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吉林财经大学刑法学701基础(法理学、刑法总论)之刑法学考研核心题库
● 摘要
目录
2018年吉林财经大学刑法学701基础(法理学、刑法总论)之刑法学考研核心题库(一) ... 2 2018年吉林财经大学刑法学701基础(法理学、刑法总论)之刑法学考研核心题库(二) . 19 2018年吉林财经大学刑法学701基础(法理学、刑法总论)之刑法学考研核心题库(三) . 35 2018年吉林财经大学刑法学701基础(法理学、刑法总论)之刑法学考研核心题库(四) . 52 2018年吉林财经大学刑法学701基础(法理学、刑法总论)之刑法学考研核心题库(五) . 70
一、简答题
1. 如何对缓刑和假释的犯罪人进行监督考察?
【答案】(1)对缓刑的犯罪人进行监督考察的内容为:
①缓刑考察机关
缓刑的考察机关为承担矫正责任的社区。被判缓刑的犯罪人一般送往其户籍所在地或居住地的社区进行考察,社区所属的司法局对社区的考察措施和行为,进行监督和检查。
②考察对象
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应遵守下列规定:
a. 遵守法律、行政法规,服从监督;
b. 按照考察机关的规定报告自己的活动情况;
c. 遵守考察机关关于会客的规定;
d. 离开所居住的市、县或者迁居,应当报经考察机关批准。
e. 人民法院可以在判决中根据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的犯罪情况,同时禁止其在缓刑考验期限内从事特定活动,进入特定区域、场所,接触特定的人。
③考察的内容
a. 犯罪分子是否再犯新罪;
b. 犯罪分子是否还有漏罪;
c. 犯罪分子是否有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务院有关部门关于缓刑的监督管理规定的情节严重的行为;
d. 犯罪分子是否有违反人民法院判决中的禁止令的情节严重的行为。
④缓刑的法律后果
a. 不再执行原判刑罚。其条件为:
第一,在缓刑考验期内,犯罪分子未再犯新罪;
第二,在缓刑考验期内,未发现判决宣告前还有其他未判决的罪;
第三,在缓刑考验期内,犯罪分子没有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务院有关部门关于缓刑的监督管理规定的J 清节严重的行为;
第四,犯罪分子没有违反人民法院判决中的禁止令的情节严重的行为。
b. 执行原判刑罚
如果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间,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或国务院有关部门有关缓刑的监督管理规定或者违反人民法院判决中的禁止令,情节严重,应当撤销缓刑,执行原判刑罚。
c. 数罪并罚
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犯新罪或者发现判决宣告以前还有其他罪没有判决的,应当撤销缓刑,对新犯的罪或者新发现的罪作出判决,把前罪和后罪所判处的刑罚合并处罚。
(2)对假释的犯罪人进行监督考察的内容为:
日前我国尚未建立专门的假释机构,所以刑法规定对被假释的犯罪人,依法实行社区矫正。 ①在假释考验期内,被假释的犯罪人应当遵守以下规定:
a. 遵守法律、行政法规,服从监督;
b. 按照监督机关的规定报告自己的活动情况;
c. 遵守监督机关关于会客的规定;
d. 离开所居住的市、县或者迁居,应当报经监督机关批准。
②根据刑法第八十六条的规定,假释可据以撤销的事由为:
a. 考验期内又犯新罪;
b. 考验期内发现有漏判的罪行;
c. 有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或国务院有关部门关于假释的监督管理规定的行为。
③假释的法律后果
a. 被假释的犯罪分子,在假释考验期限内犯新罪,应当撤销假释,依照刑法第七十一条的规定实行数罪并罚;
b. 在假释考验期限内,发现被假释的犯罪分子在判决宣告以前还有其他罪没有判决的,应当撤销假释,依照刑法第七十条的规定实行数罪并罚;
c. 被假释的犯罪分子,在假释考验期限内,有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务院有关部门关于假释的监督管理规定的行为,尚未构成新的犯罪的,应当依照法定程序撤销假释,收监执行未执行完毕的刑罚。
2. 对于弱势群体的成员因生计所迫等情形而实施的犯罪,在刑事司法中酌情予以从宽处罚,是否违背刑法面前人人平等原则?
