是有计划有步骤的政治变革。政治改革不同于政治革命,也不同于其他任何形式的群众运动,它是一种有计划有步骤的变革活动。

⑤政治改革是渐进而缓慢的过程。与政治革命的狂飘突进式的发展方式不同,政治改革是政治发展过程中的量变过程,所以,其目标的实现不可能一赋而就,它需要一个长期而缓慢的过程,这个过程不是以日和月为计量单位,而是以答为计量单位。

⑥政治改革以和平的方式进行。政治改革是政治权力主体对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关系的有计划的调适,这种调适基本上是以非暴力的和平方式展开的。

(2)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

①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即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这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前提和总原则。

②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这是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基础,只有坚持正确的方向,政治体制改革才有意义。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就是要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作用; 就是要坚持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的治理国家的各项事务; 坚持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原则,努力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 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力一略,树立法治理念,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制化,保障人民的合法权益; 坚持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优势,始终公正高效地治理国家,

努力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划化、程序化,为国家的长治久安提高政治和法律制度保障。

③要慎重而小固步自封。慎重就是要在改革前充分调查,综合各方面的所反馈回来的因素的基础上,认准方向,在遵守四项基本原则的情况下,以创新和突破的精神,积极主动地区调整、去改革不适应生产力和经济发展的政治体制,而不要固步自封。

④政治体制改革必须服务于经济改革和经济建设。这是我们党和国家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前提,改革就是为了促进经济的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

⑤政治体制改革要善于选择突破口。要有策略性,必须找到合适的切入点,由点带面,力一能事半功倍。而不能一味要求改革,不讲究方式策略采取激进的改革形式,也不能改革原有体制中发展的比较好的制度。因此,政治体制改革必须要求领导要善于选择改革的突破口。

⑥党政分开。只有党政分开,党委只负责政治和宏观的领导,给政府提供支持和保证,做政府强有力的后盾。这样才有利于加强党和中央的统一领导,才能促进经济和生产力的发展。

⑦确保政治和社会稳定。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一样,目的同样是为了促进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如果国家政治不稳定,社会动荡不安,发展和民主的进步就无从谈起。因此,政治体制改革时必须要确保政治和社会的稳定,有了稳定发展才能够持续有效地进行。

⑧利益原则。政治体制改革的目的和前提是为了确保生产力和经济的发展,确保民主的进步,确保发展的成果由广大人民所共同享有。因此,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同经济体制改革一样,让广大民众享受改革的成果,保证人民愿意并能够积极参与到政治当中,这样才能得到人民的认同和支持。

2. 根据政治发展的本质、根本动力、基本形态和发展目标,谈谈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意义。

【答案】政治发展的本质是政治关系的变革和调整,是在利益和利益关系变化和发展的基础上,政治权力和权力关系、政治权利和权利关系、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相互关系和变化发展。根本动力是社会基本矛盾,是由生产力发展引起的。基本形态是政治革命和政治改革。发展目标是政治民主。

中国共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在进行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也开展了政治体制改革,但政治体制改革跟不上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为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加快政治生活民主化的步伐,1987年11月召开的党的十三大把政治体制改革提上了议事议程。政治体制改革的主题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在党的领导下和社会主义制度下更好地发展社会生产力,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长期目标是建立高度民主,法制完备、富有效率、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意义如下:

(1)通过政治体制改革,建立起高度民主、法制完备、富有效率、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才能为经济的健康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顺利推进,提供政治上的支持与保障。离开了这种支持与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社会转型过程中诸多矛盾关系的合理的协调与解决,都是难以想象的。

(2)通过政治体制改革,能够逐步地解决一部分党政领导干部群滥用权力对经济生活进行非正常

渗透,造成了十分严重的政治权力腐败的现象,真正实现社会主义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本质要求。

(3)通过政治体制改革,才能建立起建立层次清晰、职责分明、彼此协调、自如运转的合理结构,以便实现政治管理与政治决策的规范化、科学化、高效化,才能使社会主义政治体系的运作保持活力,最终为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而奋斗。

总之,政治体制改革是社会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要有利于增强党和国家的活力,发挥社会主义特点和优势,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