【答案】酌定予以从宽处罚的决定,没有违反刑法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
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是指,对任何人犯罪,不论犯罪人的家庭出身、社会地位、职业性质、财产状况、政治面貌、才能业绩如何,都应追究刑事责任,一律平等地适用刑法,依法定罪、量刑和行刑,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权。刑法面前人人平等原则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在刑法领域贯彻、实施的表现。刑法面前人人平等是基于我国司法实践中刑法适用不平等的现象较为严重提出。
刑法面前人人平等原则并不否定犯罪人或被害人的特定个人情况对定罪量刑的合理影响。在刑事立法、司法上,犯罪分子的主体情况以及被害人的个人情况,如果对犯罪的客观社会危害及犯罪人的主观恶性大小有影响,则要求在适用刑法上有所区别和体现。
例如,对于弱势群体的成员因生计所迫等情形而实施的犯罪,在刑事司法中酌情予以从宽处罚。由此可见,刑法面前人人平等原则并非孤立、机械、单一化的刑事法准则,它必须与罪责刑相适应等刑法基本原则结合,共同指导刑法适用。
犯同样的罪且有相同的犯罪情节的,应做到同罪同罚。虽然触犯相同的罪名,但犯罪情节不同,从而同罪不同罚,这是合理的、正常的,并不违背量刑平等原则,因为对任何人犯罪来说,都有这样一个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针对不同情况进行区别对待的问题。
综上所述,对于弱势群体的成员因生计所迫等情形而实施的犯罪,在刑事司法中酌情予以从宽处罚,不违背刑法面前人人平等原则。
3. 简述犯罪中止的特征及中止犯的刑事责任。
【答案】(1)犯罪中止的概念和特征
犯罪中止是指在犯罪过程中,行为人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因而未完成犯罪的一种犯罪停止形态。
①自动停止犯罪的犯罪中止必须同时具备三个特征:
a. 时空性,即必须是在犯罪处于运动过程中而尚未形成任何停止状态的情况下放弃犯罪。这是犯罪中止成立的客观前提特征。
b. 自动性,即行为人必须是自动停止犯罪。这是犯罪中止形态的本质特征,是犯罪中止形态与犯罪的未遂形态和预备形态的根本区别所在。犯罪中止的自动性是指行为人出于自己的意志而放弃了自认为当时本可继续实施和完成的犯罪。
c. 彻底性,即行为人彻底放弃了原来的犯罪。这一特征意味着,行为人在主观上彻底打消了原来的犯罪意图,在客观上彻底放弃了自认为本可能继续进行的犯罪行为,而且从主客观的统一上,行为人也不打算以后再继续实施此项犯罪。
②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犯罪中止的特征如下:
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犯罪中止,是指在某些犯罪的某些特殊情况下,行为人已经着手实行的犯罪行为可能造成但尚未造成犯罪既遂所要求的犯罪结果,而在这种情况下所成立的犯罪中止。这可以说是一种特殊类型或特殊情况下的犯罪中止。这种特殊犯罪中止类型在上述三个特征之外,还要求再具备“有效性”的特征,即行为人还必须有效地防止他已实施的犯罪之法定犯罪结果的发生,使犯罪未达既遂状态而停止下来。
(2)中止犯的刑事责任
按照《刑法》第一十四条第一款规定,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 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要正确地适用这一处罚原则,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①对中止犯采取从宽处罚原则。采取从宽原则是刑事政策的要求,也是符合中止犯的社会危害性大小和主观恶性程度的。
②对中止犯采取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原则。我国刑法中的从宽处罚原则是从轻处罚、减轻处罚和免除处罚的总称。对中止犯规定了减轻或者免除处罚的处罚原则。中止犯至少是减轻处罚。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